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强改天台传灯大师《性善恶论》之大师原文

天台宗研究社∵沈仁岩

《台州佛教》2006年4月,173期。发现“幽溪大师之性具思想”一文。於:真如不变,十界冥伏。云:传灯在《性善恶论》则说:“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尤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

查传灯大师原文云:余曰:真如不变。十界冥伏。此论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

大师是示————未有识心时。(即未有“异熟能变。思惟能变。徧计执能变”)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若自无始劫前:尤有识心时。则显然真如妙心。必随“迷悟识心。应业识解量。循业识分别事识之善恶业”成纷纭万差。森罗妍丑之迁变。这就是: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波浪涌腾焉。

今举三经一录以监:

一.∵∵圆觉经: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识心”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二.∵∵楞伽经:佛言: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三.∵∵楞严经: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於十方界坐道场。微细惑(即陀那微细识“行阴: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审除。方能早登无上觉)。

一录:《宗镜录》云: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见分”。随照映“相分”。————顿起根身。见分相分喻如翳眼见空华。非是相待二法。全落幻化梦境。顿起根身————如蕅益大师:云栖听“唯识”一听了了。但听来与佛顶宗旨矛盾。问之。交光说“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云何佛法二歧?”。问古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古师问“你今入胎也未?”。蕅公茫然。微笑。古师说:“入胎了也”。蕅公惑然。古师说:“你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的么?”。————(此即是识徧计执于‘现象’之大惑)————蕅公被问。流汗湿背。乃去径山。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识心坚固妄想。刹那刹那。念念链锁流注: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根本非识心所识:非从父母‘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了知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性相交彻如湿于水。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人。久之。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焉。————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性光透耀。馀瑕自尽。永嘉证道歌云:心是根。法是尘。两者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露。心法双忘。性即真。

∵宗镜录所揭示:皆因无始不觉识心之由。一微涉境。渐成戞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宗镜录卷十九(297页)引华严经:如来初成正觉时。於自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盘竟。————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根本无故。情生。故天真灵知便隔。识起。天真佛性便流。毫厘‘有’差。天地悬殊。世尊于‘夜睹明星’豁然大觉。喟然叹曰:是法不可示。非法。非非法。不可取不可说。我于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有行处。慧不能通。明不能了。问无有答。心不可测。智不可知。道尚不存。

∵《摩诃止观》卷三·一云:得意亡言。心行亦断。随智妙悟。无复分别。————苦即法身。非修证显现名法身。贪嗔痴即般若。非能明名般若。性自明了无所可照。业行系缚即解脱。非断缚而脱。无体可系。亦无能系所系。

∵《圆觉经》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是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名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法界体性智)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法华经》: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见‘无性’即解脱(微)。即法身(妙)。即般若(净)。龙女云:深达罪福相。徧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三贤十圣。等妙二觉):知(依法而起)、法(依知而有)、此法即知。此知即法。无知无法唯法唯知(非权非实法身寂灭体。能权能实般若二智用。)无生无性。唯不觉识心知法。识心即不觉。即知法。不觉即识心即知法。知法即识心即不觉。(觉便‘未有识心时。’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性德金光明:无心(识)无无作(无作四谛)。妙色湛然常安隐————灭诸法戏论之粪(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宁波七塔寺瑞光根慧方丈示寂云:“安安安安安。无无无无无。”但得心垢灭。取证如翻掌)。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即一切种智————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如同章太炎先生做阎王。不见阴司‘业力所现之铁床铜柱。’————佛言‘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无功用道)。真净(功)觉业(德)。久修业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当断(疑根)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法华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业道)、离相(惑道)、灭相(苦道)、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即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为诸佛之师。————大乘因:诸法实相。大乘果: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唯此一事实。馀皆堕魔说。诸法实相即性德缘了三佛性也。正如荆溪‘迷中实相’所揭示:理即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迷三谛即‘三道流转’)。(未出无明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惑业苦’三道流转故)。悟即果上胜用。

∵法华妙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药王菩萨即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於日月净德佛舍利。燃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供养。令无数求声闻小N蘖堪⑸笕恕7Ⅰ穸嗦奕耆刑嵝摹=允沟谩忠磺猩砣痢!薄V钇腥L烊恕0⑿蘼薜取<湮薇邸赡毡А6魇茄浴艘磺兄谏布腥J俏业仁Α=袒艺摺6裆毡邸I聿痪咦恪!薄R磺兄谏布腥洞笾谥小A⒋耸难裕骸疑崃奖邸1氐钡梅鸾鹕怼H羰挡恍椤A钗伊奖刍垢慈绻省!魇鞘囊选W匀换垢础S伤蛊腥5轮腔鄞竞袼隆5倍薄HТ笄澜缌终鸲L煊瓯R磺腥恕⑻斓梦丛小!疑崃奖郾氐钡梅鸾鹕碚撸毫家圆簧鹩肷鸷秃厦兰浒⒗狄丁!擞梢莱止食缮鹆髯窒蟆!鹆髯摺!浪饆‘生’无性}(业识行阴)’、‘徧计执{‘相’无性}(五俱‘分别事识’)’————所谓‘一寂灭持‘依他起’‘徧计执’;‘依他起’‘徧计执’依一寂灭。’如磁石既摄铁:铁流易。磁石即同流易。如‘未出无明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无明轮回流转。’若能舍:依(依他起)、持(徧计执)、两臂。则阿赖耶(一寂灭)‘胜义’无性。当知‘依他起性即缘因佛性(福德庄严)’。‘徧计执性即了因佛性(智慧庄严)。’一寂灭即正因佛性:性德。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一12页: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义体。作我一念之心。亦举全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恁举一色一香咸皆法界全体。既法界全体性(法界体性智)。有何一物一境一名。不具足一切诸法。故诸法实相(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千如。清净(不受污染)、本然(非由造作。自然成现)、周遍一切处(毗卢遮那。本来绝待)。

天台***(圆同太虚。顿同佛体)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心具三千诸法实相)、同在一尘(色具三千诸法实相)、同在一名(理具三千诸法实相)————天然之理。具一切法故。————真性无心无‘无作’(无作四谛)。妙色湛莹(湛寂澄清)常安隐: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故:四眼二智‘森罗万象。’佛眼种智真空冥寂。

《妙宗钞》卷一26页(引《宗镜录》卷十九)疏:(理即佛)斯理灼然∵世间相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迷昧不为失。————四颠倒‘迷中。’理即不动。性即不改。————如荆溪‘迷中实相’。不动真际。为一切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如理智【如来】)、即如(如量智【如来】)。故永嘉於六祖处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云:“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永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故言众生即是理佛也。

钞:世间相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间(正报世间十。依报世间十。众生世间十)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间相亦常。然‘世’相。本代谢而言常者。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性不可改故。故称:常如其性。若情识见其‘迁流’。正是‘依他起(生。无性也)’、徧计执(相。无性也)、互。依。俱生‘我执’(俱生)‘法执’(俱生)互为依持之‘情识之祟故。良以生法(生住异灭之生)即性故常。则住、异、灭、法、亦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无常.本不可思议。言偏而意圆。故得言:一生一灭无非中道。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不中:边皆圆中。正是‘生死轮转。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殃掘魔罗经》云:“圆明六根境————於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真源湛寂)分明(觉海澄清)见。”《见佛三昧经》:佛告父王‘一切皆佛。’王问:“一切众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於其即是佛。”即:诸法实相。一切种智。唯生。唯住。唯异。唯灭。————法华迹门显云‘世间相常住。’佛於道场知已。是法寂灭相。导师方便说。法华本门。乃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非如非异(即金刚藏佛甚微智:色空。不二。不异。不尽。)故知世间即是三界。常住岂乖非如非异。————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此理秘妙。佛能明见。故云灼然。故妙乐云:显露彰灼称为真秘。真秘妙理.即世相常————世间相常住故:众生即佛。我智者大师天台华顶峰十年。三旋陀罗尼妙悟之‘秘妙观。’虽是‘肉眼’而名佛眼。如蕅益大师於名字即开真佛眼。喟然曰: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究竟(六即之‘究竟即’)付何人。究竟即: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妙玄》卷二147页云:“馀经拔众生出生死。如最早‘五佛子’。於凡夫为第一。或拔众生出涅盘。如菩萨居无学位上。今妙法莲华经。拔出众生过‘方便教菩萨上’:即成法王。最最第一。”《法华经》云:“持法华即持佛身:顿同佛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明暗不相除。显彰佛菩提。性光透耀.余暇自尽。五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未显。未始暂下也。

《妙宗钞》卷二。36页:疏(分证佛)分证佛:圆教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

钞初住:发本觉心也。常寂常照。寂照双融是本圆觉。即一而三不发而发而成三发(功德智慧境界∵∴)。皆言‘一切’————法界无外。摄法不遗(无不实相)。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全体为缘(善心):功德。全体为了(慧心):智慧。全体为正(理心):境界。缘因发故:了、正、亦发。了因发故:缘、正、亦发。正因发故:缘、了、亦发。良由三法圆融∵发则具发。缘发名功德。能资成故。(能显);了发名智慧。能观照故。(能照);正发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显故。:但尽凡情∵莫作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问:三德既是一本圆觉性。由证显发。今云一(正)是所显境界。二名能显之缘(功德)、了(智慧)。若是‘能显’之二‘缘’‘了’。则是修德。何得名证本圆觉三德?

答:妙理如是。方不思议。何者。三虽性德性具。缘、了、是修。二虽是修。非适今有。二若非修。三法则横:…。二若非性。三法则纵┇。《释签》明三点不纵不横∴(圆伊)。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虽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之为‘惑’所覆。虽二点在下。不同烈火之横…。三德亦而。虽二德修成。不同别教人:理体具足而不相收。(文毕)。今出其意:别教:法身为惑覆者————良由不知本觉之性具染恶德。由(不知)是故染恶非即缘、了、二德也。故别惑、通惑、业识、事识、烦恼、结业、三乘、六道、变异、分段、……此等一切迷中二法:非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性恶既非佛性。乃成定‘有’能覆之‘惑’。是故但有法身本觉————随於染缘:作上一切迷中之法。以是名曰为惑所‘覆’。应知‘覆’义。非同泥土覆彼顽石。祗是‘覆’别人(不知故)。但中佛性妙理————如纯善人。一切恶事非本所能。为恶人逼令作卸瘛9仕瞪迫宋瘛病Sπ牖褂谩嫒尽季酢裕罕鹪怠孚小耙运宗小⒅汹小⒋蔚诒鹦蘅铡⒓佟⒃盗恕;蛑小⒈摺⒃盗恕V种侄颉;虺踉荡瘟恕;虺趿舜卧怠!蔚诜埔磺小苑āO造斗ㄉ肀揪踔浴J枪矢怖沓伸蹲荸濉T踩瞬欢R灾揪蹙呷径裥浴L宕锶径裥蕖<词窃盗硕鹦浴!ū鸹蟆J乱凳丁5纫磺小苑ǖ贝Α词窃怠⒘恕⒎鹦浴F裼蟹鹦愿卜鹦裕咳缇硬黄鳌I贫窬隳堋;蛲袢俗髦疃袷隆T蛘眉耗堋:巍病小9始炊裕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