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现行

云何现行?谓诸烦恼缠。

∵∵∵「云何现行?谓诸烦恼缠。云何睡眠?谓诸烦恼随眠。云何相属?谓内六处于一身中,当知展转互相系属。」

这个〈闻所成地〉里面就是解释五明,五明里边先解释内明。内明里边分五科,第四科的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事施设建立,就是经律论三藏。这可见内明是什么?就是经律论三藏,对这三藏你能够明解,就叫做内明。这第一科实在就是简略、简要的解释。第二科想差别施设建立相,就是广解,这一科里面分四个颂,前二个颂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个颂。第三个颂先是标列,后来随释。随释里面分九科,第一科思择,我们也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现行。

这个「现行」是什么呢?「谓诸烦恼缠。」就是扰乱我们的内心不得安静的烦恼。这个「现」是显现的意思。原来他是隐藏在里边,现在有因缘的时候,他就出来活动。这个「行」是心行,出现在心行上,就是出现在你内心上出现了,他有种种的活动,那么叫做现行。现行当然是通于善、恶、无记,现在是说这染污的恶法,就是烦恼。这个烦恼缠绕你,使令你苦恼,那么这是现行。这是第二、底下第三是睡眠。

∵∵

寅三、睡眠

云何睡眠?谓诸烦恼随眠。

就是烦恼的种子,它在那里休息,它没有出来活动。没有出来活动这是因缘的关系,你没有增上缘,没有这个不如理作意,没有所缘缘的引发,那当然它就不能活动,因缘不具足它不能活动。不活动它就在里边休息,就像人没有做工,他就在里面睡觉,是这样的意思。这个随眠就是没有修行的人,烦恼它也会不动。若是有修行的人是因为有正念和止观的力量,叫它不可以动。没有修行的人是因绿不具足,并不是它要睡觉。

∵∵

寅四、相属(分二科)∵∵卯一、征

云何相属?

这是第四科相属。这个相属就是彼此有关连,并不是孤立的。是指什么说的呢,谓内六处。这底下分二科,第一科是征,就是云何相属。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边第一科,自身六处摄,就是本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属于这一方面的,这叫做摄。

∵∵∵∵卯二、释(分三科)∵∵辰一、自身六处摄

谓内六处于一身中,当知展转互相系属。

「内六处」,有外六处、有内六处,现在不说外六处,是说内六处。这个处这个字是生长门义,就是他能生长出来心心所的活动,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处。这六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处。「于一身中」,就是在这个生命体里面总有六个处。「当知展转互相系属」,这个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他们展转的互相都有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虽然眼睛不能听声音,耳朵不能看色相,这个前五根有个别的作用,不是那么圆融无碍,但是呢,都是互相系属的。那原因呢,就是因为里边有第六意识的关系,第六意识它会动。那么眼睛在观色的时候,同时他也会有个作意,叫耳朵去注意声音;它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所以互相是连系的,而不是个别独立,不相系属,不是的。

∵∵

《披寻记》四七四页:

谓内六处至互相系属者:由内六处一有情身为所依止,是故当知展转互相系属。

这就是这么简单解释。

∵∵

辰二、能引所引摄

又若此法能引彼法,当知此彼互相系属。

第一科是自身的六处摄,第二科能引所引摄。

「又若此法能引彼法」,若是这件事能引生那件事的活动、生起,那么这若是有这种情形的时候,「当知此彼互相系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此和彼就有关连。比如说是眼根和眼识,这眼根是眼识的增上缘,它能帮助眼识生起来,它不能帮助耳识生起,它不能;∵它帮助眼识生起,眼识和它就有关连,就有关系。如果眼根坏了,那么眼识就不能动;耳根坏了耳识也不能动;所以他们是有决定性的关连,是这样。「此法能引彼法」,所以「当知此彼互相系属」。

这一段,前面内六处是单独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相系属,彼此关连。现在「若此法能引彼法」应该说是六根和六识,就是六根,六处能引出来六识,「能引彼法」。这样子六识和六根彼此就是互相系属。所以根明利,识也就明利,根若不明利,识就不明利,所以根反倒是很重要。可是实际上活动者呢,还是六识。这个六识虽然是由六根引发出来的,但是它本身有它本身的种子,那就是因缘了。六根是它的增上缘,这个增上缘也反倒是很重要。

∵∵

辰三、能取所取摄

又诸根境,当知能取所取互相系属

这第三科能取所取摄。这就是六根和六境;就是内六根和外六处。这个诸根、诸境,内六根和外六境,「当知能取所取」。六根是能取,六处就是六境、外六尘是所取的,就是能认识六境、外六尘的,外六尘是所认识的。这个能认识与所认识也互相是有关连的。譬如说这个眼根和眼识认识色境;耳根、耳识认识声境,它们互相系属。超越了这个范围就不行,就不能认识,就不系属。比如说我们认识的眼根所见的境界,是一切色法的一分,一少分,还有很多色法我们不行,见不到。声音也是,我们耳根、耳识所取的声音,也是声音中的一少分,系属就是这么多。过了这个范围呢,就不行,就不系属。那么这就是一种果报,果报的能力就是到此为止,系属。这是第四科互相系属,分成三段解释。这是第二科释,寅四是相属。这底下第五科,摄。

∵∵

寅五、摄

云何摄?谓十六种摄。一、界摄,二、相摄,三、种类摄,四、分位摄,五、不相离摄,六、时摄,七、方摄,八、一切摄,九、具分摄,十、胜义摄,十一、蕴摄,十二、界摄,十三、处摄,十四、缘起摄,十五、处非处摄,十六、根摄。

这个「摄」这个字呢?摄者统也,统摄。这个统摄这件事,前面系属也有个摄的意思,但是似乎是有……不是说我的力量比你大,我控制你,不是这个意思;大家的地位似乎是不分上下,彼此有关连,这叫系属。这地方摄呢,也有系属的意思,但是似乎是以略摄广,有这样意思。当然这摄里边,以本摄末也是摄;以略摄广也是摄;这里面的摄似乎是各式各样的摄都有,也不是一种。这是说有十六种摄。

第一个是「界摄」,这界摄是什么意思呢?这本论下文有解释,在《阿毗达磨杂集论》上也有解释。这个界摄,界是什么东西呢?界是种子的意思。就是一切现行的法,都是由种子所摄,都是系属于种子的,由种子来摄持它。若没有这个种子,也就没有现行了,这叫做界摄。要造成了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才能现行。就像我们修学禅定,你常常的寂静住,造成了禅定的种子,就造成了;随时摄心不乱,这禅定就入定,定就出现了。你没造成的时候,这不行,它没有这种力量,它不能摄。没有种子就不可能会摄这个现行,也不可能出现这件事。这个现行,一切诸法都为种子所摄,都系属于种子,这叫做界摄。

这第二是「相摄」,这个相呢?就是种子所现行的这一切法相,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法都包括在内。这个相摄在《杂集论》上的解释,比如说是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是包括了一切有为法。这一切有为法都是用聚来摄这一切有为法,分五类,色是一聚,受是一聚,想、行、识各是一聚,用聚来摄这一切法,是这样意思。这里面有以略摄广的意思,这样意思。比如说十二处,这十二处的处是生长门的意思;这个内六处和外六处能生长出来识,但是内六处和外六处也统摄一切法,所以说用这个处来摄这一切法,这也是相摄。比如说是十八界,这个界是什么意思?界是持义,是摄持那个持,持义。就是每一法都能摄持它的自相,这个房子我今天看它是这样子,明天看它还是这个样子,每一法都有它自己的别相,它能保持它的特相,那么就叫做持。用这个持义,统摄一切法。一切法都有持义,那么就叫做相摄。这叫做相摄的意思。

这个每一法彼此间都是不同的,这个法的相貌都是有差别的,但是都有持义,这个持是遍一切法,都有持义,是用持来摄一切法,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相摄。用处,用蕴义摄一切法,用生长门义这个处义摄一切法,用界的这个持义摄一切法,就叫做相摄。这就是一切法相是不同,但是这个蕴义、处义、持义是无差别的,彼此都有这样的义,所以这样以这个义来摄这一切不同的相,所以叫做相摄。

这第三个是「种类摄」,这个种类的意思也还是以一切法,也是一类一类的不一样,也还是蕴界处,也还是色法是一类,受想行识一类一类的,但是彼此都展转的也是有相摄,譬如说蕴和处有关系,处和界也有关系,展转是相摄的,这个种类这样讲法,展转相摄。

「四、分位摄」,比如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五蕴,比如说是人在快乐的时候,这个乐,这个时候色受想行识是处在乐的境界,就用这个乐来摄这个色受想行识。那么乐过去了,来了苦恼了,这个苦来摄这个色受想行识。又不苦不乐了,也是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属于不苦不乐的。这是在内心的觉受上,这个分位有不同,但是它也能摄色受想行识的,摄这眼耳鼻舌身意,摄这一切法的。这样子就叫做分位摄。

「五、不相离摄」,这个不相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此合作,不相离,不分离。就是每一法在生起的时候,都不是单独的一法能生起,都是众缘和合才可以生起。生起,所以是不可以相离,相离就不能生起了。生起的时候,但是有主伴的不同,有主伴的不同。就是现在这个时候的色受想行识以受为主,这个心识——受、想、行、识,这个时候以受为主的时候,他在享受这个乐,这个时候,那么这个受就是受为主了,其它的色想行识为它作伴,并不是说只是一个受,其中也有色、也有想、也有行、也有识的,这就是不相离,这就是这个受。有的时候以想为主,他这个时候在思惟一切法,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损,什么是益;什么是色,什么是心;乃至什么是凡,什么是圣;什么是性,什么是相;什么是色,什么是声香味触;思惟这一切法相的深浅之义的时候,取一切法相的时候,以想为主这个时候,但是也有色、也有受、也有行、也有识的,就是这样意思。就是一切法,每一法它这时候为主的时候,其余法为伴,它们并不相离,这叫不相离摄。

「六、时摄」,时摄呢,就是过去,大概的分类就是过去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未来世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现在世的色受想行识;那么就是属于过去的、属于未来的、属于现在的,那么就是时摄。这也表示是有变化性的。说是我现在的色受想行识我很满意,靠不住!过去了。过去的、现在、未来会有变化的,靠不住!所以有为法是靠不住的,非要学习无为法才可以。

「七、方摄」,方摄呢,我感觉也很有意思。你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生在这个地区的,你到另一个地区去,你要过一个时期才能适应。说是我是在地球上这个地方,我这色受想行识是在这里生长的,在这里生存的。你到天上去,暂时去也是可以,你不可常在那里。常在那里,你这色受想行识不适合。我要到阿弥陀佛国去,说是你这里的色受想行识,你到阿弥陀佛国去,暂时也可以,时间长了不可以。因为你这色受想行识是属于那一个地区的,你到这地方它不相应,不能生存的。只有法身,入一切法界,那是可以。我们这个有漏的身体,这个臭皮囊,不可以,就有很多的障碍。所以叫方摄,就是这个处所,也是有关系。

「八、一分摄」,一分摄呢,就是不是全面的,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摄。比如说戒定慧,这个戒,在五蕴里面属于色蕴,就是那个戒体,戒体是属于色蕴摄,就是一分,不是全部的五蕴。定、慧属于行蕴,色受想行识的行蕴,也不是全部的。

「九、具分摄」,是全部的。比如说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苦谛,这个苦谛能够把色受想行识都包括了,都是苦。这是全分,全部的。一切法彼此的关连有这么多的差别。

「十、胜义摄」,这个胜义呢,我们前面也是讲过,就是特别高尚,这个圣人的智慧,圣人名为胜者,不是劣,胜劣的差别,圣人是特别殊胜的,凡夫是劣;这个圣者的智慧所缘境,名之为胜义。胜义摄。这一切有为法,圣者的智慧去观察,那就都属于真如了,观察一切法都是真如义了,那么叫做胜义摄。那就是无障碍的境界了,就变成圣境了。但是我们没有成就圣道,那这就变成苦集了,变成个苦恼的世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这是天,这是人,变成地狱了,是畜生的世界,是鬼的世界了。若是佛菩萨的慧眼、法眼、佛眼的境界,那就是佛境界了。恶鬼,我们人看见是水,他看见是猛火;他看见是猛火,但我们看不见猛火,我们看见是水;这都叫做胜义摄,这是一种特别的境界。唯独是佛菩萨能看见诸法实相,所以叫做胜义摄。这里边当然也有属于凡夫的境界,也属于圣人的境界,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这一共是有十种摄,底下第「十一、蕴摄」,第「十二、界摄」,第「十三、处摄」,第「十四、缘起摄」,第「十五、处非处摄」,第「十六、根摄」。看这小字。

∵∵

《披寻记》四七五页:

谓十六种摄等者:前十种摄;所谓界摄乃至胜义摄;后六种摄:所谓蕴摄乃至根摄;如是摄义,总有十六。如抉择分别释应知。(陵本五十四卷七页)

「谓十六种摄等者:前十种摄,所谓界摄乃至胜义摄;后六种摄,所谓蕴摄乃至根摄。」从名字上看,这个蕴摄、界摄、处摄蕴界处,照理说这是我们常学习的,缘起十二缘起摄,那么处非处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十六根摄,根呢,前面那个处摄,那就是六根在里面,而这个根就是二十二根那就不同了。那么「如是摄义总有十六,如抉择分别释应知。」在(陵本五十四卷七页)那里有解释。

这个摄这种意思,就是虽然是法有无量无边的差别,但是若讲摄的时候呢,使令我们能够知道纲要,能知道一切法的纲要。但是纲要这件事,你从这里一共有十六摄,我们看出来佛菩萨大智慧,每一法都是纲要;说「时」也能摄一切法,时是纲要;说「方」,方也是纲要,方是一切法的纲;乃至说是界摄、相摄、种类摄、分位摄、不相离摄、时摄、方摄,只要有一法,这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的纲要,这是大智慧境界。若我们知道,只有说是——心是一切法的纲要,这个我们可能会容易说,其他的我们就不知道,多数不容易知道。

∵∵

寅六、相应

云何相应?当知此相,略有五种。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二、于他性中,与不相违相应,非相违;三、于不相违中,软中上品,与软中上品自相应,非余品;四、于软中上品中,同时相应,非异时;五、于同时中,同地相应,非异地。

这底下是第六科。前面是第五科、摄,说完了。现在说第六科、相应。这个「相应」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与前面那个「相摄」也有关系。这个「相应」是说,这一切法彼此互相随顺,不是对抗,互相随顺和合,然后这一切法才能生起。互相随顺,同时同处,同在一时,不是前后的,同在一处,和合地,这个法才能生起。他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呢,彼此互相为助伴。你做事情的时候,我来帮助你,我做事的时候,你来帮助我。彼此不舍离、不分离,不对抗,那叫做「相应」的意思,「相应」是这么意思。但是这个「相应」看这上的解释,唯有心心所法才有「相应」的意思。

「云何相应?」怎么叫做相应呢?「当知此相,略有五种。」这个相应的相貌,简略地说,从要义来说呢,可以说出来五种。「谓他性相应,非自性;」这上面刚才说只有这心心所法有相应的。这样说相应呢,不是说你……「非自性」,不是说你自已与自己相应,不是这么意思。是你和别的,另一法,此法和另一法,彼此和合,互相随顺,互相帮助,叫做「相应」,这样意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