【论文】

五‧六七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

【疏翼】

第二依所问以辨其相中,第二以二教六理证有此识。

【述记‧卷三十】

自下第二大段、引教及理证有此识。文中有三︰初、问,次、答,后、释颂。

下、会唯立六识是也。

小乘执此即是六识入过去者,故为此问。

【论文】

五‧六八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疏翼】

第二大段引教及理证有此识中,第二答。

【述记‧卷三十】

答中有二︰初、总以教理为量,二、别以教理为量。是总答也。

【论文】

五‧六九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

【疏翼】

若二答中,第二别以教理为量。于中分二,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中又三︰第一不共许经中,又二︰一、总解,二、别解,三、引经。此即总解。

【述记‧卷三十】

自下、别答。于中有二︰初、依显经以教证有,次、依隐经以理证有。初中有二︰初、不共许经,二、共许经。

明此等经大小有。然七十六、《解深密经》[1]及《楞伽》[2]大有文。小乘谓未来名心,过去是意,现在是识等种种分别,然无别体。今显于经,言别有体。

上总解已。

【疏翼】

此即第一不共许经中总解。

【论文】

五‧七○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疏翼】

第一不共许经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三十】

虽通八识皆名心、意、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为一切现行熏,是「集诸法种」;现行为依,种子识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诸法」。然六十三中,心等具有此通别名,所以稍广[3]。

「第七名意,恒审、思量为我等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4];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论言「等」也。

余六识名识,「于六别境」体是「粗」、「动」、有「间断」法、「了别转故」。易了,名「粗」;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此胜,各别得名。

【论文】

五‧七一如《入楞伽》伽他中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疏翼】

第一不共许经中,第三引经。于中分三︰一、引《楞伽》,二、指余多教,三、指前成佛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

何以知心等是第八等耶?

即是彼经第九卷颂。旧[5]云︰本识但是心,意能念境界、能取诸境界,故我说唯心。然彼错翻[6]。

次下、显证第八是无记等。谓心常无记法,意二边取相;取现法是识,彼是善不善。

「意二边」者,应言「有我、我所执」,颂翻错也,不计断常故[7]。即第八是「心」;第七是「意」,思量性故;余六是「识」,六是能了诸境相故。

【论文】

五‧七二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别有。

【疏翼】

第三引经中,第二指余多教。

【述记‧卷三十】

谓《入楞伽》及上下无量文[8],及《佛地经》等亦尔,说有平等智;《庄严论》说转第七识得。此唯大乘所信。

【论文】

五‧七三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

【疏翼】

第三引经中,第三指前成佛说。

【述记‧卷三十】

经教成佛说,第七非无[9]。

【疏翼】

以上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中,第一不共许经讫。

【论文】

五‧七四《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

【疏翼】

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中,第二共许经。于中分三︰一、引经颂文,二、引长行释,三、恐繁且略。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

此、大小乘通许之经。

非是解解脱义,名「解脱经」。然《四阿含》不摄零散之经,诸部皆有,如《天请问经》等,并是为《阿含》不摄。

此经解脱阿含,故名为《解脱经》。若言「零落经」,名字恶也,此颂文长行自解[10]。

【论文】

五‧七五彼经自释此颂义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

【疏翼】

第二共许经中,第二引长行释。于中分三︰一、释初半颂,二、释后半初句,三、释后半末句。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

释颂初半。

无明为后,同《瑜伽》[11]等,以是主故。如《摄论》中,无性第一,世亲亦然。解云︰由我故起慢,此二有,故有爱;此三,皆用无明为因[12]。然今少别[13]。

【论文】

五‧七六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

【疏翼】

第二引长行释中,第二释后半颂初句,即第三句。

【述记‧卷三十】

释颂后半中,初句。

成无学竟,居解脱道中。此意从彼无间道断已,解脱道中便得解脱,更不为拘。

【论文】

五‧七七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

【疏翼】

第二引长行释中,第三释后半颂末句,即第四句。

【述记‧卷三十】

释第四句。

住无学位,此意相应诸烦恼等,非唯现无,亦无过、未。现在,理无,不俱起故,种已断故。然萨婆多等计惑虽断,于过、未世,仍有体在,去来世有故。

今举共许,则云「非唯现无」。偏破彼宗,故云「亦无过、未」,过、未无体故。颂中唯言去来无,不言现在无,为极成故。

此经,大小共信,十八部共许。诸部解别︰上座部等计即染第六,诸惑许并生。别有细心,是第六意,恒现行故,如受生心等。

大众经部等解︰如常施食、受乐,非谓一切时有,名恒。

萨婆多等,非四惑同时俱。此即前后有俱,常施食等。

今大乘云︰即是我第七识。

此中至教,诸论所无[14]。

【疏翼】

以上第二共许经中,第二引长行释讫。

【论文】

五‧七八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疏翼】

第二共许经中,第三恐繁且略。

【述记‧卷三十】

指略说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答即别以教理为量中,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讫。

--------------------------------------------------------------------------------

[1]∵《解深密经》卷一云︰

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

[2]∵唐译《楞伽》卷二云︰

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唐译《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藏识是名心,执我名为意;能取诸境界,以是说为识。

采集业为心,意为遍采集;意识能遍了,五识现分别。

心能持于身,末那着诸趣;意识能遍了,五识缘自境。

藏识以为因,从是生余识;意、意识所缘,无间而流转。

五识复更待,增上缘而生;同时自根事,是为增上故

又云︰

藏识变众境,弥纶于世间;意执我我所;思量恒流转,诸识类﹝藏文作「颜色」﹞差别,各各了自境。

又云︰

积集业名心,遍积集﹝藏文作「能了知」,即能缘积集﹞名意,了别名为识,五识取现境。

[3]∵如《瑜伽》卷六十三云︰

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

[4]∵《瑜伽》卷六十三云︰

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

[5]∵指魏译《楞伽经》。

[6]∵唐译《楞伽》卷六云︰

藏识说名心;思量以为意;能了诸境界,是则名为识。

[7]∵唐译《楞伽》云︰

心常为无记,意具二种行;现在识通具,善与不善等。

[8]∵作者按:此句应作「谓《入楞伽》及《∵大乘密严经》中,上下无量

文」。

[9]∵如本论卷三引《庄严论》七因为证等。

[10]∵《枢要》卷下云︰

《瑜伽》第十六引经云︰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藏文作「烦恼不解脱,此亦不解脱」﹞。彼自释云︰非先者,与诸烦恒俱生故。非后者,即与彼惑俱时灭故。

[11]∵《瑜伽》卷五十一、卷六十三。

[12]∵如《摄论‧无性释》︰

谓坚执着我、我所性;由此势力,而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此二有故,便起我贪﹝世亲云︰「于实无我,起有我贪」﹞,说名我爱。此三,皆用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明所治故。

[13]∵「我慢」在「我爱」后。

[14]∵唯此论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