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正直见(分三科)∵∵酉二、释义(分四科)∵∵戌三、远离诳谄

远离诳谄故:其见正直,是正直类,如其圣教而正修行,如其真实而自显发。

这是说明薄尘行者的相貌。薄尘行者的相貌,最初是没有严重的障,没有严重的障碍,就是没有业障、烦恼障、异熟障。第二科说它是最初清净,最初清净里边有善净戒、有正直见;正直见里边,第一是标相,第二科是释义,释义里边分四科,第一科正直见的相貌,第一个相貌是净信相应、第二个是胜解相应,这二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远离诳谄。薄尘行者他对于佛法,已经成就了正见。这个正见,第一个是净信,第二个胜解,还有第三种功德就是远离诳谄。怎么叫做「远离诳谄」呢?他要成就了远离诳谄,那才是有正直见的。远离诳谄是什么意思?

「其见正直,是正直类」,「见」这个字实在就是智慧,他的智慧没有错误,所以叫做「正」。当然这个人是佛教徒,但是他可也不是圣人,现在还不是圣人;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也能够修无我观,也能够从文字上通达诸法无我的道理,在这一方面,所以叫做正直。「是正直类」:薄尘行者本身是凡夫,但是他现在的正直的程度,是圣人的正直的一类,彼此是相似的;他的正见的智慧和圣人是同类,就是彼此相似,但是他不是圣人,可是有点相似。

「如其圣教而正修行」:这个人有这样的正见,那么他一天的身口意业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如其圣教」:就同于他所学习的圣教,而能够不懈怠、能够时时地修行圣道,这个人;他不是口头说说就算了,他能够正修行,修行其实就是改造自己,去掉内心的污染,这样子叫做正修行。

「如其真实而自显发」:他还有这样的功德,正直见有这样的相貌;就是如他真实的情况显发出来,他不是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过了头,不会那样子。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意思。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四页:

如其真实而自显发者:谓如有犯,如实发露速疾悔除故。

「如其真实而自显发者:谓如有犯」,就是假设他有违犯了戒律;「如实发露速疾悔除」:他就能够如他真实的情况,他犯了那一条戒,就真实地坦白出来;「速疾悔除」就很迅速地忏悔,灭除他犯戒的罪过;这就叫做远离诳谄,是这样意思。

戌四、善思加行

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故,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由是为因,无惑无疑,远离二路,逮得升进。

又有第四种功德,薄尘行者的正见,有第四种功德,是善思加行。

「善思法义无惑无疑」:这位薄尘行者他能够…「善」就是当「能」字讲,他能思惟法、能思惟法的义。「法」就是语言文字叫做法,文字里边有所诠显的道理叫做「义」;这个法和义在他心里面,佛法的义,他常能在心里面思惟;「无惑无疑」:对于能诠显一切义的法「无惑」,对于所诠的义也没有「疑」,他就很肯定地,所以没有疑惑。这个「惑」:是无知的意思,不明白叫惑;「疑」:是明白多少,而心里面没有信心叫疑。现在这位薄尘行者对于佛法的义也无惑、也没有疑。

「加行出离故」:他这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程度呢?就是他学习了佛法以后,他又努力地去修行,所以就能从这个疑、从这个惑里边解脱出来了,不为惑、疑所覆盖、所障碍。

「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这个,「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故」,这等于是标;下面这一段就是解释前面这几句话。怎么叫做善思法义呢?「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一切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这就叫做义,就是这个法所诠显的义。

我们钝根人就是要从经律论的文字,从这里去阅读,或者听人家讲解,然后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苦、空、无我,这样去明白这件事。但是利根人他看见花开了、花谢了,他就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的义,倒不是非要有人讲,他不是一定的;他就看地震了、山坠下来了,他就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看见这个人老病死了,他就知道这是无常、苦、空、无我,是这样意思。

「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这三句就是闻思修。他或者是由听闻、由听人讲解,或者自己阅读、或者读有文字的经、或者是山河大地、人的老病死,他一接触这个境界,他就能正思惟,也还就是思惟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的义。

「善正筹量」:也是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善正观察」也是,但是这就是闻思修的不同。「善正思惟」是闻所成慧,「善正筹量」是思所成慧,「善正观察」是修所成慧,这是从三种智慧来分别善思法义的道理。我们初开始是从闻慧这里可以思惟法义,再进一步就是思慧,再进一步就是修所成慧,所以这个慧,虽然同样是慧,但是有深浅的不同。

「由是为因,无惑无疑」:由于这位薄尘行者他有闻思修的智慧,以此为因,因为他具足了三种智慧,所以他对于佛教的法义,「无惑无疑,远离二路」。「二路」:这是好的、是坏的?就是疑惑的意思,疑惑是这样子、是那样子;有是、有非;有善、有恶,各式各样的疑惑,叫做二路。现在无惑无疑了,所以「远离二路」。

「逮得升进」:这个薄尘行者,「逮得」就是获得,获得了前进的能力,他有前进的能力。譬如说我们钝根人就是停留在闻所成慧的境界,你向上进步,应该去闲居静处,息诸缘务,专精思惟,经本这么讲可以,但是你要这样做是不行,他不能做,就是不能向前进步。现在这个人有闻慧、思慧、修慧,他有能力前进到圣道的境界,到圣人的境界,所以这是说他善思加行,薄尘行者有这样的功德。这是这四段,第一段是净信相应、第二段胜解相应、第三是远离诳谄、第四善思加行。

酉三、结名

由此四相,先所说见,名正直见。

由前面说这个四个相貌,「由此四相,先明说见」,先所说那个见,就叫做「正直见」。这正直见是这样的意思。

午三、资粮已具(分二科)∵∵未一、指广

资粮已具者:广说资粮,如前应知。

这是第三科资粮已具。这个薄尘行者,第一科是没有重障,第二科是最初清净,现在是第三科资粮已具。「广说资粮。如前应知」:圣道的前方便就叫做资粮,现在这位薄尘行者他的资粮已经具足了。是什么资粮呢?「广说资粮,如前应知」,像前边二十二卷二页那里说过了。

未二、略说(分三科)∵∵申一、标

略有四种。

第一科是指广,现在第二科是略说。略说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略有四种」,这是标出数目来。下面就是列出来名字,第二科。

申二、列

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三、先世资粮。四、现法资粮。

申三、释(分四科)∵∵酉一、福德资粮

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这是第三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福德资粮。

「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谓由此故」:就是由于这个人有福德的原因,所以「于今获得随顺」的资粮。他现在他也没有去生产,他就获得随顺圣道的资具,修学圣道也需要有些资粮的,他就成就了随顺的资具。「丰饶财宝」:就是很丰富、很多的财宝,他有很多财宝。或者说「于今获得随顺资具」,就是衣食住的这些事情。

「遇真福田,为善知识」:前面是生活所需,下面是修道的时候,也要有善知识。遇见真实的福田,真实的福田应该说是圣人,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圣人。你在他那里栽培了,就能令你得大福德;就像那个田地,你种上谷种了,到秋天的时候就有收获,遇见这个真福田、这位圣者为你的善知识,为你圣道作善知识。

「离诸障碍,能勤修行」:生活所需也都具足了,修学圣道所需的善知识也具足了,「离诸障碍」:远离了很多很多的圣道的障碍,他没有这些障碍,很顺利地就可以用功了;「能勤修行」:他能够不懈怠,他能精进地用功修行,这就叫做「福德资粮」。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五页:

于今获得随顺资具等者:谓如出家获得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随顺净命,正修梵行,是名随顺资具。生豪贵家,财宝具足,是名丰饶财宝。若生圣处,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能为善友,具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三重障,圣道得生,是名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于今获得随顺资具等者:谓如出家」:这就是说这个人出了家,出了家以后,他能「获得如法」的「衣服」;出家人这样的衣服是合法的、那样的衣服不合法;他得到了如法的衣服、如法的「饮食」、如法的「坐卧具」,还有「病缘」的「医药。随顺净命,正修梵行」。「随顺净命」,就是你的衣服、饮食、卧具这一些所需的,都是很如法的,这叫做净命。这样子你的生命就是清净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你去取得了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那就不是净命了。得到了随顺净命的这一些生活所需,还能够正修梵行,修学圣道,「是名随顺资具」。

「生豪贵家,财宝具足」:这一位薄尘行者是什么情形呢?因为过去生有栽培,今生他就生到豪贵的家庭里面,那么财宝是具足了,「是名丰饶财宝」。

「若生圣处,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这个说他受生的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圣处,他生到有圣人的地方,那些圣人是谁呢?就是贤良正至这都是圣人,这些善士;「皆往游涉」:都到这个地方来走一走。「能为善友,具善友性」:这个圣人能为你作好朋友,这个圣人具足了善友的心性,就是有大慈悲、有大辩才、有甚深的三昧,种种的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为善知识」,是这样子。

「离三重障,圣道得生,是名离诸障碍」:这位薄尘行者他远离了烦恼障、业障、异熟障这三种障碍;「圣道得生」:又遇见了这么多,有这么多的福德因缘,他能够精进用功修行,他这无漏的戒定慧的圣道就得以现前了,是名「离诸障碍,能勤修行」。这是说福德资粮。下面第二科智慧资粮。

酉二、智慧资粮

智慧资粮者:谓由此故,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

由于这个薄尘行者,由于他宿世的栽培,有智慧,带到这一生来,他这一生就是成就了聪慧。「聪」是耳聪,实在就表示前五识都是很明利的;「慧」就是第六意识有大智慧。这个聪慧有什么好处呢?「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就是他有这个力量。力和能有什么不同?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叫「力」,发生作用的时候叫「能」。说那人坐在那里什么事也没有做,但是那个力量很大,他那个智慧要发生出来,就不得了!什么力能呢?「解了善说恶说法义」:他若遇见一个人在那里宣扬佛法、遇见一个人在那里颠倒说法的时候,他若去听一听,他就能明白这个人说得对、这个人说错了,这个人说的是有罪过的、这个人说的是有功德的。

这个「善说恶说法义」这件事,粗显的事情谁都容易知道。很粗显的事情,杀盗淫妄是恶事,修戒定慧这就是善说是善法,谁都容易明白;但是深奥了一点,就不是容易,你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你要有智慧才能知道的。现在说具足智慧资粮的这个薄尘行者他有这样的大智慧「解了善说恶说法义」。

「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他这个人当然善根的栽培不只这一生,前生栽培得很多了,所以他就和这些有缘的人都能聚会,获得了随顺法的教授,法教和义教。前面说过,法就是教,就是诠显佛法义理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文字由善知识来教授你叫法教;语言文字里边有义,有深义、也有浅义,也用语言文字来教授你、教导你,叫做义教。有法教、有义教。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在闻所成慧的时候是偏于法教;到思所成慧时候就有义了;到了修所成慧的时候,是在禅定里面的境界,通达一切法、通达一切义,思惟观察一切法义。所以这个法和义由闻思修三慧来分别,是有不同的相貌的,还有教授和教诫的不同。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五页:∵

获得随顺法教等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随顺法教。真义理门,是名随顺义教。随顺教授教诫,如前已说(陵本二十五卷四页)。

「获得随顺法教等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随顺法教」:苦集灭道这样的文字,是名随顺法教。「真义理门,是名随顺义教」:苦里面也有义,集灭道里边也有义,这些义是以什么为门呢?门就是入,能从这里悟入,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义理的门;若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不能明白道理,所以语言文字是门。

这样说呢,我们说离文字相,就没有门了;没有门你怎么能够明白义呢!这样的话,就是指我们初学习佛法的人,初学佛法的人是这样子,没有语言文字不行,没有语言文字,我们就不能悟入圣道,不能够悟入第一义谛,不能转凡成圣了。一定须要有语言文字作门,我们才能明白,这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才能知道这件事的。

禅宗说离文字相,也是对,但是那指甚深的、高程度的修行人说的,那就是到了修所成慧以上的境界可以;在闻思慧的人不可以没有文字,不可以没有文字的!我想,禅师的语录上,你一说话他就要打你香板了,我看他们可能就是形容这个意思。是没有语言文字的,是有这个意思。但是这件事你普遍地对一切人都这样教授佛法,禅宗非衰微不可的!因为谁有这个程度呢!多数人没这个程度啊!所以后来也只好参话头了!

这个「真义理门,是名随顺义教。随顺教授教诫,如前已说(陵本二十五卷四页)」,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酉三、先世资粮

先世资粮者:谓由宿世积集善根,于今获得诸根成熟。

前面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说完了,这说到第三,有先世的资粮。

「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说是这个薄尘行者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福德智慧呢?「谓由宿世」:前一生,前一生多数是指这一生的前一生;前一生也可能很多生,也可能是,但是多数是就这一生的前一生。你前一生栽培了很多的善根,那么今生又再来人间的时候,你的宿世,你前一生栽培的善根,现在又出现了,他好像很容易地就有很多功德;不像我们这个钝根人学了多少年了,还迷迷糊糊地,不是那样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