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论玄奘的唯识学境界

唯识“论玄奘的唯识学境界”。论玄奘的唯识学境界田文棠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在佛经的翻译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与其高足窥基共同创建了法相唯识宗的佛教宗派,完成了中国唯识学的理论建构,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玄奘生于公元600元,卒于公元664年,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玄奘传》记载:“(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

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

唯识“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唯识论和唯心论的研究和比较史道明(一)撰写本文的主旨∵一般地说来,唯识论和唯心论在外表上常有混同的地方:∵唯识论者说,三界唯心所作,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一切法都是我们心识造成的。唯心论者以为我们所知觉的不是知觉的原因,是心灵先天存在的性质创出来的,这是康德的看法。我们不仅认知一些宇宙的现象,即宇宙本...

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

唯识“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周贵华内容提要:笔者曾将唯识学区分为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学两支,本文予以了详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有为依”、“无为依”二概念。并且讨论了奘传唯识对瑜伽行派唯识学本来面目的遮蔽,以及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等。关键词:唯识有为依无为依如来藏瑜伽行...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唯识“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杨维中中国佛学中有唯识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古学系指南北朝时期由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真谛诸僧传扬于中土的唯识学,今学则指唐代玄奘所传之唯识学。印度佛学中,唯识学三大论师:弥勒、无著与世亲所论,或确有共同处,亦当有所不同与发展。然由于印度原典文字不全存,故仅靠汉、藏文本已难于...

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

唯识“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韩镜清第一节:观行何者全然无有,而此说为“唯”一、世间本来是兀突诡谲、坎坷飘忽,却认为有绝对支持相对,有同一不变支持变化无端,有开头的原因引起后来的一切结果,有神权原宥一切罪恶。于是以物质不灭或先验范畴作为哲学中的本体,那就是只承认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是不能分开的,而以遍计所执性为...

出入儒佛,而会其有极——读熊十力先生《新唯识论》

唯识“出入儒佛,而会其有极——读熊十力先生《新唯识论》”。出入儒佛,而会其有极——读熊十力先生《新唯识论》熊十力先生(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晚号漆园老人),近代中国哲学本体论上最具原创力之大家者也!乃与梁漱溟、马一浮二先生并称“民国三儒”。然梁(法学界许章润先生对梁先生推崇备至)、马(今年凤凰集团新出一浮先生两本着作,似有复兴之迹)两家后继乏人,日渐式微...

新唯识论

唯识“新唯识论”。新唯识论熊十力(一)明宗∵∵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实证既是自己认识自己,绝无一毫蒙蔽。)是实证相应者,名之为智,不同世间依慧立故。云何分别智、慧?智义云者,自性觉故,本无倚故。(吾人反观,迥然一念明觉,正是自性呈露,故曰自性觉...

唯识学讲义

唯识“唯识学讲义”。目录唯识(百法、八识)基本述义∵总∵序∵朗宇∵序∵∵周贵华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总说唯识∵第一节∵∵关于“唯识”∵第二节∵∵唯识学的传译∵第二章∵∵八识∵第一节∵释颂题∵第二节∵作者及注释版本∵第三节∵学习此颂的意义∵第四节∵关于颂文讲解的顺序第二篇∵顺转杂染分∵∵第一章∵∵前六识∵第一节∵意...

唯识学派之认识论要义

唯识“唯识学派之认识论要义”。唯识学派之认识论要义徐典正唯识学家的认识理论,其目的是为实践瑜珈禅定工夫,反过来亦可说,是瑜珈行者在修持禅定工夫过程中所体验出来的理论,故唯识学派又名瑜珈行派。经云:“识所缘唯识所现”,外境的表象(识所缘),其实都是心识本身所显现的(唯识所现)。吾人所认识的对象(内容),仅止于自己的心识所呈现出来的...

唯识三十论释(1)——守培法师

唯识“唯识三十论释(1)——守培法师”。唯识三十论释——守培法师守培法师着唯识三十论释自叙曰唯识者,为遮一切法相也。今之则不然。言一切法相不可遮,唯识所变故。遮则名为豁达空。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本颂云:“一切法无性”。非遮相而何耶?今之唯识者曰:佛因凡夫不知一切法相唯识所变,妄认心外有法,故假遮之,非相全无也。于是余复问今之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