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比较

【文章作者】许丽美

【指导教师】王志楣

【文章页数】155页

【中文关键词】唯识|六朝神不灭论|慧远|轮回|解脱|实相

【中文摘要】中国哲学着重生命的安顿、向往心灵的提升。如,孔子的“仁道”精神、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与老子的“反璞归真”,无不从人的自觉意识来开展,从反求诸己的自省到知行的实践乃至自我的超越等,均是扣紧主体意识的觉察功能,将心灵的境界逐步提升。随着时代的演进与每个人的体认不同,人们对于心灵所能提升的境界,更有不同的诠说。如,儒家重视现世的安身立命,认为成为圣贤才是修养的终极目标;道家讲“安时处顺”,认为“心斋”、“坐忘”才是与“天地独往来”的最高体境;兴起隋唐的佛教,讲人生是三毒缠缚的苦迫,认为唯有透过戒、定、慧的修行才能离苦得乐,达到圆满的佛境。总之,对于意识主体的归趣虽然众说纷纭,但要达到所谓的最高境界,都离不开意识主体本身的作用。

∵历来中国学者对“主体意识”有不同的称呼。或说“精气”。如《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精气是气中最精细巧妙的部分,气若畅通才有生命的形成,进而有思虑的活动与智慧的取得。或分说“精”与“神”。如《淮南子∵精神训》:心者,形之主也,而神,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心是全身器官的主宰,神是心最宝贵的,精神过渡耗损,终必衰竭。又或说“心”。如《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只有形骸的改变而无损伤精神,人的精神可以变异住宅而并不死亡。逮至东汉,佛教轮回思想的传入,“主体意识”赋予轮回的意义,引发魏晋神灭与不灭的论辩,是此学者多以“神”名之。隋唐佛学兴盛,唯识学随之成为学术的主流,“意识主体”的思惟方式受到唯识学的影响,而有“八识”之说。

∵其实,与其说六朝“神灭不灭论”是一场争论“主体意识”有无轮回现象的论战,倒不如说是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冲突。王志楣老师《从“弘明集”看佛教中国化》即有深入的探讨,置此不赘。本文所关心的是同样主张主体意识的轮回,而神不灭论与唯识学对“主体意识”的解释有何不同?二者不同主张的目的何在?其所揭示的终极真理是什么内容?主体意识可否有达到该终极真理的可能性?如有可能,主体意识如何臻至其境?又,其根据何在?也就是将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工夫上作一整体的陈述,进而再比较其差异与差异形成的缘由,此即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1

二、研究范围与文献2

三、研究方法与前人研究成果4

第二章∵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轮回探究与比较8

第一节∵唯识学之“识”的轮回探究8

壹、∵唯识学轮回观的形成10

一、∵唯识学探原10

(一)∵文献的考察10

(二)∵唯识学之“识”的缘起11

二、∵唯识学之“识”的开展13

(一)∵阿赖耶识的前身13

1、∵犊子部的“补特伽罗”13

2、∵说一切有部的“假名补特伽罗”15

3、∵经量部的“胜义补特伽罗”16

(二)∵种习说的前身17

贰、∵唯识学之“识”的内容19

一、∵阿赖耶识20

(一)∵阿赖耶识的意蕴与特质20

1、∵深细难知21

2、∵万法的根源22

3、∵轮回与涅盘的关键23

4、∵缘起法则的本因24

(1)∵赖耶三相24

(2)∵种现相熏恒随转26

5、无覆无记性27

(二)∵阿赖耶识的功能28

1、∵执持根身与有漏种子29

2、∵接续生命29

二、∵转识32

(一)∵末那识的特质33

1、∵恒审思量33

2、∵有覆无记性34

3、∵第六识的所依35

(二)∵第六识的特质36

1、∵性界受三恒转36

2、∵招感业力36

(三)∵前五识的特质36

1、∵依止根本识36

2、∵依缘起用37

参、∵唯识学之“识”的轮回法则37

一、∵赖耶缘起的轮回法则37

二、∵“识”的十二缘起38

第二节∵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轮回探究40

壹、∵神不灭论轮回观探原40

一、∵神不灭论轮回观的缘起40

二、∵神不灭论轮回观的开展43

贰、∵六朝神不灭论对“神”之意蕴的理解45

一、∵神是魂魄---牟子45

二、∵神是解脱与轮回的主体---慧远46

三、∵神是法身---宗炳49

(一)∵情识无常50

(二)∵法身为神52

四、∵神是无明神明---梁武帝54

五、∵神是识虑---萧琛57

参、∵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轮回法则58

一、∵情与识为轮回之始58

二、∵梁武帝的“无明神明”类属派别的厘清61

第三节∵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轮回比较63

一、∵内容结构的严密度差异63

二、∵有我与无我的异同65

三、∵“业种”与“报应”的差异67

(一)∵“神”强调轮回的“报应”67

(二)∵“识”强调轮回的“业种”69

第三章∵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解脱之道探究与比较

第一节∵唯识学之“识”的解脱之道探究71

壹、∵识的解脱理论71

一、∵唯识无境71

(一)∵以“赖耶识虚妄分别种子所摄”论唯识无境72

(二)∵以“唯识所现”论唯识无境74

(三)∵从“禅定的体证”论唯识无境76

二、∵以三自性说实相77

(一)∵依他起性关涉遍计所执与圆成实两端78

(二)∵三自性与唯识无境的交涉79

(三)∵入唯识性的重要性82

贰、∵识的解脱方法84

一、∵闻熏习积集诸善根84

二、∵修止观87

(一)∵地前菩萨止观87

(二)∵地上菩萨止观88

三、∵修六波罗蜜多90

第二节∵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解脱之道探究92

一、∵显法相以明本---《阿毘昙心论序》92

二、∵禅智***---《庐山出修方便禅经序》94

三、∵以念佛修定慧---《念佛三昧诗集序》96

第三节∵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解脱之道比较99

一、∵识与神的解脱理论比较99

二、∵识与神的解脱方法比较102

第四章∵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实相探究与比较

第一节∵唯识学之“识”的实相探究107

一、∵阿赖耶识的真妄问题107

二、∵证得断果---无住涅盘113

三、∵证得智果---三种佛身116

(一)∵法身的特质117

1、∵转依为相118

2、∵白法所成相118

3、∵无二相119

4、∵常住相119

5、∵不可思议相120

(二)∵四智相应120

1、∵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120

2、∵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121

3、∵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122

4、∵前五智转为成所作智122

(三)∵真如、四智与法身的关系123

第二节∵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实相探究126

一、∵返本指涉的歧议127

(一)∵以般若思想解说法性128

(二)∵根据“一切有部”(毘昙学)说法性129

(三)∵摄受大小二系诠说法性131

二、∵慧远立法性实有的思想探究132

(一)∵近代学者的诠释132

(二)∵近代学者诠释的疑点135

(三)∵慧远法性实有之蠡测138

第三节∵唯识学之“识”与六朝神不灭论之“神”的实相比较142

一、“识”与“神”的涅盘差异142

二、唯识法身义适足以释慧远法身疑146

第五章∵结论152

一、∵研究结果综叙152

二、∵研究心得分享154∵

【参考文献】

(一)∵古籍

周易∵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

高僧传∵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北京)∵1997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北京,中华书局∵1997

论衡∵王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63

晋书∵唐、房玄龄∵鼎文书局

梁书∵唐、魏征、姚思廉∵鼎文书局

(二)∵大藏经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新文丰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第一册

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册

杂阿含经∵刘宋、僧伽跋摩译∵第二册

增一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册

大般若经∵唐、玄奘∵第七册

般舟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译∵第十三册

维磨诘经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第十四册

解深密经∵唐、玄奘∵第十六册

大乘入楞伽经∵唐、实叉难陀译∵第十六册

阿毗昙心论∵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共慧远译∵第二十八册

俱舍论∵破我品∵世亲造、玄奘译∵第二十九册

异部宗轮论∵唐、玄奘∵第二十九册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第三十册

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唐玄奘译∵第三十册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菩萨造、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转识论∵陈真谛译∵第三十一册

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第三十一册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摄大乘论本∵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第三十一册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大乘庄严经论∵无著菩萨造、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第三十一册

辩中边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大乘阿毘达摩集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第三十一册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第三十二册

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第四十三册

鸠摩罗什师大义∵(大乘大义章)∵第四十五册

肇论∵宗本义疏∵元康∵第四十五册

弘明集∵梁、僧佑辑∵第五十二册

广弘明集∵唐、释道宣撰∵第五十二册

出三藏记集∵梁、僧佑撰∵第五十五册

其它藏经:+续藏

肇论疏∵慧达∵第150册

(三)∵现代专着

八识规矩颂论释∵霍韬晦∵***印经处∵民48

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9

原始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台北,商务∵民47

心体与性体∵牟宗三∵正中∵民57

佛性与般若∵牟宗三∵学生∵民66

印度之佛教∵印顺∵不详∵民67

现代佛教丛刊--唯识思想论集(一)

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民67

现代佛教丛刊--唯识问题研究

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民67

现代佛教丛刊--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

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民67

现代佛教丛刊--唯识学的论师舆论典

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民67

现代佛教丛刊--唯识学概论

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民67

印度哲学史讲义∵李世杰∵新文丰出版公司∵民68

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晦∵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正闻出版社∵民70

现代佛教丛刊--唯识思想论集(二)

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民70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天华出版事业∵民71

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着,余万居译∵天华∵民73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唐君毅全集─哲学概论(上、下)∵学生书局∵民74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唐君毅∵学生书局∵民75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骆驼出版∵民76

佛教思想(一、二):在中国的开展

玉成康四郎主编、许洋主译∵幼狮文化∵民76

世界哲学家丛书--慧远∵区结成∵东大图书∵民76

中国文学史∵叶庆炳∵学生∵民76

中国哲学发展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8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文史哲∵民78

相宗十讲∵慈航∵天华出版事业∵民79

唯识哲学─关于转识成智理论之研究

吴汝钧∵佛光文化∵民79

佛法概要∵印顺∵正闻∵民80

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中村元着徐复观译∵学生书局∵民80

唯识要义∵杨白衣∵文津∵民80

唯识学探源∵印顺∵正闻∵民81

唯识学探源∵印顺∵正闻∵民81

唯识学纲要∵于凌波∵东大图书∵民81

魏晋思想史∵许抗生∵桂冠∵民81

玄学与魏晋世人心态∵罗宗强∵文史哲∵民81

唯识学概论∵韩廷杰∵文津∵民82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杨惠南∵东大∵民8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正闻∵民83

唯识三论今铨∵于凌波∵东大图书∵民83

佛教哲学∵方立天∵洪叶文化∵民83

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方立天∵中华书局∵1995

初级佛学教本∵方伦居士∵菩提树杂志∵民84

中国哲学史∵韦政通∵水牛∵民84

庐山慧远大师思想析论∵刘贵杰∵圆明∵民85

六朝社会文化心态∵赵辉∵文津∵民85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天华∵民86

佛典疑伪经研究与考录∵王文颜∵文津∵民86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正闻∵民87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里仁∵民87

涅盘思想研究∵张曼涛∵佛光文化∵民87

妙云华雨的禅思─印顺导师止观开示集录∵吕胜强∵教青年基金会∵民87

空性与现代性∵林镇国∵立绪文化∵民88

(四)∵期刊论文

南北朝时之神灭神不灭论∵周绍贤《哲学论集》∵民6206

唯识论上的还灭缘起之意义∵叶阿月∵《哲学与文化》10∵民6312

唯识思想的特质及其宇宙观∵李世杰∵《哲学与文化》∵民6401

唯识的思想∵杨惠南∵《中国佛教》∵民677

唯识二题∵霍韬晦∵《内明》∵民7203

唯识的禅定观∵杨慧润∵《慧炬》∵民7309

中国早期佛教形神论与其它形神论之比较研究

陈世强《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4月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方立天∵《哲学研究》∵1989第3期

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印顺法师∵《鹅湖》第七卷第四期,民7910

从接受佛教的型态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

王文亮∵《哲学研究》1990增刊

唯识哲学之“真”“妄”问题∵陈荣灼∵《鹅湖学志》第八卷,民8106

因果报应论述评∵方立天∵《哲学文化月刊》∵民8207

中国神不灭论∵方立天∵《世界宗教研究》1993第2期

中国佛教徒和反对佛教者之间的神灭神不灭论

廖明活∵《哲学与文化》∵民8304

魏晋佛教的神不灭论∵陈兵∵《内明》∵民8305

梁武帝时代的神灭不灭之诤∵陈兵∵《内明》∵民8307

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林丽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6年4月

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王健《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3期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魏德东《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4期

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陈一标《圆光佛学学报》民88第四期

(五)∵学位论文

《佛家之时空理论研究》∵吴杰超(香港新亚所,1978)

《论“佛说无我”后一切法存在的问题》李淳玲(台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71)

《印度大小乘对“有”的概念之研究》吴玉秋(香港新亚研究所,1982)

《地论宗的心意识说的源流极其演变》刘万然(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民71)

《慧远佛教思想研究》卢笑芳(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民72)

《佛家之存有论》∵林士琛(辅仁哲研所硕士论文,民73)

《妄心之研究-赖耶现象论与心理论的缘起与发展》郑以芳(文化哲研所硕士论文,民74)

《论部派佛教的轮回主体观念──从自我、无我到补特伽罗》黄俊威(台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75)

《唯识三十颂研究-成唯识论之阿赖耶识探讨》徐典正(文化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5)

《唯识学识变论初探》∵陈淑萤(台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78)

《何承天形神思想研究》∵林砚华∵(文化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1)

《真谛唯识思想之研究-以“转识论”为中心》一标(东海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1)

《中国哲学家论形神问题所用比喻的研究》兰华俐(文化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2)

《唯识论“八识说”的探讨》潘永兴(辅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2)

《慧远思想般若与毘昙学的关涉》陈广芬(中山中文所,硕士,民82)

《六朝神灭不灭论与佛教轮回主体》李幸玲(师大国研所硕士论文,民83)

《“唯识无境”理论探析-以“成唯识论”为研究中心》齐明非(政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4)

《从“弘明集”看佛教中国化》∵王志楣(政大中文所博士论文,民85)

《慧远形神思想之研究》∵林素瑜(文化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6)

《郑道子形神思想研究》∵郑本皓(文化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6)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