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六件宋代绞胎捶丸、一件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双耳尊,共计七件文物入藏首都博物馆。这七件文物是山东东平的收藏爱好者姜爱国、庞运华分别捐赠给首都博物馆的。首博为此专门举办了捐赠仪式,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向两位捐赠人颁发了《首都博物馆捐赠证书》。

宋代《捶丸图》

摩喝乐

宋代非常流行“摩喝乐”。“摩喝乐”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节令性泥玩具,主要在农历“七夕”节上市。常见为各种造型的泥塑小娃娃,其名称译自梵文Mahoraga。一般有瓷质、木质、泥质等各种材质的摩喝乐玩偶,当然更多的还是泥塑的。许多人物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发髻、服饰等多有不同,对研究当时的民俗和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

绞胎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绞胎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分别制成泥料,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经过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

捶丸已有千年历史

据姜爱国介绍,这些捶丸均是从山东东平县州城(宋代被称为郓州,为当时着名的文化古城)收集而来。其实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球,但一直不知道是什么,起初以为是古代握在手中的健身球,但在2005年的时候,他看到了故宫博物院杨静荣发表的一篇文章,才知道可能是捶丸。

6枚宋代捶丸

捶丸,宋代的文献中称其为“击角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这种用具距今已有1000多年。但是到了宋代,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因此,运动的名称也由“步打球”改为“捶丸”,“捶”即击,“丸”即球。这六件宋代陶质绞胎捶丸就是当时进行“捶丸”运动所用的球。

中国的“高尔夫”

西方体育史家认为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苏格兰,也有人认为起源于荷兰。据介绍,捶丸流行在宋、金、元、明时期,与现代高尔夫球玩法相似。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间,有一位名为宁志斋的老人,着《丸经》2卷共32章。《丸经》内容从比赛规则到挥杆要领,都进行了详细记载。

姜爱国说,看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宣宗行乐图》,任谁都不免要惊呼:“哪来的古装人物学打现代高尔夫?”明朝杜堇所画的《仕女图》中,老松树下,两位丫环权充杆弟,三位仕女优雅推杆,也算是女性打高尔夫的老祖先吧?在山西洪洞县发现的一幅壁画上,就画着元代人玩捶丸的场景。

2002年4月,泰安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在清理岱庙西城墙遗址时,在地表下发现了一组宋代石刻,其中的一幅《捶丸图》尤其引人注目。图中儿童右手拿着一个球,左手持棒上举,棒端呈弧状弯曲,棒柄自上而下逐渐变细,球棒整体呈“L”形,极像在打高尔夫球。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捶丸运动的图像记载。

而据《丸经》记载,在宋代最爱此游戏的帝王当数宋徽宗与金章宗。两人平日“深求古人之宜制,而益致其精也”,让球技精益求精。至于帝王的球杆,则以纯金打造缘边,顶上缀饰玉器,结束球戏后,两人的球具不装在球袋而收藏在锦盒中,所谓““”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

泰山研究学者、泰山学院副教授周郢认为,近年来“高尔夫球运动是由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西征时带到欧洲”的说法已经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捶丸图》的出土证明了高尔夫运动很可能起源于中国,而姜爱国发现的宋代捶丸实物,也说明这种“高尔夫”运动在宋代盛行于泰安一带已是不容置疑。

曾捐百余古玩

姜爱国十几年来收藏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2006年5月25日,他将自己收藏的133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捐赠专馆内的景仁榜上。

此批捐赠包括7件绞胎球、99件摩喝乐陶塑和27件陶范,7件绞胎球均为陶制,且均为宋物。姜爱国说,当时在故宫有五位专家参与鉴定,开始对于这些物品的真伪还有争议。他就分三次把自己全部此类藏品送到北京鉴定,最后专家决定,故宫收藏这133件文物。

这些古代民间流行的小玩意儿,被姜爱国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后,对研究古代的风俗、文化有重要作用。姜爱国捐赠的99件宋代陶制塑像均为小型泥塑,用途多数为玩具,大的高10厘米,小的仅约2厘米,有慈眉的菩萨、搏斗的力士,也有砍柴的樵夫、嬉戏的孩童,造型生动、刻画细腻。塑像为各种题材的浅浮雕,有的还能看到表面原有的白彩或金彩,均为翻模烧制而成。据专家鉴定,其中有几件十分珍贵,如宋代两人摔跤(相扑)像,据说全国只有4件面世,十分罕见。姜爱国说,他在东平能收藏到如此之多的陶塑和陶范,估计古代可能有比较大的窑口,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年,我国着名古陶瓷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耿宝昌先生对姜爱国的捐赠义举深表赞赏。

他说,这些文物补充和完善了故宫的藏品收藏体系,为研究宋元明时期的民间雕塑、儿童玩具和宗教雕塑的世俗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些民间文物体现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的相互影响,“不能估价”。

珍贵的蛋壳黑陶

庞运华捐献的这件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双耳尊,除了口沿上掉了一块外,相对完整。资料显示,蛋壳陶出现在龙山文化中期,也是最鼎盛的时期,距今已经有4200-4000年左右。庞运华说,这件蛋壳陶是无意中得到的。前些年,他的一个亲戚在潍坊修路,他去探望。在工棚里,他发现堆着几件破破烂烂的东西,顺手就拿回来一件。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后来经过研究、与藏友交流才知道是蛋壳陶。

蛋壳黑陶

因为埋得时间长、胎体又薄,发掘时很容易破碎,所以出土的碎片多,整器少。庞运华还说,捐出这件蛋壳陶也是个求证的机会。原来对这件陶器还有些争议,“我自己也有些含糊,如此光滑、精致的器物,几千年前的工艺能否达到这种水平?经过首博两位专家王春城、杨宝杰鉴定,确实是龙山文化时期的。”

文物价值不一般

着名鉴定家、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春城先生认为,这些藏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捶丸,他说:“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欧洲苏格兰,这次受赠的文物属于宋代,比苏格兰起源早了300多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荣,是捐赠者对祖国文化做出的值得称道的贡献。它们补充了首都博物馆在古代体育运动文物收藏方面的不足。”

王春城说,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烧制温度达1000摄氏度,由于器壁极薄而得名,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水平。由于保存十分不易,很多黑陶器物在出土时已成为碎片。而这件捐赠首博的蛋壳黑陶双耳尊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做工精细,十分少见,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宣宗行乐图》局部

收藏只为热爱中华文化

姜爱国与庞运华均为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姜爱国说,首都博物馆和故宫能接受他捐赠的文物,是对自己这些年来收藏的一个肯定。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他对文物尤其是陶瓷情有独钟,他希望自己的捐献行为能唤起人们热爱中华文化、保护国家文物,尤其是民间文物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庞运华说,蛋壳黑陶双耳尊是古代山东的特产,放在家里一个人欣赏没有意义。山东的文化那么深厚悠久,放在博物馆,既能保存得好,又能让更多的人鉴赏、看到我们灿烂的文化,这也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