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一讲)

学诚法师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言与此相应故者,谓此心所,与其心王,常相应故。望于心王,此即为劣,先胜后劣,所以次明。

甲一、经文简释

这一段话说的是心所的问题。

心所恒常与心王相应。心王不能独立造作,要造业必须假借心所。心王驱使心所造业,故心所在百法明门论里就摆在第二位,第一位心王,第二位心所。

甲二、总略宣说心所与修行的关系

乙一、正明心所

心所,心所有法,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状态。

过程,是有次第的;状态,是有形相的。

【喻】后山的水,往下流,经过哪里,呈现出什么状态、形相。

【引申】人心也是如此,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早到晚,它的活动是有过程、有形相的,这种过程、状态、次第、形相中是有规律可寻的。

【无明覆蔽】不学佛法就不了解,不了解的话,我们的心是模模糊糊的,一早起来到晚上都是模模糊糊的,所以人就很苦恼。

模糊,是讲得好听一点。说得不好听就是”糊涂”,用佛法的话讲,就是无明。

乙二、佛法对心所的认识过程及意义

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心相及活动过程不模糊呢?

所谓不模糊,就是要非常清楚。

【绝非易事】不要说一年当中心路历程的次第和状态,一天、一小时,我们心所活动的过程和状态能不能认识、了解、把握,都是很难的事情。

【无奈现状】因为不认识、不了解、把握不住,所以我们会随波逐流,随我们自己的妄想心起伏。

【佛法对心所的认识过程:清楚∵∵明确∵深刻∵∵透彻】

◆第一步

学佛法就是要让这种模模糊糊的心非常清楚。

◆第二步

【宗】非常清楚还不够,还要让我们内心的活动过程和状态非常明确。

【因】如果我们知道真正内心是一个什么状态,知道内心的活动过程,但是不明确这个状态是对还是错,这个活动过程有没有问题,(是不够的)。

虽然清楚,但是我们不能下结论,就是不明确。

【意义所在】在对心相观察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还要明白这种起心动念是正确的,这样一直往下用功,才会有信心、有把握,才不会迷路。

◆第三步

【宗】明确够不够呢?明确还不够。

【因】今天认为现在这样的心相是好的,到了明天、后天,又一种心相出现,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所以在对内心比较明确的状态的基础上,对内心状态的认识还要非常深刻。

【意义所在】非常深刻,就是不会变化,不会浅尝辄止了。认识不深刻,说明只是认识到问题的表层,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核心。

◆第四步

【宗】深刻之后,要对我们整个心相非常透彻。

【因】大彻大悟,觉悟,什么意思呢?就是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心。

【喻】“大圆满觉,应迹西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得了主。

【认识现行】我们现在就是没办法为自己的心做主,不能自主,所以迷惑,所以我们的很多行为自己很难确定对错。

【小结】这些都同心所有关,我们只有对一种又一种内心状态了解得非常清楚之后,才能对整个心路历程了解得更清楚。

甲三、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乙一、树立正见——看清心路

【究其根由】我们模糊,就是因为有二执,有二障。

【二执二障】二执:我执,法执;二障:所知障,烦恼障,由二执生二障。

【二空二果】怎么来破除二障呢?要靠二空。我空,法空。

通达二空才能证菩提涅盘二果,两种果报。

【宗】二空,是断二障、破二执、证二果的非常重要的行门,它不是讲道理的。

【因】它让我们一步步明了、清楚二障对我们的障碍,二执对我们的危害,(同时,对)二空的道理(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清晰、明确、深刻、透彻,然后,慢慢慢慢,我们才会转依,才会有涅盘寂静。

【树正知见】大乘佛法告诉我们的主要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知见,正确的知见。

【二执现行】我们迷惑于事,就会有我执;迷惑于理,就会有法执。

要么迷事,要么迷理;要么执事,要么执理,都是会有问题的。

【执着过患】只要有执着,都会有障碍;有执着,对诸法的缘起就不能通达。

【如理认识】一切法的成就都是因缘和合而有。

【反显】如果我们觉得离开了因缘,还有什么法的存在,什么果的存在,有一个法、一个果让我们去求、去证,这本身对法、对涅盘,对转依妙果的理解就出了偏差。

【正确认识】我们说要成佛,要证涅盘,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些清净的果报产生希求、向往,它是这个作用。

【付诸行动】我们有了希求心、向往之后,下一步怎么办呢?怎么努力,怎么下手,就显得非常重要。

乙二、依法实践——明确方向

丙一、佛悟缘起·平凡而深刻

【根本教义】佛法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流传。

释迦牟尼佛悟到的是什么呢?缘起法,因缘果报。

世间法是因缘果报,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果报。

世间法是杂染的因缘果报,出世间法是清净的因缘果报。

我们要在这样一个根本教义上能够知道、了知。

【喻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说:“我只是一个幸运的小男孩,在知识的海洋里拣到一片贝壳而已。&rdquo

【体会内涵】这么大一个大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换成普通人,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心态。这就是有作为、有成就的人具有一颗平常心。

【喻二】曾有人问爱因斯坦:“你为什么这么伟大?”他回答说:“我是一只甲壳虫,爬在圆球上,说出了这个球是圆的而已。&rdquo

【平凡·不凡】世间上有大作为、大成就的人,他们有成就之后,讲出来的话看起来很平常,但里面非常有味道、有意境,这个话就一直流传。

【反显】如果一个不是很有成就的人,或者成就有限的人,常常有豪言壮语,都是火候不到的表现。

【类比现行】学佛法也是如此,我们讲起来滔滔不绝,实际上跟我们的心、对方的心、现实因缘毫不相干。

丙二、体会佛法·知易而行难

【生佛差别】佛说缘起,是见到缘起、悟到缘起,也说缘起。

为什么我们不能见到缘起?都是因为妄想执着。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rdquo

都是妄想执着造成的,都是二障、二执。

【清醒认识】这些不是我们听了一次两次,问题就解决了,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明确目的】我们听法,都是为了对照内心。

【譬喻晓理】比如说,色法,质碍。这个谁不知道呢?

例如石头,非常坚硬,有质碍,谁不知道呢?

问题是:我们见到色法,看到前面的香炉、香盘、拜垫,能不能生起质碍的感觉?都是生不起来的。

工人就能,他知道这个石头有多重,要去搬,要去砌石头。

当我们要去搬石头时,才会生起质碍的感觉。

【结论】平时没有真正想去缘它的时候,我们是生不起这种质碍的感觉。

【如实认知】以此类推,我们对人、事,心是没有造作,没有去缘的。

去缘,也就是把对方作为我们缘的境界。

【观察思维】我们看到有形有相的色法尚且如此,我们对自己的心、自己心里活动的过程和状态都搞不清楚,怎么有办法去缘对方的境界呢?

【如痴如盲】都是我们内心的无明,因为我们缘不到,就对诸法的千差万别相不了解。

【佛法如目】学佛法是要辨别、分明诸法的差别相。

【从内至外】对自己内心的活动规律不了解,就造成对外在的不了解。

【举例说明如实理解佛法之难】

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学过无数遍了,大家都会解释。

【错误理解】佛说五蕴的目的是为了对治我执、破我执,“我是五蕴和合而已”,而不是说“五蕴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我”,你这样刚刚理解相反。

【佛陀本意】佛陀说人是五蕴和合,所以是空的、无我的,讲五蕴的目的是为了通达无我。

乙三、广发大愿——永不动摇

【认识修行】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rdquo

【佛陀功德】释迦牟尼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非常深广的大智慧、大觉悟、大辩才。

【广发宏愿】我们如何得到呢?必须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量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rdquo

【设问】为什么要发四弘誓愿呢?

【反问自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么作意,你会去管这么多差别相吗?管不过来!

我们没有这么去作意,我们会这么认真对自己内心活动的烦恼进行分类、认识烦恼的过程吗?不可能!

【愿力摄持】只有发宏愿(我们才会有动力去修行、去认识自心)。

【以愿导行】四弘誓愿都是在我们的心。

必须有大愿心,才能大行菩萨道;没有大愿,不可能会有大行。

有了这种大愿,才能够“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我们受戒时都有这样的文句。

【愿力之源】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佛家讲“自利利他”。

【依正不二】大地能够变成黄金,河流能够变成酥酪,就像我们昨天(第十讲)谈到的,人看到水是水,佛菩萨、天人看到水,境界又不一样。我们看到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看到娑婆世界是净土。

业不同,环境就不同,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依报环境也就不同。

【不识自心】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心念——更准确来讲——我们的心所,活动的状态不了解。不了解,我们认为它没有规律,控制不住,也把握不住。

【心念无常】一天又一天,我们的起心动念,自己就会感觉到很无常,反复无常。

所谓反复无常,就说明我们心念变化的快速。

稍微有一点功德的人都会知道我们内心的变化。

这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散乱,所以就反复无常。

【由静生定】反过来,我们内心如果很寂静,有愿力,自然而然定力就会产生,我们内心中就会有一种坚固的力量、持续不断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观察自身】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力量,就说明我们没有愿心。

【散心杂念】虽然一天有这么几个好的念头,善的心所,但是没有一个更大的善法来摄持。

【以愿摄持】如果我们发了大愿,天天都发,如成佛的大愿,那我们每天所作的善行、善法就会被这个大愿之手所摄持,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踏实、真实、有力。

乙四、精进学修——透悟心性

【凡夫心相】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内心就是散漫、散乱、无常的,这些都是凡夫众生心生灭、聚散、起伏的状态,所有人都是如此。

【师父策励】所以必须要学佛法、用佛法,否则绝对过不去。

【分析原因】实际上,内心坚强也好,内心无力、疲惫也好,心性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了知我们的心性,只能在相上打转,相上又认识不清楚,所以就认知不了自己的心,也认识不了自己。

【学习目的】我们学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像用一百个显微镜、放大镜来透视、放大自己,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心、心相、现行,了解到我们所作的业,以及这些业是因为什么缘结合在一起,它会产生(什么)果报。

所有这些都是能够对应的,都是能够用佛法说得清楚的。

甲四、自利利他,走大乘路

乙一、欲求利他先自利

丙一、佛法培训,自我定位

【教育成才】我们接受了什么教育,得到什么样的训练,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人才创业】有了什么人才,最后就能成就什么事业。

【因缘而起】不可能说这个事业是凭空而起、无缘无故(而起的),(这是)不可能的。

【环环相关】它跟人才有关系,人才同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基本训练有关系。

【佛法训练】(佛法的)这种训练,就是要通达无我,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本心。

【清楚认识】不是很简单的,(不是)我们打打坐就能坐出来,或念念经就能念出来的。

念经有念经的用处;打坐有打坐的用处,我所说的这种教育和训练,是彻底、完整、系统的,对我们心的认知、了解和把握。

【认清主次】一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外在事业的成败得失都是其次的问题,也可以讲都是容易的问题,但是如何用佛法贯穿我们自己生命的整个过程,就不是很简单。

【因缘和合】如果我们能够用佛法贯穿自己生命的整个过程,无论顺境、逆境(都不会执着)。

顺境、逆境是因缘,失败、成功也是因缘。

所谓因缘,它就不是一个缘,它是众多的缘造成的。什么是缘起呢,道理就在这里。

【错误心态】但我们常常认为说,一个道场、团体,总之这个问题,上面的人会有办法。

【勿自轻弃】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缘,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这个缘的重要性。

【喻】一座房子,每块砖头、每块瓦片,都是一个缘。若缺了一块瓦片,房子就会漏水,大殿里漏水,做功课都没办法做;哪块玻璃坏了,透风,晚上睡觉也睡不了。

【如理认知】(每一个缘)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是因缘,都是业感缘起。

丙二、明察心相,应机度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他人的思想上有错误的观念,也有正确的观念。

【应机教化】对己对人,何时要用破的办法,何时要用立的办法,何时亦破亦立,何时非破非立,都同我们对心相的把握有关系。

【立】心相本身非常弱的人,好比一个病人,身体很不好、很虚弱,要补身体,就不能用破的办法,要用立的办法。

【破】有些人见解执着非常坚固,这时就不能鼓励,不能再去立,不能再去肯定说:“你这个想法是对的。”那就越来越坚固,此时就要用破的方法。

【亦破亦立】有些人,(光是)破他受不了,还要讲几句好话,亦破亦立。

【非破非立】有些人自己能够自觉自立,干得很好,按部就班,每天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自己都清楚,就既不用破也不用立。

【此即是法】这些都是佛法。

【用法不当】我们掌握不好,该破的时候去立,该立的时候破,法就用错了,就会越来越麻烦,这是与吃药一样的道理,特别是中医的理论。

丙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身

【生命典范】学佛法,我们要学习佛陀、祖师大德们的精神,学习他们这种精神的目的在哪里呢?(目的是要)唤醒我们自己的精神。

【师父策励】(我们常常觉得)“佛陀很了不起,(但)我做不到。”做不到,我们学不学呢?做不到,学一点也可以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