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再曝,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并未完全销毁,被少数不法厂商掺入奶制品后上市销售。食品安全是个老问题了,屡查屡犯,***监管、法制建设这样的话题,人们已谈得太多,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改观。

∵细究起来,这和当下民众价值观的缺失不无关联。我并不是说人们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指很多人并没有一个多维度的价值体系,对诸如人与信仰、道德、历史、自然、他人、社会等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这使得他们容易将价值简单化、绝对化,衡量价值的标准往往只有财富或权力,这是社会中功利主义盛行、造假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家的文化与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宗教。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共和国前30年,社会价值观完全由***接手管理,原本来自文化传统和乡土宗教的价值体系溃散了。1980年后,“革命的总发条已经松了”,但民众却并未恢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权力和财富成了一切“真理的中心”。早有学者说过:“没有共同拥有的和普遍树立起来的道德价值和责任,也就没有法律和民主政治,甚至市场经济也不能恰当地运转。”

∵在价值认知中,敬畏是一个重要基础,这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在宗教国家,敬畏不仅是首要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命意识,所以《圣经》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

∵我们的儒家也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正是这种敬畏天命的观念,使儒家有了比较浓厚的宗教情怀。而人性与人道的最高原则和理想,与天命又是合而为一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尽人道便是尽天道,知人便能知天。

∵在儒家观中,人对天命的敬畏是培养人格的开始,因为“敬”会有所为,“畏”又会有所不为。敬畏不仅能为我们寻找到精神依托,还能赋予人们超越自己的力量。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认为自己接受了天的使命,正是这种神圣的天命情怀使他遭遇再大的逆境,也是安详而平和的,也不会因此而丧原则。

∵敬畏虽不是人的全部美德,却是很多美德的基础。不知敬畏的人,也较难理解正义和诚实。有了敬畏之心,一个人便会在行事时,感到上天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看着自己。儒家认为,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有了这种敬畏心,并非因担心受到惩罚才不去做恶,而是会从中体会到自己人性与天地相通后所有的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的感受,自然使你不愿亵渎自己的生命意识,这成为人们塑造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力量。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长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会让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这个说法,与孔子相似,不过更形象一些。可以说,如何培养民众有敬畏之心的文化心理,如何建构一种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已成为当代文化最为重要的任务。

∵作者为着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