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云弓先生文《“孙”字为何是蛤蟆》,以为“‘孙’的象形文字的确是一只青蛙的形象”,进而推论“因为青蛙的特点就是受到惊吓时立即跳进水里……所以在造字时就将青蛙的形象作‘孙’,意为逃跑”,并说逃跑可能是“孙”的本义,其他的可能是引申义云云。云弓先生是为网上江枢衢先生的帖子做解释的,读了觉得好玩,也想说说浅见。∵

江先生帖子里讲的故事,完全是戏说,只是他将“祖”(即“且”)字戏称为“坟头”,则去真甚远,开开玩笑而已。云先生沿其思路,继续驰骋,作出青蛙受惊逃跑乃“孙”字本义的猜想,很有趣,想象力可嘉,但是否可信,有待证明。∵

的确,在宋人的金石着录中,确有如江、云二先生指出的图形被释为“孙”的,但其根据不详,前辈学者亦有疑之者。我对古文字素无研究,只觉得该图形似蛙亦似龟,尚难分辨,与“子孙”之“孙”,从文字的形、声、义考察,全不搭界,心有疑焉。若说蛙易受惊,则原始草原上鼠兔成群,胆小易惊,岂不鼠兔也可喻为“孙”?如此解释,是否有些牵强?∵

比宋人早千年的东汉人许慎撰《说文解字》,对“孙”字的解释是:“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释‘孙’从‘系’之意:“系,犹继也。”另外,段还将《说文解字》里“系”字条的“系,繋也”,订正为“系,县也。”注曰:“县,各本作繋,非其义,今正……系者,垂统于上而承于下也。”∵

我认为,许、段的解释是符合“孙”字的本义的。“孙”从子从系,子,可以说明其来历;系、糸、么,都是丝绞之形,丝是连绵继续不断的,“子子孙孙”正是表明后代绵延不绝之意。至于“孙”与“遁”,段玉裁以为是因“子卑于父,孙更卑焉”,故引申出“孙顺”、“孙遁”之义,也是一说。∵

子孙观念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基础。虽然传说从夏禹起实行“家天下”。不过完备的宗法制应该是到周朝才建立。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其传子者,亦多传弟之子,而罕传兄之子。盖周时嫡庶长幼分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据说已出土的甲骨碎片,罕见“孙”字。在《殷墟书契后篇》有一片“多子孙甲”,但其字款行列,颇有学者疑伪。出土商器中,《殷文存》载七百余器,仅二器有“子孙”字。亦被疑为周器。这都说明商人的子孙观念还比较淡漠。∵

而周代则不同了,“子孙”连文,大量见于彝器。较早的如师旦鼎(应是周公所铸)“……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享”。以后如史伯硕父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许多周器都有“子孙”或“子子孙孙”的铭文。而且,除了师旦鼎,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尚书》的《金縢》、《梓材》、《多方》、《立政》等篇中,均记载有周公关于“子孙”的讲话或文字。因此,有人判断:周公是“子孙”观念的最早也最有力的倡导者,应该是有根据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