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二、掉乱(分二科)黄一、释(分二科)宇一、辨相

言掉乱者:谓如有一根不寂静,诸根掉乱,诸根嚣举。

这是说这个「毗钵舍那障」,在奢摩他里面修毗钵舍那观,但是奢摩他没有修成功的时候,这奢摩他有障、毗钵舍那也有障。毗钵舍那的障这里是分二段,第一段是「乐自恃举」,这一段讲完了。现在是第二段「掉乱」,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又分二科,先「辨相」。

「言掉乱者:谓如有一」,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修行人,「根不寂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寂静」,不能寂静住。「诸根掉乱、诸根嚣举」,这两句话就是解释这「根不寂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里边现在是「诸根」,应该包括这六根,这个掉动、散乱,就是这样意思。

这里边分两种情形;一个是不静坐的时候这前五根就是「掉乱」,就是在色声香味触上不能收摄自己的心,就是虚妄分别。第二个阶段就是静坐的时候,这个第六意根不能寂静住。所以这里虽然没有明白的这么说,但是这两句话可以分开这二个意思解释。就是「诸根掉乱」主要指前五根接触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界的时候,他的心里面散乱。「诸根嚣举」就是静坐的时候心里面飘动,在各式各样的境界上虚妄分别,不能寂静住。

∵∵

《披寻记》八七四页:

谓如有一根不寂静等者:如寻思行补特伽罗诸根不住,名不寂静。诸根掉动,诸根散乱,是名掉乱。诸根飘举,是名嚣举。

「谓如有一根不寂静等者:如寻思行补特伽罗诸根不住」,说「寻思行」的人,就是虚妄分别的人,这虚妄分别的心特别强,就是特别的散乱的这种人。「诸根不住」,他不能安住。不静坐的时候当然是散乱不安住,静坐的时候也是困难;你不静坐的时候你特别放纵你的前五根,静坐的时候想要寂静住有困难。它是不静坐的时候的情形影响静坐的时候,你不静坐的时候你能收摄其心、不多散乱,静坐的时候也容易寂静住的。「诸根不住」,名叫「不寂静」。「诸根掉动」就是「诸根散乱」,「是名」叫做「掉乱」。「诸根飘举,是名」叫做「嚣举」,就是这样解。

∵∵

于一切时,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不能安住思惟诸法,不能坚固思惟诸法。

「于一切时」,不管是静坐、不静坐,「一切」的时候「恶思所思」,心里面就是些不清净的虚妄分别、有过失的,「恶思所思」。「恶说所说」,这语言,说一些有罪过的语言,这是他所说的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就是他的身,身体。「恶思所思」是意,「恶说所说」是口,「恶作所作」是身,就是有罪过的事情,是他所作的事情,他这个三业都是乱的,所以他的诸根不寂静,「诸根乱掉,诸根嚣举」。

「不能安住思惟诸法,不能坚固思惟诸法」,所以他要静坐的时候,他「不能安住思惟诸法」,这个心不寂静住去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无常、无我,他不能这么「安住思惟」。「不能坚固思惟诸法」,前面「安住思惟诸法」是初开始,这个「安住思惟诸法」是初开始的时候;「坚固思惟诸法」就是有了成就的时候,他思惟诸法、思惟地非常坚固,也就是他的奢摩他修得很好,那么在奢摩他里边思惟诸法的时候,因为奢摩他有力量,这毗钵舍那也有力量,能深入的观察诸法实相,所以那个时候叫「坚固」,你外面一切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现在这两种他都不能行,所以「不能安住思惟诸法」,也「不能坚固的思惟诸法」,这就是被障住了。这个思惟诸法是毗钵舍那,不能这样子思惟,就是被障碍住了。

∵∵

宇二、显障

由此因缘,毗钵舍那不能圆满,不得清净。

这是第二科「显障」。「由此因缘」,由于他这个前六根这样子掉乱,思惟诸法思惟不来,所以他的毗钵舍那就是不能圆满的成就。「不得清净」,所以这三业也不得清净了。

∵∵

黄二、结

是名掉乱毗钵舍那障。

这结束这段文。

∵∵

《披寻记》八七四页:

不能安住思惟诸法等者:此中二种思惟,当知说名自性清净。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一页)言安住思惟者:谓此思惟先未知义得正了知得正决了故。言坚固思惟者:谓此思惟数数作意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故。于此二种思惟无有堪能,是故毗钵舍那不得清净。

「不能安住思惟诸法等者:此中二种思惟」,就是这个「安住思惟诸法」、「坚固思惟诸法」这二种,这二种思惟「当知说名自性清净」,就是这个思所成慧本身的清净的相貌,你能遵循佛陀的法语,安住的思惟诸法实相,坚固的思惟诸法,那么你这个思慧就是很清净了,就是自性清净。「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一页)那里说。「言安住思惟者:谓此思惟先未知义,得正了知、得正决了故」,这句话就是这个「先未知义」,在这个思惟之前,你没能通达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所以你没能得到「正了知」,没能得到「正决了」。这个「决了」就是比那个「正了知」又进一步,进一步的意思。因为这个人他这个思惟就是不成熟、不及格,这个时候的思惟叫做「安住思惟」。

「言坚固思惟者:谓此思惟数数作意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故」,这个「思惟」,他「数数作意」,这个就是先已知道苦集灭道的义,而又是「数数」的,也就是精进的去作意观察,所以他就有成就了。「能于其修」,能于他所修的法门「能随顺趣入」,能入到那个境界里边,所以这个叫做「坚固思惟」。

「于此二种思惟无有堪能,是故毗钵舍那不得清净」。

∵∵

亥二、总结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谓多放逸及住非处。二法能障毗钵舍那,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

这是第二科「总结」,结束这一段文。这个「寂静障」它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第三科解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别显「奢摩他障」、「毗钵舍那障」这一科讲完了,现在就是「总结」。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哪两法呢?「谓多放逸」和「住非处」,这前面解释过了。「二法能障毗钵舍那,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这两法障毗钵舍那,这是总结。

∵∵

戌四、结

如是若奢摩他障,若毗钵舍那障,总名寂静障。

这也是「结」,这个是结束这一段文。这个「寂静障」分四科,第四科就是「结」。

∵∵

申四、结

如是名为障之略义。

这是第四科结束这一段文。

∵∵

午三、总结

即此略义及前广辩,总略为一,说名为障。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

∵∵

巳二、无障(分二科)∵∵午一、违有障

此障相违,当知无障。

前面是说「有障」,这一段解释完了。现在说是「无障」。

「此障相违」,前面说的这两种障,你能够与这两种障相违,没有这两种障。「当知无障」,那就是你的奢摩他很顺利的成功了,你的毗钵舍也很顺利的成功了。

这下面第二科「显无障」。

∵∵

午二、显无障

谓即此障,无性远离不合不会,说名无障。

「谓即此障」,「谓即」这两种障「无性」,就是没有这个障的体性,就是障是没有体性,也就是没有这个障。「远离不合不会」,「远离」放逸及住非处这叫做「不合」,「远离」自恃举及掉乱那叫做「不会」,也就是不现在前,这「说名」叫做「无障」。

∵∵

寅九、惠舍(分二科)卯一、征

云何惠舍?

前面是第八科,就是「二道资粮」一共分十一科,这个第八科要「无障」。现在是第九科叫做「惠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惠舍」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标」。

∵∵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略标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为庄严心、为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修布施,是名惠舍。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说这个修行人他也肯布施,而这布施这件事做的是有意义,没有过失;这布施本身,你做的这个布施本身没有过失的,所以叫「无罪」。「为庄严心,为伴助心」,说这个布施这件事;前面无罪是说没有过失,下面说是有功德;能「庄严」你的心,「为伴助心」,它是做心的助件,能帮助他有成就的。「为资瑜伽」,帮助你修止观的。「为得上义」,能够得到无漏,这个殊胜的境界。「而修布施,是名叫做惠舍」。这前面一共有四种:庄严心、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这个「其性无罪」不在内;说「庄严心、伴助心、资瑜伽、得上义」,这四种功德的布施,这叫做「惠舍」。

∵∵

《披寻记》八七五页: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等者:正行施时身语意业,名施自性。离诸过失,是名无罪。数数惠施制伏悭垢,名庄严心。善思俱行增长广大,名伴助心。能为定地资粮名资瑜伽。能证上妙可爱乐事,名得上义。如是种种为所愿乐而修布施,故名惠舍。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等者:正行施时身语意业,名施自性」,你正在做布施的时候,你的身业、语业、意业,就叫做施的自性、施的体性,这是施意。因为你做布施的时候,就是由你的心、你的意业表现在身语上,所以这三业都有布施的相貌,这叫做体性。「离诸过失,叫做无罪」,其实这里边也有很多的事情。「数数惠施制伏悭垢」,你常常的布施,能制伏你内心的悭吝的污染,使令你心清净,叫做「庄严」,这人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这种问题,都有这个悭吝心,现在布施能把这悭吝心破除去,所以就心清净了,叫做庄严。

「善思俱行增长广大,名伴助心」,你用这个好心肠去做这件事,这个「善思俱行」,这个「善思」和你的心在一起活动去做这个布施的功德,而这件行动逐渐地「增长广大」,那就叫做「伴助心」,它这个功德能帮助你心向于圣道,就是这样意思。「能为定地资粮,名资瑜伽」,这个功德能为你得「定」、就是得三摩地,其实就是得圣道的因缘,资粮就是因;能为定地的因缘,所以叫做「资瑜伽」。「能证上妙可爱乐事,名得上义」,就是成就无漏的圣道了。「如是种种为所愿乐而修布施」,叫做「惠舍」。

∵∵

辰二、广辨(分三科)巳一、问

问:谁能施?谁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由此因缘,施性无罪。

这下面是第二科「广辨」。前面是「略标」,下面广说前面「略标」的意义。这广辨里面第一科是「问」。

「谁能施?谁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一共是六个问题。「由此因缘,施性无罪」,这先解释这个「无罪」,这叫做「无罪」。

这下面回答这个问题,分六科,第一科是「谁能施」,先「标」。

∵∵

巳二、答(分六科)午一、谁能施(分二科)∵未一、标

答谁能施者:谓施者、施主,是名能施。

谁能够做这个布施?实在是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施者」,一个是「施主」,这两个人是能布施者,能布施的。这是「标」。

下面是「辨」,就是说明,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征」。

∵∵

未二、辨(分二科)申一、总征

云何施者?云何施主?

这是问,就是征。

下面第二科「别答」,分二科,第一科回答这个「施者」。

∵∵

申二、别答(分二科)酉一、施者

谓若自手施,名为施者。

就是说你自己用你的手去布施,这就是「施者」,就是这施的人,来执行这件事的那个人叫做「施者」。

∵∵

酉二、施者

若自物施、若欲乐施、非不乐施,名为施主。

这什么叫做「施主」呢?「若自物施」,若是你自己的,这东西是你所有权,你的所有权,说你是个主人,你是施主。「若欲乐施」,若是你欢喜,你欢喜施,你这个主人心里面欢喜施。「非不乐施」,不是不愿意施,这就叫做「施主」。如果是,你是所有权,这个物是你的所有权,而你自己亲自去做这件事,那么你又是「施者」,你又是「施主」。若是你自己没有做这件事,你委托别的人做,那么你是「施主」,而不是「施者」,那就是分两个人了。

∵∵

午二、谁所施(分三科)未一、标

谁所施者:谓四种所施。

第二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谁是「所施」的呢?这个「所施」也就是接受你的布施那个人,是你所施的,这样子。这是第一科是「标」。「谓四种所施」,有四种人是你所施给的,是标数。

下面「列」出来。

∵∵

未二、列

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亲爱者,四尊胜者。

这四种人。

下面第三科解释这四种人,先解释「有苦者」。

∵∵

未三、释(分四科)∵∵申一、有苦者(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有苦者?

这是「征」,下面列出来。

∵∵

酉二、列

谓贫穷者、或乞丐者、或行路者、或希求者、或盲瞽者、或聋騃者、或无依者、或无趣者、匮乏种种资生具者。

「谓贫穷」的人,生活困难。「或乞丐者」,这「乞丐者」就是乞求生活的人。前面说这「贫穷者」,或者就是指乞丐说,或者是他虽然是贫穷还不致于乞丐。「或行路」的人,他不是说一定是乞丐,也不是说是贫穷,但是他是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行路的人,那么这也是…一行路离开了家,什么事情都不方便、困难,所以他也是「有苦者」。「或希求者」,或是这个人他是希求这件事,希求这个东西的。「或盲瞽者」,就是眼睛不对了。「或聋騃者」,这个耳朵不对,「騃」是无所知,这个人很笨的。「或无依者」,没有依靠的人。「或无趣者」,「无趣者」就是无家可归的人,这种人。「匮乏种种资生具者」,缺少这个各式各样的「资生具」,生活所需的东西他都没有。

∵∵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有苦者。

这第三科是结束。「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有苦者」,这前面举出这几个例子,还有其他的那些,这都叫做「有苦者」。

∵∵

申二、有恩者(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有恩者?

这是第二种。先是「征」,下边就列出来。

∵∵

酉二、列

谓或父母、或乳饮者、或养育者、或成长者、或于旷野沙碛等中能济度者,或饥俭时能赈恤者、或怖怨敌而救援者,或被执缚而能解者、或遭疾病而救疗者,教利益者教安乐者,引利益者引安乐者,随所生起诸事务中为助伴者,同欢喜者同忧愁者,遭厄难时不相弃者。

「谓或」父亲、母亲,这是于你有恩的。「乳饮者」,就是用乳给你饮的这个人,也是有恩的。或者是「养育者」,养育你的人,也可能就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是另外的人,是养育你的生命的人。「或成长者」,或者是成长你的知识的人。「或于旷野沙碛等中能济度者」,或者你在旷野里面、在沙碛中有困难,那个人能来救济你,这也是有恩者。「或饥俭时能赈恤者」,就是「饥俭」的时候,这荒年的时候,生活所需的这些衣食都是很少、很少,很多人都很困难,而这个人「能赈恤者」,能够帮助你解除这些困难的人。

「或怖怨敌而救援者」,或者你有怨敌的恐怖,那个人能够救护你,这也是有恩者。「或被执缚而能解者」,或者你被…或者是***的警察,或者是土匪把你「执缚」了,而那个人能解除你这个问题的,也是有恩者。「或遭疾病而救疗者」,有病,那个人能够给你治这个病,把病治好了。「教利益者教安乐者」,他能够开示你这个生财之道,这个现世的生活的问题,能够教你得到这个利益的人,这是有恩者。「教安乐者」,他能开示你「诸恶其作众善奉行」,令你得到安乐的人,这是有恩者。「引利益者引安乐者」,这个「引」就是扩大的意思,把你的利益给你扩大,你的安乐令你扩大,那个人。

「随所生起诸事务中为助伴者」,随你自己的智慧所计划、发动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他能够同你合作,帮助你的事情成功,这个也是有恩者。「同欢喜者」,你事业成功了,他不嫉妒、不破坏你,帮助你,和你一样的欢喜,这个人也很难得,也是难得的,「同欢喜者」。「同忧愁者」,你若是失败了,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心里也不欢喜,这个人也是你的有恩的人。「遭厄难时不相弃者」,你在如意的时候和你做朋友,现在你倒霉的时候他不离开你,这种人也是难得,这也是有恩者。

这前面第二科,现在下面第三科。

∵∵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有恩者。

∵∵

申三、亲爱者(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亲爱者?

这是第三种。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列。

∵∵

酉二、列

谓诸亲友,或于其处有爱有敬、或信顺语、或数语言谈论交往,或有亲昵。

「谓诸亲友」,「亲」就是「友」,就是有亲爱的人。「或于其处有爱有敬」,这里就列出来这个「亲友」;或在这个地方他和你「有爱」还「有敬」,有感情它就是「有爱」,这个「敬」那就是有恭敬心,你一定是要有品德好,他就会有恭敬心。「或信顺语」,或者你说话、或者他说话,彼此能够信得及,这也是一个亲爱者。「或数语言谈论交往」,常常的在一起,欢喜在一起谈话,有来往,这也是亲爱者。「或有亲昵」,就是常常亲近的人。

∵∵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说名亲爱。

下面是第四个「尊胜者」。

∵∵

申四、尊胜者(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尊胜?

∵∵

酉二、列

谓若沙门若婆罗门,世间同许为贤善者,离损害者极离害者,离贪欲者,为调伏贪而修行者,离瞋恚者,为调伏瞋而修行者,离愚痴者,为调伏痴而修行者。

「谓若沙门、若婆罗门」,就是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能放下尘劳的事情,向于理想那里去努力修行的人,这是叫做沙门、婆罗门。「沙门」,所有的出家修行的人,都名为「沙门」。婆罗门只是这一类的,这一种性的人,叫「婆罗门」。「世间同许为贤善者」,这也是尊胜的一种人;就是世间上的人,大家都同意这个人是有德行的人,那么这就是尊胜者。

「离损害者,极离害者」,这个「损害」就是杀生,实在这个杀盗淫都是「损害」,都不是好事。现在单独说杀生的话,不杀生就是「离损害者」。「极离害者」,这个「害」就是杀害人、杀的这个手段特别残忍;而不做这种事,叫做「极离害者」。那么这是有慈悲心的人,所以也是叫做尊胜。「离贪欲者」,前面这是杀生,下面是「离贪欲」的人,这个人也是尊胜。「为调伏贪而修行者」,说这个人还没能离贪,但是他想要离贪,而肯这样用功修行,这也是尊胜者。「离瞋恚」的人,他不忿怒,你怎么样伤害他,他不忿怒。「为调伏瞋而修行」的人,也是尊胜者。「离愚痴者」,这个「愚痴」在佛法里面讲:不知道世间、出世间的缘起,这个人就是「愚痴」;这个人没有这种愚痴,这是尊胜者。「为调伏痴而修行者」也是尊胜者。

∵∵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尊胜者。

这是「谁所施」,这是第二科,说完了。

现在下面第三科「用何施」,分二科,第一科「标」。

∵∵

午三、用何施(分二科)未一、标

用何施者:谓若略说,或用有情数物而行惠施,或用无情数物而行惠施。

「用何施者」,你用什么东西来布施呢?「谓若略说,或用有情数物而行惠施」,或者是「有情」这一类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一类的东西,你去布施去。「或用无情数物而行惠施」,「无情」这一类的东西,能布施。这是「标」。

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解释这「有情数物」,先是「征」。

∵∵

未二、释(分二科)申一、有情数物(分二科)∵∵酉一、征

云何有情数物持用惠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