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高僧道安(312~385),敏睿绝伦,智识超群,深研般若,喜好禅法,是自汉以来禅法和般若二系佛法的集大成者,同时,道安在倡导弥勒净土信仰上也多有贡献。从目前的材料看来,道安应该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先提倡往生弥勒净土的高僧。从慧皎的《高僧传》及道安的序文等文献中,可以看出道安本人信仰弥勒净土,对弥勒有着深深地眷念,其弟子、友人也多信仰弥勒。史载道安与人立誓,同愿生兜率,但到底与哪些人同愿,却语焉不详。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也只说“道安与僧辅、法遇、昙戒、道愿等八人,立誓往生兜率。”笔者翻检史料考察了道安“同愿生兜率”团体的组成情况,希望从一个侧面窥见中国弥勒信仰的初期面貌。

道安弥勒信仰至深处即是与徒众于弥勒像前立誓发愿往生兜率天。《高僧传》道安本传云:“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这条简略记载里,明确指出有道安和弟子法遇,但“与弟子法遇等”显然还有其他人。《名僧传抄》卷五云:“害与弟子法遇等八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同卷又云:“安尝与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恢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391)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名僧传抄》提到与道安立誓发愿团体人数为八人,除了道安、法遇外,还特别提到造弥勒像、信仰弥勒的王嘉,王嘉本是一位隐士,与道安交好,在襄阳时常相往来。道安临终之日,王嘉还与道安交谈甚久。《高僧传》载,道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王嘉曰:“诚如所言,师并前往,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可见王嘉与道安早先曾有同愿共赴弥勒净土之约。《高僧传》卷五《昙戒传》(昙戒乃道安弟子)曰:“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升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尚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尚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从昙戒的传记中,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信息:昙戒本人笃信弥勒;昙戒参加了道安的“八人同愿生兜率”的立誓;提及了另一个“同愿生兜率”的同学——∵道愿。《高僧传》卷五《竺僧辅传》(道安友人,曾与道安避难于护泽)云:“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虽未明确说僧辅与道安“同愿生兜率”,但从他与道安的交谊以及愿生兜率的信仰看,僧辅当为“同愿生兜率”八人之一。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与道安“同愿生兜率”者八人,可以确定的有六人:道安,道安弟子法遇、昙戒、道愿,道安友人僧辅、王嘉。还有两人是何人呢?荷兰学者许里和在其《佛教征服中国》一书中,说庐山慧远与刘遗民等共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很可能就是受到当年立誓发愿生兜率的影响。开启弥陀净土信仰的庐山慧远会是“同愿生兜率”的八人之一吗?虽然在《高僧传》慧远的传记中没有提及“愿生兜率”之事,但唐代的窥基(632~682)给我们提供了线索。窥基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一曰:“且上圣上贤皆修此业。《西域记》说,西方即有无著、天亲、师子觉等菩萨。《高僧传》说,此方亦有弥天释道安、庐山慧远、慧持等。”窥基学识渊博,本人又修习弥勒法门,其所说必有所本。窥基之后,五代的贯休(832~912)《再游东林寺作五首》中亦云:“台殿参差耸瑞烟,桂花飘雪水潺潺。莫疑远去无消息,七万余年始半年。传记尽云:安、远、持、奘、三车,尽生兜率天。”贯休明确指出道安、慧远、慧持往生兜率天。庐山慧远后来开弥陀净土之信仰,似乎背离乃师,但诚如有学者指出:“庐山慧远其实并没有刻意区分弥勒、弥陀信仰,他自己欲释疑、受戒,持弥勒信仰,欲化俗人时又转持弥陀信仰。因为,慧远之师即崇奉弥勒,慧远自身亦信弥勒并不奇怪;慧远修弥陀净土的方法为观念念佛,与道安信仰弥勒所采,又皆为定中念佛。”慧远的弥陀信仰受道安弥勒信仰的影响和激荡应该是确定的。慧远与人发愿往生弥陀净土事在元兴元年(402年),道安与人发愿往生兜率事在居襄阳时(即365~379∵年间,而远于该年与安道别)。从时间的迁流来看,二、三十年后慧远的信仰的发生变化发展也是合理的。及至后来人们都以慧远为中国弥陀信仰之祖,而忘却慧远曾经愿生兜率天。慧持乃慧远之弟,同为道安弟子。《高僧传》《慧持传》曰:“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由此也可想见慧持当与兄和道安“同愿生兜率”。

从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道安“同愿生兜率”是实事;“同愿生兜率”者八人(分别是:道安,道安弟子法遇、昙戒、道愿、慧远、慧持,道安友人僧辅、王嘉);“愿生兜率”是僧俗的共同向往(八人中,七人为僧,王嘉一人为俗家弟子);信仰弥陀的庐山慧远曾“愿生兜率”。由此关于中国弥勒信仰以及弥陀信仰的初期情况需要进一步的考虑:安公“愿生兜率”,真如汤用彤先生所言在于佛学知识上的“决疑”吗?还是说也求生命解脱的终极意义——“往生”?庐山慧远的弥勒信仰转变成了弥陀信仰,开启了中国佛教史上延绵千余年的所谓“二大净土胜劣比较”之争,在初期的时候或者在更长的时间里二者是否真是“胜劣之争”不相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