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二、无颠倒等(分四科)∵∵巳一、加行无退

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于未得退亦无退失。

这是从称赞功德殊胜这一科来的,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辨,分三科。第一科,受记等。现在是无颠倒等,分四科,第一科是加行无退。「加行无退」这句话就是努力的修行,不会退下来,这个意思。

「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说这位禅师,普遍的对一切所应该作的事「能无退失」,他都能去作,而不会说:「我不作了,我要告假」,不会这样子。「于未得退亦无退失」,前面这是所应作事,是计划要作这件事。「于未得」,就是这件事没有作,那件事就没有成就,这叫作「未得退」。「于未得退亦无退失」,也决定能作那件事,也能把它作成功,这叫作「加行无退」。第二科是胜进增长。

∵∵

巳二、胜进增长∵∵

无退失时,恒常无间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如明分月。

无退失的时候,「恒常无间」,这件事是长时期的、不间断的不退。「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因为恒常无间,一直的是不退,所以一切的、广大的善法「运运增长」,都是向前进。「运」者行也,一直的向前进,所以善法越来越多。或者也当渐渐的意思。「如明分月」,就是这月亮分两部分;一个是暗分、一个是明分。或者由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这是明分月。那个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就是暗分月了。这个善法的增长像明分月、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多。这是第二科,胜进增长。下面第三科,名真非似。

∵∵

巳三、名真非似

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不名相似。

「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由于这位菩萨,他所努力作的善法展转的增长,所以「菩萨尔时得名真实」,这位菩萨那个时候就叫作真实菩萨,「不名相似」,不是说相似的菩萨,好像不是真的。那么叫「真实菩萨」。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善知调伏。

∵∵

巳四、善知调伏∵∵

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

由于这位菩萨,也就是这位禅师,他成就了真实的菩萨的名称,应该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这个真实菩萨这个名称的使用,使用这个「真实」的名称,他究竟有什么功德呢?有什么智慧呢?「于一切种」,一切种类的有情,一切的有情,或者人、或者天、或者三恶道、或者信佛、或者不信佛,这个一切有情调伏的方便,调伏这一切有情的法门;这个众生应该这样调伏,那个众生应该那样调伏,这件事如实了知。这件事可见还是不简单。

∵∵

《披寻记》一六七二页:

普于一切所应作事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二嗢柁南摄。如其次第寻文可知。

「普于一切所应作事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二嗢柁南摄」,这〈功德品〉的第二嗢柁南,就是「无颠倒加行,退堕与胜进,相似实功德,善调伏有情」。这个颂,意思的确是这样意思。「如其次第寻文可知。」

∵∵

辰三、诸施设等(分五科)∵∵巳一、施设建立(分二科)∵∵

午一、标一切善修∵∵

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这是第三科。前面第一科是受记等,第二科是无颠倒等,现在第三科,诸施设等。这里分五科,第一科,施设建立。这个施设建立的意思,说个白话就是「安排的事情都能成就」,应该是这样意思。这科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一切善修。

「如实知故」,说这位菩萨,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他有这样的大智慧。「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对于安立的这些法门,就是自己计划的想要这样修行。「皆得善巧」,这件事他能有智慧把它善巧方便的作成功。这一句实在是标,下面第二科,是释由寻思等,由寻思等,就是解释前面那句话。

∵∵

午二、释由寻思等

从此寻求,于此寻求,由此寻求。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从此寻求」,这是从这里去思惟去观察,应该是「名寻思」。这四寻思、四如实智,这四寻思里面第一个是「名寻思」。如果没有名句,你心里面不能够思惟,所以从名这里开始去思惟,就是「名为先故想」的意思。但是这是在圣道上说的。「于此寻求」,就是名所诠显的义,也就是那个事,「名事互为客」那个「事」,也就是「事寻思」,就是在种种名寻求它所诠显的那个「事」是无体性的,这个意思。「由此寻求」,就是自性、差别假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加上名、事,正好就是四寻思。「由此寻求」,由此自性、差别假立的寻思,这样一共是四种寻思;名、事、自生、差别,从这四方面去观察思惟,都是毕竟空寂的。

「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既然这样去思惟观察,这个当然也是在奢摩他里面观察的,不是散乱心的观察。「由此究竟」,由于先名、事、自性、差别的观察,都是意言分别,都是虚妄不实,这是毕竟空寂。因为由于这样子修止观,就是「究竟皆正安立」,就可以断烦恼,可以见第一义谛了,这件事都可以现前了。「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所以前面那段文,「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就是这样意思,就是由于修四寻思观,而得善巧,就是成就四如实智了。

∵∵

巳二、五种无量(分二科)∵∵午一、教授善巧∵∵

于诸安立得善巧故;复于教授能得善巧。

这是第二科,五种无量。前面第一科施设建立,施设建立看出来就是修四寻思、四如实智的止观。这第二科是五种无量,分两科,第一科是教授善巧。

「于诸安立得善巧故」,这位菩萨对于佛所开示的四寻思、四如实智,这位菩萨依教奉行,就得到了四寻思、四如实智的智慧了,得善巧,「善巧」就是智慧,就是成就了这个微妙的智慧了。「复于教授能得善巧」,他自己得成圣道了,所以他又能慈悲的教化众生,对于教化众生这件事,他也是作得很圆满,所以能得善巧。前面是自利,这里是化他。

∵∵

午二、获彼等持∵∵

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

这第二科,获彼等持。这个科文上说五种无量,在表面上看不出来有五种无量的意思。但是这位大德他用这个名字,他就是读前面的文,这个四寻思、四如实智后边就有五种无量,所以在这里也就这样解释了,那么到后边再说。

「于其教授得善巧故」,这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教授善巧。这第二科,获彼等持。「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就是他能够教化众生也得到善巧方便的智慧。「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他又能够成就无量的所缘的三摩地王,这个「王」是自在的意思,就是成就了很多的定,成就了很多的三昧,这样意思。他成就了四寻思、四如实智,这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能够有大悲心教化众生,能够自利利他,他也就能得到很多的三昧,那就是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了,到了发光地,这个意思;我们没有无所得的智慧,这个有所得的执着障碍我们不容易得无生法忍,也不容易得三昧。这个到了极喜地菩萨以上,他们得圣道了,他有无所得的智慧,能够化有所得的这些虚妄分别,所以心就容易成就定,所以「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

∵∵

巳三、说法果利

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说正法种种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

这是第三科,说法果利,说法是有果利的,不是空说法的。第二科是五种无量,现在第三科,说法果利。

「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所以他能够不白辛苦,他为人宣说正法的种种戒定慧;为人说六波罗密的行相、或者说戒定慧的行相、或者三十七道品的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他宣说正法的时候,听法的人都能得成就殊胜的胜果,能得圣道。

这佛为众生说法的时候,就是能令人得须陀洹果,能令人得阿罗汉道,能有这种威力。在大乘佛法来说,说法的时候能令人发无上菩提心,能令人得无生法忍,能令人信解圣道,精进修行,能令正法久住,这些胜果。

∵∵

巳四、大乘性摄∵∵

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

这是第四科,大乘性摄。这里是说菩萨;菩萨他自己用功修行,发菩提心,得无生法忍,教化众生,自己的戒定慧都向上增长广大。「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他能够依于大乘佛法究竟的出离烦恼障、所知障。「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因为他是学习大乘佛法,依于大乘佛法而出离生死,就能够「摄大乘」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大乘的因果都能圆满成就。

∵∵

巳五、菩萨名号∵∵

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萨,同共此名;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皆共称叹。

这是第五科,菩萨名号。「由此复于」,由于他是真实菩萨了,他又能大悲心教化众生。所以「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这个「彼彼」就是「大乘出离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个出离一切系缚的这些圣位。「得彼彼名」,得到各式各样的好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那上面也说到:「成就觉慧、最上照明、最胜真子、最胜住持、普能降伏、最胜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圣、亦名商主、亦名大称、亦名怜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师」,这种种的名字。「一切菩萨,同共此名」,这位菩萨得到这么多的佳名,其余一切菩萨也一样都有这个名字。「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一切世间的诸佛,一切世间的菩萨,都共同的为真实菩萨安立这个名字。「皆共称叹」,十方诸佛一切菩萨都称叹这位菩萨。

这是第五科,菩萨名号。下面第二科是结。前面是辨,这是结。

∵∵

卯二、结

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胜。

∵∵

《披寻记》一六七三页:

一切安立皆得善巧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四第五嗢柁南摄。此中一切安立皆得善巧,显彼第四嗢柁南中前三句义。四寻思中若名寻思,是名从此寻求。若事寻思,是名于此寻求。若自性差别假立寻思,是名由此寻求。由此四种寻思得如实智,是名由此究竟。言于教授能得善巧等者:此显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言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等者:此即第五嗢柁南中菩萨十应知建立诸名号。余文易了,随应当知嗢柁南摄。

「一切安立皆得善巧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四第五嗢柁南摄」,那个第四、第五。第四的那个嗢柁南是「诸施设建立、一切法寻思、及如实遍智、如是诸无量」这是第四。第五个嗢柁南是「说法果胜利、大乘性与摄、菩萨十应知、建立诸名号」,这是第四、第五嗢柁南。「此中一切安立皆得善巧,显彼第四嗢柁南中前三句义。四寻思中若名寻思,是名从此寻求。若事寻思,是名于此寻求。若自性差别假立寻思,是名由此寻求。由此四种寻思得如实智」,就是得无生法忍了。「是名由此究竟」,这如实智,看这文上的意思,就是内凡位有四个位置,暖、顶,这是四寻思。忍、世第一,是四如实智。四如实智若说得无生法忍的话,应该从极喜地开始。现在在《摄大乘论》也好、在《瑜伽师地论》也好,都是从忍、世第一才开始有四如实智。那么这两个位子是接近得无生法忍,还没得无生法忍。所以这地方有那么一点出入。「是名由此究竟」。

「言于教授能得善巧等者:此显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是这样意思。这个五无量;第一个就是有情界无量,就是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因为有苦恼的众生,菩萨才发大悲心教化众生,所以这是善巧的作用。第二是世界无量,有众生一定有众生的住处,然后才能够教化众生,这第二世界无量。第三是法界无量,法界无量就是众生或作善法、或作恶法,所以这样就有无量无边的法,这些无量无边的法没有接触佛教的时候,都是贪瞋痴的事情,这是法界无量。第四个所调伏界无量,就是在无量无边的众生里面,有的众生有善根、有堪能、有大势力,能在佛法中得大利益,那么这就是所调伏界的无量。第五个是调伏方便界无量,菩萨发大悲心、有大智慧调伏众生,用什么方法来调伏?就是佛法。佛菩萨他自己由外凡到内凡,由内凡到得无生法忍,他在无量无边的佛法中努力的学习,所以他能够调伏一切众生,有这么多的善巧方便。所以这叫作「此显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

「言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等者:此即第五嗢柁南中」那个「菩萨十应知」。「菩萨十应知」,实在就是菩萨十种差别;第一种就是住种性的菩萨。二是已趣入的菩萨。三是未净意乐。四是已净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的了。五未成熟,就是你还没能到第十地,到第十地就名已成熟。未堕决定、已堕决定,这又是一种。九、是一生所系菩萨。十是住最后有的菩萨。就是有这么多的不同,这叫作「十应知」。「建立诸名号」,就是刚才说,菩萨有很多的名号。「余文易了,随应当知嗢柁南摄。」

∵∵

辛二、次相等摄(分八科)∵∵壬一、相∵∵

由得如是殊胜名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诸相所相,成就其相。

这是第二科,次相等摄。这是前面第一科,初持摄这一科讲完了。这个大科,菩萨地是第十二科,菩萨地里分两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第二科是广辨一一,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普摄学果,这一科是很多。第二科是地义次第,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叫作地义次第,从前面已经开始了。这个地义次第里面分两科,第一科结前生后,第二科也是广辨一一。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辨,第二科是结。辨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初持摄,这一科也很多,我们也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次相等摄。分八科,第一科是相。

「由得如是殊胜名故」,由于这位菩萨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得到这么多殊胜的名字「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他有名也就应该有实,所以他是成就了菩萨的诸相、「菩萨相」。「菩萨相」是有五种;第一个是哀愍,他有慈悲心。第二个是爱语,同众生说话的时候,都是对人有利益的。第三是勇猛。第四是舒手惠施。第五个是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这是大智慧的境界。菩萨就是有慈悲、有大智慧、而还有勇猛,菩萨这个勇猛还是很特别的。「当知获得诸菩萨相」,有这么多的殊胜的名称,那就表示他已经成就了诸菩萨的道德的行相,圣人的行相。

「诸相所相」,这么多的德相来相这个菩萨,来庄严这个菩萨。也就是菩萨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成就其相」。这是第一科是相。第二科是分。

∵∵

壬二、分∵∵

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

「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就是这位菩萨修三十七道品,修六波罗密的正行,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相,这么多的功德的庄严。这个相是谁成就的呢?是「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就是有的菩萨是在家,有的菩萨是出家,这两部分的菩萨所能成办的,他这么多的功德庄严,在家菩萨也能成就,出家菩萨也能成就。「所能成办」的,不是说决定是出家,在家菩萨也能成就。

∵∵

壬三、增上意乐∵∵

于二分中能成办已;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

这下面第三科,增上意乐。「于二分中能成办已」,这两位菩萨,能成办菩萨的功德以后,「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他的正行特别坚固,世间上的恶法、世间上的污染所不能动摇的,他的戒定慧特别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对于这个戒定慧的善品,他成就了「一向」,就是一个方向,没有第二个方向,就是成就了「增上意乐」,「增上」就是殊胜的意思、强大的意思,就是得了圣道以后是特别强大的,他的戒定慧非是凡夫所能及的,所以增上意乐,也就是得无生法忍了的意思。「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这个增上意乐,这个清净强大勇猛的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这个功德或者是在家品菩萨所应该成就的,或出家品所应该成就的。这是第三科,增上意乐。下面第四科,住。

∵∵

壬四、住∵∵

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