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止观》讲记

果煜法师主讲

方便行第五

80年11月16日

云何名方便行?所谓行于五法,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一、欲者: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求一切禅定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uml;∵∵欲者─动机

我想如果从字面上来看,是很容易了解的,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先有它的动机,有什么动机,动机很强烈,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欲以现在心理学上讲,就是要有动机,而且动机是比较强烈的。在佛法上常讲到要发心,发什么心?主要是发菩提心,一般人常讲发心,发什么心呢?我常说:贪心、瞋心、慢心、疑心也都是在发心,只是发的不是菩提心而已。欲望也是一样,欲望对世间人而言,都是存在的;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一切恶法欲为其本。欲望可以让我们成就善法,也可以让我们成就恶法,所以我们现在就对欲望的本质,做一个比较深入一点的探讨。

世间人或修学佛法的人,都有它的欲望,这个欲望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好象不太一样;但是经过比较深入的探讨欲望的本质,我们会发觉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分歧。

uml;∵∵依据现代心理学讲法,把欲望分做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称为生理的需要:譬如:现在冬天,天气比较冷了,大家要穿比较厚重的衣服,这是生理的需要;我们口渴要喝水,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是生理的需要,或者一般人讲的:『食色性也!』把男女的欲望,如果当作生理的需要,也是属于第一种;生理的需要,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生活、能够生殖。这个需要,大家很容易明白。

第二个层次称为安全感的需要:我们不只希望今天有饭吃,明天也有饭吃,而且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有保障,这种安全感,经常建立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里面,所以,人为了要吃饭,必需要去工作,工作为了安全感的关系,必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如果今天作了,明天就没得做,那我们对未来就没有保障;或者希望我们的社会比较稳定有秩序,不要经常有一些突发事件,在那些比较混乱的社会里面,人没有安全感。甚至进一步说,我们要研究科学,要去信仰宗教,也有很多的原因是为了安全感;因为我们对于陌生的世界,我们会觉得没有保障,很多人宁可生活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里面,他不敢去面对许多神奇的事,不敢去接触很多陌生的人,因为陌生的东西,对我们比较没有安全感的。所以第二个层次,很明显的就是安全的需要。

第三个层次称为爱还有归属感:所谓归属感就是说,我们在小孩子也是一样,长大了,就会参加一些团体,觉得说我是在这个团体里面,我接受这个团体,这个团体也接受我,这称为归属感。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生活,就会觉得孤单寂寞,即使他吃得很好,住得很好,也没有安全的顾虑,但是他心里上,还是会郁郁不乐,主要就是没有归属感。归属就是我们去参与一个团体,也被那个团体的人所接受。这个爱也是一样,狭义的爱就是指跟另外一个人,或另外一个团体的关系。爱,譬如刚才讲的归属感也是一样,如果爱的对象比较限于少数的一些人,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朋友、同事等等,因为彼此之间有归属认同,也是可以减去一般人对于归属跟认同的需要。这是第三个称为爱跟归属。

第四个称为尊重:自我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面,除了被人家所接受,接受你是这团体的一份子之外,另外我们还是希望被这个团体的人所尊重,接受跟尊重不一样。接受只是消极的接受你成为团体的一份子;尊重是肯定我们某种的能力、某种成就;所以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认为说我对什么事情做得还不错,我在这团体里面,表现得还可以,这样是尊重。

第五个称为自我实现:在心理学上主要讲的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的潜能,有的人也可以在一个团体里面做得很好,但是那个事情并不是你最喜欢的,譬如说:我们在一个公司里面,我们可以把一个事情做得很好;可是这是公司的事情,并不是你最大的兴趣所在,你的兴趣可能是在另外一方面,这样表示说对自己本来的一些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最后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把自己的兴趣、嗜好,都能发挥得很圆满,这称为自我实现。

也就说: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几种欲望或者称为需求。人类其它种种的欲望或需求,都是从这五个需求所引发出来的。譬如:有人喜欢看书,喜欢追求学问,这追求学问可能是生理需要,为什么?因为你要把它当作一种职业来赚钱。有了钱才能有充份的饮食。也有人把它当作安全的需要,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不熟悉我们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我们对世间上很多事情很迷惑,我们会没有安全感,有学问的人就比较不会迷惑,可以在种种陌生的事情里面,能够得到自在。

也有人是拿来当作归属跟认同,因为这个团体都是学医的,所以我就跟着学医,这个团体都是学佛的,我就跟着学佛,他们都上大殿拜佛,我就跟着上大殿拜佛,他们做什么学问,我就做什么学问,因此得到大家的认同。

也有一种人,是把它拿来做自我尊重,因为你做学问,做得很好,你在这方面,慢慢成为一个专家了,对自己就有信心,而别人也给予我们相当的尊重,最后就是所谓自我实现,也就说:读书就是他本身最大的一种兴趣跟嗜好,他在这之中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或者人赚钱为名为利等等,一种行为,可能是很多需求的综合,只是每一种需求的比重不一样,也就说:欲望,根据现在的心理学家所分析的有这五种基本的欲望。

uml;∵∵我个人再依据此五个欲望简略分做两种:

第一种称为自在:譬如我们对于生理的需要,对于安全的需要,比较上是以自在为主,天气冷了我们觉得不自在;肚子饿了我们觉得不自在,在陌生的环境里面,我们觉得不自在。所以人最初需求是求自在,先让自己能够活得下去,先让自己能够活得愉快一点,这是自在。

第二种称为圆满:后面的尊重、自我实现,就是慢慢趋向于圆满,也就说要把我们内在的个性跟外在的环境,都能搭配得比较统一跟和谐,这是圆满。

一般人对很多不同的欲望所迷惑,而很少理会到所有欲望、需求的本质,就是求自在跟圆满,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欲望的本质是求自在跟圆满,那我们是应该用更俐落直接的方法去求自在跟圆满,世间人以为追求钱财、名利,是他们最后的目的;其实不是,那个还只是引申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根本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但是那方法,并不是最直接、最高明的方法,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得到自在跟圆满,就视每个人智慧的高低,佛法也是一样,常常讲到要解脱自在,要怎么得到理事的圆满,人所想追求的就是这样子。

我们再谈到,一般人不是很清楚知道,他是追求自在跟圆满;但他的下意识也是在追求自在跟圆满的;可是很多人他们追求自在的方法,却用逃避的方法,有一种境界让我不得自在,我就逃避那种境界。肚子饿了,这境界不喜欢,就赶快用吃饱的方法,来满足它!或者现在没有钱了,不自在,就赶快想办法赚钱,我们是用逃避,逃避那个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境界,让我们得到自在。

怎样追求圆满呢?刚好相反,是要追求到我们本来没有的东西,让我们得到圆满,这时候我们会发觉到,追求圆满跟追求自在,经常是在矛盾的状态之中。如:你要去做一个生意,如果站在自在的眼光上,你不要去做,为什么?因为很多麻烦的事情就会产生;自在,如果这些事情都没有,就很轻松自在。但如果要追求圆满,希望得到更多的钱、更多的名、更多的……?一般人把多当作圆满,如果要追求圆满,反而是要想办法去攀缘境界,所以人经常在矛盾之中,我要还是不要!要追求自在,就不要了,退一边去,不要跟这些因缘搅和在一起。追求圆满,就是要尽可能去聚合很多的因缘,所以人很多时候,就在这些要、不要!取跟舍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烦恼;如果我们根据佛法所讲的,如何追求自在?就是放下本来的欲望才能自在;一般人所谓的自在,就是自己在,别人不在,我就自在了!所谓别人,主要指对我产生干扰的境界不在,就是自在。佛法其实最重要的是说,要自己不在,如果我见、我爱、我慢、我执的欲望太重,就不可能自在;同样圆满也是一样,如果真正从佛法佛法来看,如何得到圆满?不要取舍分别,才能得到圆满,用取舍、分别的方法,绝对不可能得圆满。

这也就说一般人,一方面没有了解到我们欲望的本质,是要追求自在跟圆满,而且在很多的时候,又用跟自在和圆满相违背的方法去追求,或不相应的方法去追求自在、圆满,所以人愈追求,事实上是跟自己的本意互相相违的,而且愈追求,烦恼痛苦就愈多。而佛法能够告诉我们如何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追求自在、圆满。自在,就是自不在!圆满,就是不要取舍分别,最后就是变成无欲,无欲,才能成就原来的欲;自在,就是要放下原来的欲望,你有欲望在就不可能自在;那么有欲望,就一定会有取舍分别,就不可能圆满!所以最后要达到我们最初的欲望,反而是要变成无欲的境界,无欲就是不要取舍分别。

因此如果可以了解到这个本质,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到,从世间法的欲望到佛法的欲望,其实是可以一贯的,就是从自在跟圆满能够统一,这也就是对于欲望的本质能够理会。那我们再问如何得到最有效的方法?从佛法能够得到知见─如何才是追求圆满自在最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知见确定之后,再其次就是要降伏过去那种追求的习气。人还是习惯上向外攀缘、取舍分别,来追求自在圆满。所以习气很重,就要用禅定的方法来降伏。

一欲者:欲离一切世间妄想颠倒;对过去的一些思想执着,要如何去攀缘境界,如何在境界上做取舍,这些都是从我们无明所产生的,一种欲望跟颠倒。现在知见正确,就是要用定的方法来降伏,所以说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门。只有用禅定的方法去修,才能最有效的降伏这些妄想习气。人如果在动机、在理念上清楚,就会有很深切的一种需求动机,要去修好这个禅定、智慧;这也就说这个欲望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一种智慧,如果这种智慧真正从心而发,这个力量就会不断地产生,就会叫我们继续不断地去努力,这是第一点。

我们刚讲到:一切恶法欲为根本,其实欲如果从追求自在跟圆满,称为我们根本欲,这欲不是问题,而是你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欲望,才是问题。世间人用的方法是不圆满的,而且是互相违背的,所以说这个欲望,就变成烦恼的根本。欲望还有牵涉到目的、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们看第二精进。

二、精进者:坚持禁戒,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如佛告阿难: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何况于善道法。

二精进者:一般人在讲精进的时候,经常有一种错误认为就说,一个人很拚命很努力,就叫做精进。譬如说:一个人很努力地在跑,很努力地在走,这样算不算精进呢?这牵涉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说,你的目标在哪里?如果你很努力地跑,但是你的方向跟目标不统一,这不叫做精进。进!何谓进呢?进一定是根据一条路,有个终点才叫做进;如果没有一条路,或者说四面八方都可以走,那你走来走去,谈不上进也谈不上退,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这时候才来问说,你是进?还是退?是精进还是不精进?很多人学佛很精进,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目标在哪里,对自己学佛终究的目标不清楚,就像一个人很精进努力在跑,但是不知道他的目的在哪里,所以他跑对了或跑错了,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uml;∵∵精进从舍而完成

所以我们在说到精进的时候,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学佛或修行最后的目标,刚才已经讲到人在世间就是要求自在或追求圆满,而这些是要从不取舍,从放下以我执为中心的欲望,而以不取舍分别而能够调整我们的妄想习气,以不取舍分别或者像禅宗所讲的:当下即是!用这样当作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跟世间的目标不一样,世间的目标,一定是有个所谓具体的目标,有形有相的,一定是具体的目标。我要去盖一间房子,这房子多高?多大?我要去爬一座山,这座山多高?有形有相。

佛法,我们刚才讲到的目标,就是要去除妄想、去除取舍分别,这反而变成没有目标了;但是有个大原则,就是要跟这些理念相应。这也就说世间的目标,大部份都从所谓:得里面去完成的,我们盖房子,盖起来了,这个目标,就达成了;你要赚一百万,一百万赚到了,就得了,这称为目标;但是佛法的目标,经常是用─不是得而是舍,从舍去完成的。舍什么?舍妄想、舍执着、舍习气,要从舍去完成修行最后的目的。我们看经典,是教我们确定知见,我们打坐念佛,主要也是叫我们从建立知见去调伏妄想习气,不是说要得到什么,如果是要得到什么,这都已经是分别妄想。

所以,精进要确定以舍、以调伏妄想执着,这种观念为大原则去精进。中国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不对?我想很多人都听过,精进如果就为道日损,我们可以说已经退了,退什么?把我们原来的习气烦恼都退掉了,退得没有了,这叫做精进;而不是说像我们做学问一样,愈做愈多,赚钱愈赚愈多,这样叫做精进。

所以在前面精进者:坚持禁戒,弃舍五盖,都是从舍来讲的。坚持净戒─就是从我们行为来讲的,本来一些不好的行为,现在要改;去舍五盖─主要是从念头来讲的,我们一般人坚持禁戒,当然主要是包括身业跟口业;去舍五盖主要是讲意业。精进就是要把三业能够转成智慧,我们平常讲的转识成智。

识是分别取舍,而智是无分别。坚持禁戒,去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一般人因为过去生中的业力,力量很强,所以如果我们的心稍微退,业力马上就把我们带走了,就像瀑流一样,我们常讲修行像逆水行舟,如果我们稍微退心,一些业力的力量,很快就把我们往下冲流,所以精进,就是要经常保持这种很敏锐的警觉性。我不是要做什么?不是叫我们诵经,诵多少部?念多少佛?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在这里;而是对我们的心念和行为要起很敏锐的观照能力,如果我们起的是跟正法、正见不相应的,这些念头要很快就把它转;行为也是一样,如果现在我要做的行为跟正法不相应,就要很快的去了解转化。

修定主要的重点:不在于什么妄想都没有;而是对妄想有很快的察觉能力,你起了什么妄想,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之后就很快把它断掉了!就回到正法。分分秒秒是希望我们能够成片,这个成片就是中国禅宗讲的要连续不间断。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像钻火如果还没有热就休息,等一下休息了之后,火就凉掉了,等一下再重新钻,再重新开始。像我们刚才讲的,瀑流也是一样。如果这瀑流你要往上走,你没有走到源头就休息,然后一下子又被冲到下流去了,下一次还是从下面,往上开始。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去众生的业力,业的力量蛮大的,如果不用心,就容易被业力所转。这是精进者。

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觉,应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三念者:在佛法里面讲到念,其实有它另外的意义。这里所讲的念世间为虚妄的,念禅定为可贵的。这只是最粗浅的一种念,也就说念有几种:

念道心:我们常讲的一个人要有道心,经常提起自己的道心,就说我要去断烦恼、了生死,修禅定智慧,如果你经常只是这么念,不一定功夫就能够成熟,因为这只是找到一个方向。

念道理:佛法常讲到很多的道理,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等等,讲很多道理,这道理要时时刻刻去思惟、反省;如果你只是说要去修行,对道理都不懂,那根本没有办法修。所以更进一步,是要去念这个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