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去玉皇山顶的福星观尝过一桌素菜宴,道道菜做得是色香味俱全,黄色的是蟹粉、红色的是红烧肉、粉色的是虾仁,个个不光看着像荤菜,尝起来也像是。待吃饱,从山顶往下溜达,走到一半,便开始肚子不舒服,太刮了,吃太多一下子受不了。难受了一整天,从此断了素食的妄想,继续认为素菜是信佛的人才吃的。

其实,素菜早年的确起源于寺院,后来才逐渐流传到民间。在六世纪的《齐民要术》中,便记载了素肉的起源—&mdash

“在米粉中倒入热水,充分搅拌后,放入能使之凝固的盒子中。将盒子放入开水中烫,做成年糕状的东西。将其用热水煮,然后再放入冷水中,就会变得和肥肉一模一样。&rdquo

一般说来,素菜原料除了时令蔬菜外,多用豆制品和三菇六耳。所谓三菇六耳,是指香菇、蘑菇、草菇等三菇;六耳是石耳、黄耳、桂花耳、白背耳、银耳、榆耳等。此外素菜原料还包括蔬菜中的韭菜、萝卜、葱蒜等,也包括海产品中的紫菜、海带、海苔等。

“素食”一词的由来?

中文“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和质朴。据考证,古汉语中素食有三种含义,第一指蔬食,如《匡谬正俗》中有“案素食,谓但食菜果饵之属,无酒肉也。”第二指生吃瓜果。第三指无功而食禄。另外古汉语中有素食含义的字还有“蔬食”,如《庄子·南华经》中有:“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另外,“吃斋”,“茹素”等词大致都是吃素的意思。

英语中的素食者原意为“使人获得快乐&rdquo

英语中vegetarian(素食者)一词并非来源于vegetable(植物),而是来源于拉丁文的vegetare,意为“使人获得快乐”。现在,人们都认为素食者仅仅就是吃植物的人,实际上,其意义远不止于此。

素食者的分类

纯素食者只食用植物,大部分包括葱蒜等食物。

蛋素食者食物除植物外,也包括蛋类,不包括奶类,一般戒吃葱蒜五辛类食物。

蛋奶素食者食物除植物外,也包括蛋类和奶类,戒吃五辛类食物。

奶素食者食物除植物外,也包括奶类,一般戒吃蛋和酒,但可接受五辛类食物。

每次经过高银街上功德林,见着它那两扇铜门,沉重而厚实,仿佛一进门便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食素者的世界。小小的一楼中遍布着流水、竹亭、小桥,几个小包厢用幕帘隔开,木格、木椅、红木桌子,仿佛传统的风格才能安心食素。

别看功德林是从上海开过来的,可它一开始却是从杭州流传过去的。当年城隍山常寂寺内一名僧人赵云韶去了上海,1922年开出了功德林。现在的功德林是以淮扬菜为主,讲究刀工精细、配料丰富、口味丰富。坐在功德林里,你时常能见到些居士、僧侣前来,就算要一碗素面,也能在一种奇异的气场中尽情享受素食的快乐。

若只是看菜单,会恍惚进入了路边的菜馆。一道道全是荤菜的名字,一盘烤麸上来,酱汁浓厚,口感厚实,拿来下饭正好。招牌菜十八罗汉口味稍微淡了些,做了30多年素菜的主厨赵师傅说,是特意改变了些许口味来适合杭州人的。排条里面是藕,巨赞,咬开后牵出的丝在我的鼻子周围环绕。蟹粉则从色泽到口感无一不像真正的蟹粉,其实不过是冬笋、香菇、土豆、胡萝卜做成的,这手法实在令人佩服。

如果说功德林是传统的,那青衣元素便是时尚的。如果说功德林是年长的“他”,那么青衣元素便是青春的“她”。

青衣在京剧中是一种角色的名字,在看似素淡内敛的本色外表下,却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内涵,而在这儿,青衣却化成了那碟精致而清新的素食。低垂的深青色麻质布帘、繁复的真丝手绣屏风、白麻的沙发、纵横交错于地板与天花板之间的白色树枝,一切的一切都颠覆了传统素菜馆的风格。

店中做的菜自然也走一条精致路线,用大豆和魔芋做的红烧肉仔仔细细地码在盘中,舌尖能明确分辨出肥肉与瘦肉在质感上的不同。用香菇马蹄做成的虾爆鳝片,口感形状上近似到了极点。撒在手卷上的素肉松,配上特制的色拉酱和蔬菜,爽口亦爽心。

位于玉皇山顶,风景绝佳之处。是不少香客的常去之所,有少见的老派国营餐厅的风格,大厅提供素面、特色素菜,有包厢,风景绝佳,可眺望八卦田。素菜也较传统,油放得较多,吃多容易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