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三、配观三世(分三科)未一、住观于坐(分三科)申一、标

谓若说言住观于坐,此则显示以现在作意观察未来所知诸行。

这是第十二科「瑜伽修」。瑜伽修里面有「想修」、「菩提分修」。这个想修里面有「征」、有「释」。「释」里面有「别列」、有「随释」。现在是随释里面的文,「随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上下想」,第二科是「前后想」。前后想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标所观相」,第二科「显其差别」这两科讲完了。现在是「配观三世」。

「谓若说言住观于坐」这个「配观三世」来解释这个「前后想」,它的意思就是说「若说言」若经上这么说,「住观于坐」他在住的时候就观察这个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此则显示以现在作意观察未来所知诸行」,这就表示你现在的作意,作意就是观察,现在的作意去观察未来的所知的诸行,就是站在现在去观察未来的事情,这句话就是这样意思。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是「征」。

∵∵

申二、征

所以者何?

他的所以言是什么呢?

∵∵

申三、释

现在作意位已现生故说名为住。未来所知位未现生故,临欲起故说名为坐。

这是第三科是解释。「现在作意位已现生故」就是现在这一念心,这一念心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他是属于现在。「已现生故」他是已经由因缘的触发,他已经出现了「说名为住」。这个「住」字是这样意思。「住观于坐」这个「住」就表示已经出现了那一念心。「未来所知位未现生故」这个未来就是没有出现的,将来的事情是你所知道的。这个「位」就是那个范围,它是属于未来的阶段。「未现生故」这因缘还没有具足它还没有出现,还没有由无而有,还没有到这阶段。「临欲起故」但是不是很久以后,就是接近「临」者,近也,接近它就要生起了「故说名为坐」所以叫做坐。这个「坐者」是表示未来的事情就要现起了,这就叫作「坐」。那么这样解释这一句话「住观于坐」就是现在的智慧,观察未来的事情,这样的意思。

∵∵

未二、坐观于卧(分三科)∵∵申一、标

若复说言坐观于卧,此则显示以现在作意观察过去所知诸行。

「若复说言坐观于卧」,这样讲「此则显示以现在作意观察过去所知诸行」,这句话是表示你现在的作意,你还是以现在的分别心,去观察已经过去的所知所行。这是「标」,第二科是「征」。

∵∵

申二、征

所以者何?

那么就是问他的原因。第三科是解释。

∵∵

申三、释

现在作意位临欲灭故,说名为坐;过去所知位、已谢灭故,说名为卧。

「现在作意位临欲灭故,说名为坐」,现在这一念心他的这个阶段「临欲灭故」就是临近就要息灭了,但是还没有灭。「说名为坐」叫做坐。

「过去所知位已谢灭故说名为卧」,主要是这一件因缘的事情是处在「过去所知位」过去就是「所知」,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谢灭了不存在了「故说名为卧」,所以叫做「卧」。这是「坐观于卧」以现在作意观察过去「所知诸行」的意思。

∵∵

未三、或在后行观察前行(分三科)∵∵申一、标

若复说言或在后行观察前行。此则显示以现在作意观无间灭现行作意。

这是第三科「或在后行观察前行」这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所以又这么说「或在后行观察前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此则显示以现在作意观无间灭现行作意」这表示这位修行人,他在定里边修观的时候,修毗钵舍那观的时候,是以「现在的作意」,「观无间灭现行作意」。观察和这一念心中间没有间隔的,灭掉的那一念心,就是「无间灭现行作意」。它是现行作意,但是无间灭了和现在这一念心不间隔,就是灭掉了。「现行作意」就显现它的活动,它的活动显现出来,但是灭了。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是「征」。

∵∵

申二、征

所以者何?

∵∵

申三、释

若已生起无间谢灭所取作意说名前行。若此无间新新生起能取作意。取前无间已谢灭者,说名后行。

这下面第三科解释。是「若已生起」若是这一念心因缘具足了他就现起作用了,现起了以后「无间谢灭」,中间没有间隔就谢灭了。「所取作意」这个已经谢灭的这一念心是所观察的作意「说名前行」。就是现在这一念心的前一刹那,它在这一念心的前边,它在前面走,它在前面走可是一刹那已经灭了。

「若此无间新新生起能取作意」若此作意灭掉的,若此灭掉的作意,和这个作意中间没有间隔新新生起的,前一刹那灭了后一刹那又一刹那心现起,这一念心是新的新有的,其实每一念心都是新的。如果前一刹那现起而不灭,到后一刹那的时候,那就是旧了。每一刹那心都是初起的,所以叫做「新」。才生起的这一刹那心,它是能观察的作意,无间隔的前一刹那灭的,是所取的作意,就是「所观察的作意」。

「取前无间已谢灭者,说名后行」这现前新起的一刹那心,它是能观察的。它观察谁呢?是「取前无间已谢灭者」,就观察前面已经落谢的那一念心,就「说名后行」,所以他叫做「后行」。前行是已谢灭的,后行是现在现起的。现在现起的是「能观察」的,前一刹那是「所观察」的,这样子这叫做「后行观察前行」。这是以「现在作意」观「无间灭现行作意」,是这样意思,这是属于现在。

∵∵

卯三、结

当知此中为修止观。修彼二品胜光明想,是名想修。

这是第三科是结束这一段文。这个「想修」这里面分成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现在第三科「结束」。

「当知此中为修止观」这里边这位修行人「修止又修观」,「修彼二品胜光明想」他在修行彼二类的殊胜光明想,二类的光明想,就是一个世间道,一个涅盘道。其实这两类也就是止观,有这样的智慧光明能破除去烦恼的黑暗,所以叫做「光明想」,「是名想修」。

∵∵

寅二、菩提分修(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菩提分修?

这是第二科,这「想修」说完了,现在说「菩提分修」。这「想修」里面有世间道有涅盘道,有这两类。现在要说的「菩提分修」就是出世间道完全是涅盘道,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菩提分修」?「菩提」是果,「分」是因,由因而得果。现在说的「菩提分」就是「菩提的因」。怎么样修行呢?

∵∵

卯二、释(分四科)∵∵辰一、标

谓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亲近积集。若修若习若多修习,是名菩提分修。

这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标」。卯一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谓于三十七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科,它是三乘圣人的「菩提的因」,现在是「声闻地」,就是声闻菩提因。「亲近积集」,这个「亲近」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分别心,亲近这三十七菩提分法和它接近,那么就是修行了。「积集」修行了一小时,积集了一分善根,继续地修行不断地修行,就是「积集」了。

「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初开始修叫做「修」,「习」就在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就叫做习了。这样子要「多修习」将来就可以有成就,得成就圣道的菩提,「是名菩提分修」。这是大概的简略地解释。这是「标」。

∵∵

辰二、征

何等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这是「征」。

下面第三科是「列」。列出来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二科,第一科是「总说」。

∵∵

辰三、列(分二科)巳一、总

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这是分了七科,这七科总算起来就是三十七。这是「总列」。

下面是「别列」分七科,第一科是「四念住」。

∵∵

巳二、别(分七科)午一、四念住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这是「四念住」。第二科是「四正断」。

∵∵

午二、四正断

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四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

这是把「四正断」标出来了。

下面第三科「四神足」。

∵∵

午三、四神足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这是四神足标出来了。

下面第四科标这个「五根」。

∵∵

午四、五根

五根者: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这是「五根」。「五力」是什么呢?

∵∵

午五、五力

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

午六、七觉支

七觉支者: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支。四喜等觉支。五安等觉支。六定等觉支。七舍等觉支。

∵∵

午七、八圣道

八支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这是八圣道,这是第七科「一正见……八正定」这是三十七道品分七科完全标出来了。这是总别的三十七道品标出来。

下面第四科就是加以解释。

∵∵

辰四、释(分六科)∵∵巳一、四念住(分二科)∵∵午一、辨体相(分二科)

未一、略别辨(分二科)∵申一、初身念住(分二科)酉一、总征

今于此中云何为身?云何于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云何念住?

下面加以解释。分六科。巳一、四念住,解释这四个念住分二科,第一科「辨体相」,辨别四念住它的体性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略别辨」,简略地一样一样的说明。分二科,第一科「初身念住」,先解释身念住的体相,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征」。

「今于此中云何为身?」这是先解释这个总征。「今于此中」在这四念住里面「云何为身?」这个身念住的身是甚么意思?这是「总征」。

下面第二科是「别释」分四科,第一科是「身相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总征」里面一共是「云何为身?云何于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云何念住?」提出四个问题。

下面是「别释」分四科,第一科「身相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

酉二、别释(分四科)戌一、身相差别(分三科)亥一、标

略说身相有三十五。

「略说」,不是广博的去说,有三十五种身象。这是「标」。

下面第二科是「列」出来。把这三十五种身相「列」出来。

∵∵

亥二、列

谓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粗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能造身、所造身、名身、色身、那落迦身、傍生身、祖父国身、人身、天身、有识身、无识身、中身、表身、变异身、不变异身、

「谓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这个内外是一对,「内身」就是你自己的这个身体,「外身」是他人的身体。「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这个根所摄身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那就叫做「根」,它能发出「识」来,这个「根」以能生为意,它能发出来识。如眼根能发出来眼识,耳根能发出来耳识,乃至意根能发出来意识,那就叫作根,「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这个非根所摄身也是身,但是它不能发出识来,所以它不能称为根,但是也是身,那就是「扶根尘」。我们所看见的,我看见你的眼睛,这个是「扶根尘」。就是他是保护那个眼根的,那个眼根就是净色根,就是精微的四大组成的眼根,组成的耳根,那个我们肉眼所不能见的。我们见到的是扶根尘,保护根的四大,当然这是四大所造。说那个身不是根,但是它也属于身,它也是阿赖耶识所执受的,所以也算是身但不是根。

「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这个「有情数身」,是根也好,不是根也好都是属于身。它都是有感觉的,所以是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就是没有知觉的,那就是身外的山河草木这些东西,这是无情物,「非有情数身」。

「粗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没得到禅定的人,没得到色界四禅的人,他的身体都是粗重的,所以叫做「粗重俱行身」,你这个身和粗重在一起活动「粗重俱行身」。「轻安俱行身」得到色界四禅了,把这个粗重消除了,这个时候身体有轻安,这轻安与身体在一起活动,叫「轻安俱行身」。这个事情呢,就是你入定的时候,你的禅定就现前了,那「轻安俱行身」。你出定了的时候,经过一个少的时间轻安就失掉了,那个时候就是「粗重俱行身」。可以这么解释。

「能造身所造身」,「能造」的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坚湿暖动,「所造」的身那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都是「所造」的四大,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外边的山河大地,都是「所造」身。

「名身色身」这又是一双,「名身」就是受想行识,「色身」就是物质组成的这个身体。但是现在这个地方是指「身念住」说的。「身念住」那应该只是「色身」为所缘的不是名身。名身呢?那就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所摄,但是这个地方也随着来了,也把它标出来了。

「那落迦身」就是地狱的身体,「傍生身」就是畜生的身,「祖父国身」就是饿鬼的身,「饿鬼身」称为祖父国。就是「饿鬼」这鬼的寿命很长后来,来到鬼道的鬼称以前的「老鬼」就称为「祖父」,是这个意思。这个祖父的鬼,他老是希望人间他的儿女后代来祭祀他,所以称之为「祖父」。

「人身天身」人间人的身,「天身」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应该不在内,因为无色界天没有物质的身体。

「有识身、无识身」,「有识身」就是身体里面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有识身」。「无识身」里面就是没有识了,没有识了这个事情呢,比如我们睡觉的时候,假如不做梦前六识就没有了,只是阿赖耶识。如果不说阿赖耶识,那就是前六识都没有了,叫「无识」。但是这个人不是死人,所以还说死掉的人是「无识身」比较好。

「中身表身。变异身,不变异身」。看《披寻记》

∵∵

《披寻记》九五八页:

中身表身等者:如身内分自性不净,是名中身。如身皮分相似清净,是名表身。如命终已青瘀等现,名变异身。若未命终未至变坏,是名不变异身。

「中身表身等者:如身内分自性不净」我们身体里面那些各式各样成分,他的自性,他本身的体性都是不清净的,这个心肝脾肺肾,这些都是污秽的东西,是名叫做「中身」。「如身皮分相似清净」与清净相似实在也是不清净,但是就好像是清净的,是名叫做「表身」。「中」和「表」是不大一样,这又是一双。「如命终已,青瘀等现,名变异身」人死掉的时候寿命结束了,那么很快的这个身体就变了,变成这个青瘀、膨胀、脓烂,这叫做「变异身」。「若未命终,未至变坏的时候,是名不变异身」,这又是一双。

∵∵

女身男身半择迦身。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劣身中身妙身。幼身少身老身。

这「女身男身」又是一双。「半择迦身」这种人他不是男人。「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就彼此间有亲爱的关系,叫「亲友身」。「非亲友身」那就是怨家了。「中庸身」也不是亲也不是怨,在中间性的,彼此的关系是「中庸性」的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