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冰川逐渐消融,74岁的印度工程师齐旺•诺菲尔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代替大自然,自己来造冰川。∵
冰川在消融—这个信息,对于终身居住在冰河脚下的人们,无需太多佐证。∵
“我这一生看尽了冰川消失,本身就是科学数据。”74岁的印度工程师齐旺•诺菲尔(Chewang∵Norphel)说。眼看着地球“第三极”逐渐消失,他想出了一个补救办法:代替大自然,自己造冰川。∵
拉达克的制冰人∵
列城,一座海拔3000米、住着27000个居民的高山小镇,是拉达克的首府,位于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的东南部。这里,气温常常会低至-30℃,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当地90%以上的水源来自冰川。对山中的青年僧侣来说,扛着水箱上下山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静默时,他们也会虔诚祈祷雨雪降临。但现实令人失望。∵
“当我还是个男孩子,许多道路上都是冰,像平整的镜面,走路都可以用滑的。”当地一家NGO的活跃成员、37岁的Wangchuck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冰舌一点点消失。他担心,拉达克人会最先尝到全球变暖带来的苦果。∵
有科学家估计,到2070年,世界将损失掉43%的冰川,到21世纪末,这个数字将是75%。人类正面临失去喜马拉雅世界水塔的可能。“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消融情形比别处更加严重,高度正在以每年70米的速度下降。”这家NGO的气候变化协调员Tundup∵Angmo说,“结果是,流入印度河的融雪减少,害虫大肆糟蹋庄稼,农业蛀虫也出现在较低的纬度。”∵
在列城,80%的农民依赖冰川贮藏的雪水,灌溉农田里的蔬菜、大麦和小麦。对他们而言,水就像金子一样。∵
齐旺•诺菲尔正尽可能地改善这一状况。号称“制冰人”的诺菲尔来自列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阿马尔辛格大学学习自然科学,1960年修了土木工程学位。同年6月,作为一名市政工程师,他加入了拉达克本地查谟邦和克什米尔邦开发部门。∵
“在拉达克,还没有哪个镇子上的房屋、桥梁、隧道或者灌溉系统我没修过。”他在拉达克见多识广,至于何时开始对水着迷,记不清了。“最终,我发现,所有问题都集中在‘水’上面。一些地区十分匮乏,一些地区却不得不浪费。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某种渠道,让不平衡的水资源能被高效、清洁地利用起来。”∵
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点子。∵
DIY冰川∵
当时诺菲尔朦胧觉得,“如果能让水流改道,再把水冷冻成冰川,那么农民就可以在合适的季节得到灌溉用水了。”∵
事实证明,这没什么难的!只要基本的常识和并不高深的物理知识。1987年,福柯茨夫村有了第一座人造冰川,耗材是几百米的铁管、用来筑坝的石块,和诺菲尔的一线灵光。∵
他的大工程,技术含量奇少。首先,口径1.27厘米的金属管道垂直浸入洼地(由冰川在秋冬季节的融水汇集而成),将溪流引向山谷背阴处,在那里,石头垒砌的“蓄冰池”正位于山峰的斜坡下边。“阴影地区是制造冰川的一个必备条件。”∵
怎么会想到要用铁管?“在列城的家,我发现沟渠里面的流水不会冻结,而铁管里的却会。为什么?因为管道由金属制成,又很薄,导热快。”他说。制冰川的过程中,水在管道里会冻住,当有更多的水被引进来,就把冻住的冰块推挤出去。剩下的事,交给山峰的阴影就好了。∵
所有的工作赶在冬天前完成。冬天,-30℃的气温将把攒下的水变成冰,经过几周时间的循环,冰面冻实,看起来就像长长的、窄窄的冰川。∵
人造冰川的好处太明显了。列城农田下方几百米,有印度河流过,但农民们却无法利用它的河水。“印度河海拔太低了,这个位置不适合建造抽水站来灌溉农田。而且,在像拉达克这样的寒冷沙漠,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播种期始于4月至5月,可那时水量并不充足。”∵
诺菲尔回忆,他小的时候,低处山脉的冰川4月份已经开始融化成水,但现在,它们已经消失了。剩下的天然冰川在较高的纬度,融水只能慢慢接近农田,而延迟播种将会毁掉整年的收成。∵
如今,冰川搬过来了。∵
让它生长∵
“这次,是真的尝到了技术的甜头!”一位叫Phunsok的农民说,“在干渴荒凉的沙漠地区,人造冰川是一剂良药。而且,价格便宜。”∵
最大的一座冰川建在福柯茨夫村附近,大约300米长,46米宽,1.2米深,它向大约700人的整个村子供水只花去了2000美元。“成本不高。”诺菲尔也说。一开始,他曾考虑要不要建一座大坝,但因为担心大坝将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所需的巨额支出,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现在,诺菲尔已经造出了8座冰川,正忙着在斯达克莫村附近另建3座新的。这3座冰川总计制冰量为56634立方米,大概要花费21460美元。∵
1999年,《远东经济评论》(∵F∵a∵rEastern∵Economic∵Review)颁发给了诺菲尔一项亚洲发明大奖。之后,印度***也认可了诺菲尔的创造性工作,划拨给他2.6万美元的经费。奥姆拉、斯托克、斯达克莫等地的许多人造冰川在2006年被洪水冲毁,印度科技部正资助修复。∵
世界在变暖。对地球上所有必须适应这一现状的人们来说,这位制冰人的发明十分有借鉴意义。∵
“任何同拉达克情况类似的地区,造冰川的技术都可以复制。”这位74岁的退休工程师说,“我正计划自己制作CD光盘,用来训练村民,这样,就能将技术传递下去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