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唯识“唯识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唯识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卢海山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南北朝、隋及唐初,主要是北方的地论学和南方的摄论学;第二个时期为唐贞观十九年以后,玄奘从印度回来,系统地翻译了唯识学的经典以及唯识宗的形成。这两个时期的唯识学:既有前后的继承性,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要系统地了解唯...

唯识学中的“宗”与“通”

唯识“唯识学中的“宗”与“通””。唯识学中的“宗”与“通”孟∵∵还∵∵郎友兴唯识的理论被称之为一种“学”,这已经成为较为流行说法。唯识学传人中土之后,到唐朝时佛法昌盛,诸宗分主、诸派纷起,宗中又分宗,这似乎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也有逆此潮流的,如有人曾经提出“说宗”与“说通”的对立观念。唯识与法相密切相关,是一个统一体。对于唯识学本身...

唯识宗对道教理论的影响

唯识“唯识宗对道教理论的影响”。唯识宗对道教理论的影响耿∵∵敬在中国历史上,佛、道间的论争一直是二教由刺激、非难而相互启发、相互吸收并发展义理的重要契机。唐代初期,佛道二教的论争,不仅使二教在理趣的深浅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比较,同时,也促进了道教学者在与佛教学者的理论辩难中,非常注重对佛教义理的吸纳,以便进一步丰富道教的理论内涵。而...

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

唯识“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徐绍强序言:《解深密经》与玄奘之翻译《解深密经》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论述了瑜伽行派的佛学理论,组织严谨,议论精辟,向有“经中之论”之称,是瑜伽行学派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75至卷78全文引用了该经除序晶之外的其余七品,《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也一...

现象学家倪梁康译注唯识论典

唯识“现象学家倪梁康译注唯识论典”。现象学家倪梁康译注唯识论典∵高山杉倪梁康先生从译注《八识规矩颂》开始谈唯识,似非最佳选择。∵田光烈《玄奘哲学研究》收有一帧他与吕澂的合影,拍摄者是瑞士Iso∵Kern博士。田于1977年秋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授课,“初讲朱子哲学,继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遂复重理旧业(案指佛学)”,后来校方介绍一些国外...

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

唯识“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李向平关于“批判佛教”的争议,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驹泽大学的松本史朗与袴谷宪昭两位先生,并由此引发出国际佛学界对于大乘佛教中“如来藏思想”的重新讨论。虽然,有关于“如来藏思想”或“本觉思想”的争议,在汉语系佛教史内部早已存在,如从公元6世纪算起,这一争议已是跨越了15...

玄奘法师的译经与韩国唯识学

唯识“玄奘法师的译经与韩国唯识学”。玄奘法师的译经与韩国唯识学(韩国)吴亨根韩国和中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因此,在历史关系上,中国一旦导人新的文化在韩国也能即时导人。韩国和中国的唯识学也不例外,因中国摄论宗唯识学比法相宗的唯识学先导人,因此,在韩国摄论宗的唯识学也先导人了。其列举韩国的圆光法师(541~640年)和慈藏律师(560~64...

关于《唯识三十论》的介绍

唯识“关于《唯识三十论》的介绍”。关于《唯识三十论》的介绍∵作者:济群法师∵一、作者∵《唯识三十论》的作者为世亲菩萨,又译天亲,音译伐苏畔度,在佛教史上地位极高。世亲菩萨早年于有部出家。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并没有独立的僧团。所以,龙树、提婆等大德虽弘扬大乘佛法,却都在部派佛教的僧团出家。有部是部派佛教的重要宗派,在着述方面尤有建...

论“唯识无境”思想

唯识“论“唯识无境”思想”。论“唯识无境”思想中国佛学院理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唯识宗的宗旨。意思是说我们有情所依的三界一切万法皆是“唯识”所现,并非真实之有。这种理论往往不易被人们接受。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无[F1]∵不有,一个人的心又那么渺小,并且山河大地宇宙浩瀚,怎么能说唯心所变现呢?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可是,...

略述“唯识无境”之意义

唯识“略述“唯识无境”之意义”。略述“唯识无境”之意义“唯识无境”说是大乘瑜伽行派学说中的一个重要中心概念,从唯识学本身来说,它贯穿境、行、果,具有存有论、认识论、方法论与解脱论上的意义。即便是按照流行的佛教思想史的观点来看,唯识思想在早期原始佛教中也已有了体现,有其绵延二千多年的佛教强调内在心识作用的传统;但详细阐明唯识无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