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

唯识“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佛教唯识主义周叔迦(一)世间学识的错误世间一切的学识,如中国哲学、欧美哲学、自然科学等,他们根据的立场,不外这四种:(一)人类的直觉,(二)人类的概念,(三)人类的语言文字,(四)语言文字的意义。人类根据这四种,混合起来研究,而决定宇宙人生的现象。若是无直觉,就如同人类完全是聋子瞎子;科学、哲学当然...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引言

唯识“《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引言”。《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引言李广良研究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必然把我们引向对20世纪的中国意识或中国精神的研究。所谓20世纪的中国意识或精神是一个由许多不同成分组成的整体结构,其中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首先是20世纪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当然主要是忧患与痛苦的经验;其次是传统...

百年唯识学研究

唯识“百年唯识学研究”。百年唯识学研究黄夏年《大乘起信论》争论的背景是在唯识学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支那内学院的佛学研究特点,就在于对唯识学的研究与阐扬,因此唯识学成为本世纪上半叶佛学理论中的又一个主要内容。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不同,《大乘起信论》的争论是关于它的真伪,涉及到的是“真如缘起”的学术问题,事关到它的权威性。唯...

二十唯识论疏(1)

唯识“二十唯识论疏(1)”。二十唯识论疏王恩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9册页65-136--------------------------------------------------------------------------------65页识谓认识,心之异名。心所识境,皆唯心变。非离心外别有境物,故言唯识。人生世间,...

二十唯识论疏(2)

唯识“二十唯识论疏(2)”。110页此证不成,颂曰﹕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论曰﹕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余时现觉,应知亦尔。故彼引此为证不成。自下论主破之,颂有二义,论亦分二。初举梦喻现觉无外境,次以理显现量觉无现量。此初也。云梦等者,等取眩翳不于此等时,虽无所缘真实外境,而亦自觉我今现...

法相唯识学脉络谈

唯识“法相唯识学脉络谈”。法相唯识学脉络谈纯∵∵一序法相唯识学(亦云法相学、唯识学、慈恩学)乃由印度大乘瑜伽系之母胎出,进一步发展至今。相对性宗(谈空)而言之为相宗(谈有),创始人为弥勒Maitreya。此学在印度经过无著Asanga、世亲Vasubandhu(组织中期大乘佛学者),陈那、护法、戒贤、亲光等历代大善知识之弘传...

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唯识“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静∵∵觉一、概说唯识宗的要旨是:“一切诸法,皆是唯识中道。”唯识宗认为:诸法实相有两个方面:郎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无所有。这样远离二边以为中道。唯识宗是以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对于诸法的现象与本质的问题,唯识宗用二种方法来说明,一种是肯定的说明法,另一种是...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

唯识“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颂]∵初阿赖耶识[论]∵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释]按照大乘基法师《成唯识论述记》(下简称述记)的解释,此段论文即是...

唐君毅《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

唯识“唐君毅《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唐君毅《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唐君毅全集卷二十二《哲学概论(下)》第三部天道论--形而上学第十八章《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第一节由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之道路第二节印度之唯识论中之八识三性与四缘第三节实我实法之否定与缘生第四节境不离识*第五节众生各有阿赖耶识义及阿赖耶识与种子之关系*第六节妄执之起原与执...

真如何如——评王恩洋《中国佛教与唯识学》

唯识“真如何如——评王恩洋《中国佛教与唯识学》”。真如何如——评王恩洋《中国佛教与唯识学》肖永明有幸有缘获得王恩洋论着选集《中国佛教与唯识学》,反复展读,感触良多!而感触最深的,则莫过于王恩洋先生对佛法主旨——真如义的反复简择。王恩洋先生可谓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潮激荡的中心人物之一。作为欧阳竟无主持的支那内学院一系的中坚人物之一,王恩洋在与太虚主持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