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五、四捡行定(分二科)∵∵丑一、举经

复次如《分别四检行定经》中,由四种相,检行一切三摩地等。谓如等持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抉择分。

这是傍辨彼义这一大科里边的第五科,四检行定。一共十一科。分两科,第一科举经。

「复次如《分别四检行定经》」这个经的名字叫做分别四检行定,如这一部经里边说,「由四种相,检行一切三摩地等」这个修行人修行的禅定归纳起来有四种相貌,有四种情况。用这四种情况来检查自己的境界,「行一切三摩地」,就是修行一切的禅定,在一切的禅定里面,用这四种行相来观察。这个「等」字就等三摩钵底这一些。三摩钵底和三摩地其实都是相通的。

「谓此等持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抉择分。」这底下就说出来这四种形相。怎么样检查法呢?就是修行人这样观察自己的三摩地,这样的情形是顺退分的三摩地,乃至到这样的情形是随顺抉择分的三摩地,就是这样检查。这是经上说的。这个经上当然是说的很完备的,但是这里引的就是略了一点,这是举经,下边是释义,解释这四种检行定的道理。分两科,第一科是略,就是略解释,简略的解释。

∵∵

丑二、释义(分二科)∵∵寅一、略

云何检行?谓此是劣分,此是胜分,此殊胜分,此最胜分,如其次第。

「云何检行?」怎么叫做检行呢?「谓此是劣分」,这个修行人就观察自己的这个定是这样的相貌吗?这是劣分,这就是不是那么美好,就是不是太及格,「劣分」。「此是胜分」,这样的境界是殊胜的。「此殊胜分」更进一步的良好了。「此最胜分」这个是最第一的。这样子来检查。「如其次第」,如这个次第来检查自己。

∵∵

《披寻记》四五○页:

由四种相至如其次第者:是劣,是胜,殊胜,最胜名四种相。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抉择分,是名一切三摩地等。等言,等取三摩钵底。顺退分定,即是劣分,乃至顺抉择分,即最胜分,由是说言如其次第。

「由四种相至如其次第者:是劣,是胜,殊胜,最胜名四种相。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抉择分,是名一切三摩地等。等言」,等这个字是指什么说的呢?「等取三摩钵底」这些,就是等至。「顺退分定,即是劣分」因为你成就了这个定,但是不牢固,又失掉了,所以这是劣,就是这个道力劣弱,不是那么强大。「乃至顺抉择分,即最胜分」这个禅定能随顺得圣道。这个抉择是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叫做抉择。这个分是抉择的一部分,还没圆满。「即最胜分」,这是圣道。得圣道的三摩地,由此三摩地得圣道,此三摩地是最胜分。没得圣道,那还不是最胜分。「由是说言如其次第」。就是这样的次第。

∵∵

寅二、广(分二科)∵∵卯一、征

此复云何?

前面是略解释,这以下是广分别,广分别经里边的义。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此复云何?」这又是怎么样呢?就是这么问。

这是问。第二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劣分摄,属于劣分的相貌。分两科,第一科是出种类,这个种类也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那么这是劣分的这一类。

∵∵

卯二、释(分四科)∵∵辰一、劣分摄(分二科)∵∵巳一、出种类

谓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巳,于诸静虑不复乐入,亦不思惟此行状相。

第一个是说劣分。劣分这个种类是什么样子呢?「谓修定者」,这是说这个修禅定的人,他已经成就了初禅。虽然成就了,「从初静虑还退出巳」就是从初禅里面又退出来。这个出,可以说是入在禅定里面,住在禅定里面,又从禅定里面出来,这叫做出。但是加个退呢,那就不是太好,就是定力差了一点,就是退了,失掉了。

「于诸静虑不复乐入」退出来失掉了以后,若是你再努力还可以恢复过来的,但是他这个人「于诸静虑不复乐入」这个诸静虑就不但是初禅,就是二禅、三禅、四禅也包括在内,他不欢喜再入到定里面去。因为没有这样的欲,没有这样的希望心了,所以「亦不思惟此行状相」也就不采取行动,不修行禅定了的事情了,就不去观察,思惟就是观察,不观察那个行,状,相,前面解释过,不这样做,那就不可能再得禅定了。那么这就叫做退劣分摄,就是顺退分的三摩地。

∵∵

《披寻记》四五○页:

于诸静虑至此行状相者:四种静虑,名诸静虑,于此出离不能了知。故不乐入。又于入初静虑诸行状相,亦不殷勤恳到而善取之,名不思惟此行状相。

「于诸静虑至此行状相者:四种静虑,名诸静虑,于此出离不能了知。故不乐入」。这上面这样解释,对于出离的事情他不太明白,所以也不欢喜再入到禅定里。「又于入初静虑诸行状相,亦不殷勤恳到而善取之」,不殷勤就是不精进,懈怠了。对于入初静虑的诸行状和相,他不能精进地恳切地、认真地去把它拿过来,「善取之」。善巧地,在心里面用念心所把它现出来。这个正念把禅定的诸行,显现在心里面,然后加以观察,那么就可以再入定。但是他不念了,所以不善取之,「名不思惟此行状相」。这个思惟当个念字的意思。譬如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把阿弥陀佛的名号显现在心里面不要失掉,这叫做念。念佛就是佛的名号时时的显现在心里面,这就叫做念。譬如修不净观,修白骨观,这个白骨一直地显现在心里面,那么就叫做念。显现在心里面,然后你再加以观察,这是无常,修无常观,把这无常的文句及道理显现在心里面,然后再加以观察。如果你没有念,不能显现出来它的这个道理,你观察什么?不能观察的。所以念是一切法门都需要具足的。这里面不善取之就是不能念,就是取不到它的诸行状相了。

∵∵

然欲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如先所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

这个地方又说出来一件事,「然欲俱行诸想作意」,与这个欲在一起的诸想作意,「数数现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心里面,这里面有念。这个欲和想作意究竟是什么?什么叫做欲和诸想作意呢?「如先所说,从彼起已」现起,昨天也有讲过。「如先所说,从彼起巳随念爱味」。譬如说从这个初禅出来了,从这个禅定里面出来叫做起。起了以后就是不在禅定里面了。这个起,从禅定里起来以后,就是不在禅定里,不在禅定里面,而自己的心又去想念禅定里面的功德,想念禅定里面的轻安乐,那么就爱念,「随念爱味」,就爱着禅定的轻安乐的滋味,就爱着这个味。这就是一个矛盾。从禅定出来,又不想入定。不想入定,又常想念禅定的轻安乐。

∵∵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修静虑者,应自检行我三摩地今成退劣。

这是第二科,明应检。这就是佛开导这个修行人了。就是这个修行人在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自己检查自己的修行,就知道我的三摩地现在不好了,已经退了,变成一个很微弱的,这个定力是很微弱的了,不是那么强大的了,这就是劣分。这是顺退分三摩地。

∵∵

《披寻记》四五○页:

如先所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者:如前爱味相应静虑等定中作如是说:其所爱味,当言已出,是故此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

我们通常说爱着禅定里面的轻安乐,但是现在本论上的说法,不是在禅定里面,而是在禅定的外面,这是说的很清楚。在禅定的外面,来回味禅定里面的轻安乐,生爱着心。这时候这是在禅定之外,而不是在禅定之内的。这个爱见慢都还是在禅定外面的,不是在禅定里面。

∵∵

辰二、胜分摄(分二科)∵∵巳一、出种类

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得闻随顺此定教法。谓初静应诸行状相。殷勤恳到善取其相,令所得定坚住不忘。如是随念顺定法故,成顺住分。

这底下第二科胜分摄,前面是劣分摄。这胜分摄分两科,第一科是出种类。

又修定的人从这个初静虑里边还退出已,就是从这初静虑里面退回来,又不在禅定里面了。「得闻随顺此定教法」他能遇见了一个好因缘,听人家讲解随顺此初禅之定的教法。赞叹这个禅定怎么怎么样的功德,什么形,什么状,什么相,这么讲这个教法。「谓初静虑诸行状相」,「殷勤恳到善取其相」得闻随顺此定教法是什么呢?就是初静虑的诸行。诸行也还就是寻伺、观察欲界是不净,观察初禅的寂静微妙这些事情。这样的诸行状相,「殷勤恳切善取其相,令所得定坚住不忘」。听闻了教法以后,自己也有这个好乐心,实际上能这样去修行去。这样子,就又回到初禅里面去了,就是常常这么训练,要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这样子就使令你自己所得的定力,坚住不忘,就能坚定地安住在禅定里面,而不会再失掉了,不会再忘掉了。

「如是随念顺定法故,成顺住分」。就是这个修行人能随顺所听的这个初禅的教法,而也肯努力这样训练自己,训练到什么程度呢?「成顺住分」就是成功了,成就了,就是顺于安住在禅定里这个境界。能安住着不动,它不会退。

∵∵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其胜;我三摩地,已得安住;非退,非进,非趣抉择。

这是第二科明应检。那么若再检查自己的时候就知道,我这个初禅能够安住不动,不会再退掉了,这表示是有力量的,叫做胜。「我三摩地已得安住;非退」不会退,但是也没有向前进,非进。「非趣抉择」也没能够进于无漏的圣境,没能到无漏的境界去,只是不退,安住不退而已,没有进,没有到无漏的境界,还有所不足。这样子叫做应检。

∵∵

《披寻记》四五一页:

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者:谓观所取及能取法,如言住观于坐等是。

这前面也讲过了。

∵∵

辰三、殊胜分摄(分二科)∵∵巳一、出种类

又静虑者从初虑还退出已,得闻随顺第二静虑教授之法;既得闻已,第二静虑道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

这底下第三殊胜分,这里是殊胜分摄。分两科,第一科出种类。

「又静虑者」从初静虑又退出来以后,「得闻随顺第二静虑教授之法」前面是得闻顺此定,顺此初禅的教法,现在这个人是得闻随顺第二静虑的教授法。

「既得闻已,第二静虑道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听闻了以后,他就有这样的欢喜心,他就能够「俱行诸想作意」,也是有欲,就是那个希望心,他的愿。那个愿望和诸想作意在一起「数数现前」也就是这样的修行。底下第二科,明应检。

∵∵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巳成殊胜,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抉择。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殊胜,非退,非住,唯是胜进」不是属于退的那个劣弱的一部分,也不是那个第二的住分,而是胜进,从初禅能够有力量进步到二禅去,这是胜进。「非趣抉择」,但是还有个不足的地方,还没能达到无漏的境界。

∵∵

辰四、最胜分摄(分二科)∵∵巳一、出种类

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闻苦谛等相应教法;既得闻巳,苦谛等俱行诸想作意,顺抉择分数数现前。

「又修定者」,这底下第四科,最胜分摄。「从初静虑还退出巳,闻苦谛等相应教法」。他遇见了善知识,听闻了生死是苦,四禅八定也还是个生死凡夫,若能够修学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出世间的道法的时候,这样的相应教法,于苦集灭道相应的这种语言文字的佛法,他听闻了以后。

「既得闻巳,苦谛等俱行诸想作意,顺抉择分数数现前」。那就是修了四念处,修不净观,修这个苦观,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了。这样一修,「俱行诸想作意,顺抉择分数数现前」。你这样作意的时候,他虽然还不是圣道,但是能随顺那个圣道,抉者,抉断也。此是苦,没有疑惑,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一点疑惑也没有,就叫做抉。而这个抉,是经过择,择是观察的意思,经过深入的观察而得到了这样的抉断,没有疑惑。这样子去观察苦集灭道,观察苦空无常无我,数数的现前,数数的观察。

∵∵

巳二、明应检

彼于尔时当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最胜,非退非住,亦非胜进,然趣抉择。

「彼于尔时,当自检行」,这是第二科,明应检。「当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最胜,非退,非住,亦非胜进,然趣抉择」。然而它是向于无漏的圣道去了,要超凡入圣了。这是最殊胜的。这是说这四种相貌。

∵∵

子六、不受诸想(分三科)∵∵丑一、举经言

复次如经言:有眼,有色,乃至有意,有法;而诸苾刍,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尚不受想;何况无想。

这底下是第六科。前边是第五科,四检行定。现在是第六科,不受诸想。于一切法不受得阿罗汉,就是那样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举经言。经上的话先举出来,就标出来。

「复次如经言」,像经里面说,「有眼,有色,乃至有意,有法」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十二处。这十二处是我们凡夫现成的境界。我们现成的境界,我们就是六根去接触六境,然后就生出来六识,根境识和合以后,就是贪瞋痴心,执着我我所,先执着我我所,然后起贪瞋痴。由贪瞋痴来造业,造业就受苦。就是惑业苦这样的境界。那么现在呢?

「而诸苾刍,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而这个出家的比丘就和一般的非佛教徒就不同了。那么他有什么不同呢?他出了家,受了大戒以后,他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于此诸法」,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我们凡夫看见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认为都是真实的,都是真的,真实的意思,是真实是有的。这个真实是色声香味触法本身是真实的,这个青黄赤白,地水火风,都是真实的。看色声香味触法,看见一个色,听见一个音声,都是真实的,认为真是这样子了。看见天上的云好像一个棉花似的,看着好像大鱼似的,像个山似的,认为真实是鱼,真实是山。看见这个很美,真实是美,看见这是丑陋的,真实是丑陋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凡夫是这样的。

「若有」这是什么呢?就在真实性执着是我,这是我,这是我所的,我所有的。《披寻记》上那个讲法,各位可以参考,但是我想我这么讲,我不像它那么讲。这个「诸比丘于此诸法」,像凡夫所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有我我所的∵,「都不领受」,这个比丘反其道,反过来,我不相信都是真实有。我看见色,听见音声,香味触法,都不是真实的。看见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真实的,此中无我、无我所,「都不领受」,我不接受说这是真实的,是有我、我所的。不接受。「尚不受想,何况无想」。不接受是实,是有,那么有不可得,无也不可得,这无想也不接受。我是这么讲。这段文是举经言,下边还有解释。这是经上的话。下面我们说或者就是弥勒菩萨来解释这段文。

∵∵

丑二、征所以

此复云何?

经上这一段文是什么意思?第二科征所以。究竟是怎么回事。

∵∵

丑三、释彼义(分二科)∵∵寅一、不受法想(分二科)∵∵卯一、辨安住(分二科)∵∵

辰一、举初静虑(分二科)∵∵巳一、明无想等

谓诸苾刍于初静虑具足安住,由此因缘,厌坏眼色,乃至意法,由厌坏故威势映夺,遂于眼中无有眼想,然有其想,乃至于法无有法想,然有其想。

「谓诸苾刍于初静虑具足安住」,这底下释彼意,就是弥勒菩萨解释这段经文的道理。道理分两科,第一科不受法想。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安住。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初静虑。分两科,第一科明无想等。

「谓诸苾刍」,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说这么多离开了家,到了非家的地方去,能够用功的修行,得到了初禅,色界初禅。超过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得到了初禅。「具足安住」,就是得到了初禅,初禅的功德完全具足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功德都具足了,安住在初禅里面。这表示这个人不是一般人了,他得了上人法了,也就是奢摩他成就了。

「由此因缘厌坏眼色乃至意法」。由于他得到禅定以后,他也听闻了佛法。听闻了佛法的关系,「厌坏眼色」,对于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认为这都是败坏法,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净,都是苦,都是苦恼的境界,是败坏法,是无我的,所以对这样的一个败坏法生厌离心,不爱着这个眼耳鼻舌身意,不爱着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生厌离心。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眼耳鼻舌身意是败坏法,生厌离心。

「由厌坏故威势映夺」。这就叫做修四念处观了。因为你在禅定里面,在初禅的奢摩他里面修四念处观,这个威势映夺,就是有大力量,有大威力。我们在分别心,没得定的人,我们心里面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也有力量,有力量,但是力量不是很大。但是若是在初禅里可是不得了,有大威势。这个威势就是映夺,就是把原来的那个凡夫的执着心,夺取来了,灭掉了。这个「映」是太阳的光明,太阳的光明叫做「映」。太阳的光明一出来,月亮星辰的光明都不见了,就是原来我们凡夫的这个执着心,执着这是美的,是丑的,是我我所的,这一切的虚妄分别,就被你这个四念处的智慧,四念处的光明,都灭除去了,其他的分别心都不显现了,原来的虚妄分别心都不显了。太阳的光明一出来,这个月光都不显现了。这个四念处的智慧一出来,原来我我所的分别,这些贪瞋痴的虚妄分别都不显现了,就被四念处的光明,威势映夺,把它隐敝了,把它遮敝住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