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意味着身份,更意味着可称道的教育方式。∵

家世教育是一种激励∵

一直到我15岁前,母亲都隐瞒家世。15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湖南老家祭祖,途中特地参观了岳麓书院和爱晚亭。∵

那天,母亲显示出少有的激动,也让我们知晓了自己的身世。那时社会上叫嚣“知识无用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但母亲俨然以自己的家族为荣——母亲名叫欧阳凰,湖南书香门第、欧阳家族之后,先祖欧阳厚均是清代着名的经学家,执掌岳麓书院27年,亲授弟子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

我咋舌,难怪母亲给人以知书达理温良方正的印象,原来有家学渊源在此。∵

但她显然不满足让我们“知晓身世即可”,在讲了很多关于欧阳家族的历史后,母亲总结说:“出来寻根是要寻到我们的文化血脉,看看祖辈成就了什么,记住那些光荣和教训。”∵

她的话让少年的我心里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说不出的惶恐,家世既是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现在社会上兴起修家谱热,但多数人热衷的是寻找一个显赫先祖,而不是将值得继承的家学传统延续下去。∵

如今,我在国外时常回忆和思考母亲的一言一行,世家教育的成功处在哪里?从母亲对我的教育细节可窥见一斑。∵

子女比前程重要∵

外公早年是铁路部门负责人,母亲继承家业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修到哪她便走到哪。我和弟弟无人照顾,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稍大后,寄居于别人家。∵

我其实很为母亲的工作自豪,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榜样。但我没想到,母亲有一天会为了我们放弃在铁路一线的工作,申请调回三线工作。对才三十多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来说,铁路工程师一旦离开一线的工地,就意味着专业生涯的中断。∵

调回成都后,母亲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亲去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做人之道,几乎全由母亲授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领先一步,提前教给我好多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对小小的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个夜晚,母亲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过程,灯光下她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声音,慈爱的表情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后来“停课闹革命”在家休学,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落下一天。母亲每天辅导我们的学习,给我们读唐诗宋词,为我们讲解算术、历史、地理。人们纷纷放下课本狂热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亲却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无用”是没有远见的人才说的话,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无价。∵

等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开始选择陪读。而我的母亲恐怕就是陪读家长中的先行者。我感谢她提前40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牺牲,否则,我和弟弟真的会在那段时期荒废掉学业,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绩。∵

把爱书的传统延续下去∵

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是孝道,二是对书的痴迷。∵

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却是个大孝女。回到成都后,她身兼三职:好员工,好母亲,好女儿。她从湖南老家接来已七十多岁的外婆。∵

外婆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愉快的家庭气氛。每个月犯病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守在床边,亲手服侍病人,再忙再累也从无怨言。而癫痫不发作时,外婆会和母亲赋诗唱和,互相砥砺切磋诗技。这是大院里很难得的景致,是书香世家独有的气韵。∵

而对书籍的热爱,是母亲教授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她嗜书如命,收藏的大量书籍伴我度过了休学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学时代就阅读了好多外面难找到的名着。除了看书,她还刻意培养我们对信息的占有能力,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教我怎样阅读《参考消息》等资讯类的报刊。∵

12岁那年,我得到这辈子最贵的一本书。一本刚出版的英汉大字典。书是母亲推荐给我的,在当年,4块钱的定价可算“天价”,可她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我还记得母亲当时说的那句话:“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幸运的,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重视外语学习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

在母亲的熏陶下,逛书店买喜欢的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这种好习惯已被我传给了我的子女。这个传统犹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还会延绵不绝地传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