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快乐,往往比我自己的快乐更为重要。毕竟当我自觉这种责任时,已经是个成熟的心灵了。成熟的心灵必定是“自得其乐”的。

幸福不是一切,还有责任。

为了验收成果,我在“哲学与人生”这门通识课程的期末考试时,总会让学生叙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学生有三百多人,一起听了十几堂课,内容都是专业教育所难以涵盖的,如思想方法、人性探索、悲剧与神话、存在与价值、荒谬之超越以及艺术、宗教、儒家、道家等。

在老师是天马行空,在学生是走马观花,究竟留下了什么痕迹?学生在答卷时,流露出自己乐意接受的思想。于是,一些格言再三出现。其中一句是加缪所说的:“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

加缪是法国文学家,曾获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年44岁,可谓才华横溢。他的生平却极为崎岖。出生一年多,父亲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母亲并未受过多少教育,以帮佣打杂来维持家计。他住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贫困的生活与丰富的阳光形成对比,海洋的宽广无涯则开启了他的心胸。他靠着奖学金一路念上去,热爱运动与戏剧,并且尝试创作小说。28岁出版《异乡人》,受到年龄大他8岁并且在文坛颇有地位的萨特的大力推荐。他的作品立即畅销法国,他亦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并且因为书中主题是描绘现代人的荒谬感受,他还被人称为“荒谬哲学家”,意思是说他最能展现荒谬的情境,并处理荒谬的题材。

然而,加缪的立场从来就不是认同荒谬的。他说:荒谬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可以视为一种方法,由破坏摧毁无意义的生活方式,再设法找到超越的途径。谁能否认自己的生活有些荒谬的成分呢?不论如何努力,最后总是难逃一死。即使想要了解,也无法认清“到底人的一生有何意义”,这即是荒谬。

现在,问题在于,人在荒谬的一生中,能否得到幸福?加缪在一部剧本《误会》中,描写男主角少小离家,在外奋斗有成,面对娇妻与财富,却仍觉有些缺憾。妻子问他:“难道这样还不够幸福吗?”他说:“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我的责任是让母亲与妹妹也得到快乐。”于是他们束装回家,然后男主角想到“浪子回头”的故事,连浪子都得到热情招待,何况他是个用心良苦的好孩子?事与愿违,一连串的误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悲剧。

我们可以由两个角度来思索。

第一,“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这句话唤醒了许多人的良知。因为,真正的幸福,必须包含我们对亲人的责任在内。譬如,有谁能够眼看父母、兄弟姊妹忍饥受冻,而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呢?幸福不是物质享受可以涵盖的,必须以心灵的平静为其前提。心灵若要平静,则又必须善尽个人的责任。换言之,人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开展的,因此幸福也不是沙发椅,可以让人安坐其上,无忧无虑。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总要突破个人的自我,与亲人共享快乐,然后才有真正的幸福。

第二,对《误会》中的男主角来说,他希望能让母亲与妹妹也得到快乐。但是,快乐与否,必定牵涉当事人的主观感受。问题于是变成,谁可以带给别人快乐呢?如果一个人无法“自得其乐”,天下一切人都帮不上忙。更麻烦的是,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以我的幸福去衡量别人,对别人也许是个灾难。因此,为了避免“误会”,还是坦诚最好。清楚表明自己的身份、角色、用意、能力、做法,然后就看对方的回应了。对方必须成长,就像我必须成长一样。

今日年轻人追求幸福,往往以自我为考虑焦点。但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仅在享受音乐方面如此,在一切方面亦皆如此。尤其是自己生命中,家人的快乐往往比我自己的快乐更为重要。毕竟当我自觉这种责任时,已经是个成熟的心灵了。成熟的心灵必定是“自得其乐”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