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灵岩古寺

作者:逸华道长∵

“两峰高插白云层,入暮烟耕积翠凝,山磐微风吹断后,疏林明灭是禅灯。”我们认识丫山灵岩寺,首先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在诗里,可以读出浓浓的禅意,隐约还有缭绕不绝的香火扑鼻而来。

丫山灵岩寺,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的丫山腹地,是“江西有数,赣南为甚”的江南名刹。属省级风景名胜区。许是这里曾贮存过理学先祖周敦颐和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身影,于十月里一个天空铺满阳光的日子,我们走近丫山灵岩寺。

丫山并不雄奇,只是山形地势特好,注满了风水意味。呈着“白鹅展翅”形状的山林里,灵岩古寺面向东方守望了一千多年的朝阳喷簿而出。初建于南唐时期的灵岩寺,是除宁都莲花山青莲寺之外最古老的寺院,但它与众多的寺院没有别样的命运,千余年来,数遭劫难,几经焚毁,最后一次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而百年来风雨侵凌,寺院衰老的不成样子,支撑屋穹的大木柱几乎都蛀得蝼空,古寺飘摇如风烛残年的老者,让朝谒者和众香客痛惜不已,寺院里的僧人便于2001年再次重修了古寺。

古寺殿堂廊舍,结构严谨,廊道互通,浑然一体。相传寺庙有九十九间房,关于这个数字还有一个传说:灵岩寺始祖在广东化得一百间房舍,当他途经赣粤边界的梅岭时,忽听岭下有人呼唤,高僧一看,是他的一位弟子。弟子在此苦心修行正愁无处栖身。高僧用“方便神尺”敲下一间,这便是今天梅岭南侧的“挂角寺”。于是,灵岩寺只剩下九十九间房了。至今,寺西北侧还留有一处空角。

坐南朝北的古寺依山而筑,拾阶而上,让人未跪先拜。登上山门回头眺望,视野开阔,景色由近到远,层次则由深入浅,延及天际,只剩下一层淡淡的云雾了。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水墨,清清爽爽之间而极具神韵。

很有美感的是,寺院外的几株植物,它们是二棵银杏树,二棵罗汉松,二棵桂花树。俩俩对称排列,象苏州的园林样,呈着一种对称的美。桂花树是四季桂,虽然时值深秋,依然开得灿烂,金黄碎米似的花粒象是蓄积了不尽的能源,总也释不完它的香,比起后殿的烛香,这桂花的香让人醉心。罗汉松,高大且直,较之我们在赣县白鹭古屋里看到的那一双交颈相拥的罗汉松,它是另一种风格,白鹭的罗汉松象一对忠贞不渝无比相爱的夫妻,这对罗汉松则似一双患难与共顶天立地的兄弟。银杏树则泛满了诗情画意,凛然的季风中,这对银杏树是这单色调的季节里唯有的彩色了。它的叶了,形似蝶,呈淡雅柔和的黄色,触摸上去象绸缎般温柔悦人,用它来作书签十分有情趣,与红豆、枫叶一样,文人雅客们自古以来便喜爱将银杏叶送给友人或情人或自己珍藏起来。置身于杏叶飘零的情景中,我们同行几人各自拾了几片把玩,阳光下,手擎着一片黄色的银杏叶旋舞着,搅动起一种美的情韵,我们不禁有些为这美色眩目了。

灵岩寺名躁南赣,初一、十五香客多得不得了,难怪一座新寺可以捐得二千万元的功德,难怪寺内十数根通体巨石柱被一个个虔诚的香客捐购了,难怪清光绪年间的老旧铜钟也镀了金身重放光彩。灵岩寺名在二处,一为两棵千年铁树,被先人修剪后生长成了“丫”、“山”形状,令所有观赏的人充满了惊奇感!二为寺院后的一块飞云石,上书“片石飞云”四个大字,石字中间多了一点。便是这一点,便有了一段故事:某个年代,寺院住持好吃豆腐,日日清晨都乘这飞云石往返赣州,回来手里钵中的豆腐依然是热的,却有一天,石上多驮了一个女子回来,因为破了色戒,灵性的石头从此便失了魂成了一块死石,再也飞不动了。这个故事并不美,却有了些文化味了,有些生命力了。

寺西南端,有被誉为古时“南安十景”的“灵岩飞瀑”(往山里走有大龙山瀑布群,尉然成景)。每当春夏雨季,千岩万壑,溪涧奔涌,穿岩越隙,悬为瀑布,溅若明珠,声似巨雷,气势夺人,其状之美,赢得了诗人的赞美:“高岩飞瀑洒九泉,恍似银河落九天,日对秀峰吟秀句,诗才李白是天仙”。如今,山下已建有石门水库,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已然成了一个自然之佛,一样地给予人佛心,让人领悟到功利的无聊和淡泊的纯洁,寻找到一个心灵的栖所。所以,与其说人们把佛当作拯救灵魂、普渡众生的图腾,莫如说这是他们渴望回归自然的一种心境罢了,而这种心境,除了佛,其实在大自然中,在高山上大海边,在一切可以让躁动的魂灵宁静下来的地方,都可以找到。

当然,彰显丫山不俗的还有另一位哲人——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三入梅花诗国,最后病殁于谒过丫山之后的章江畔的青龙铺。

王阳明与赣南的情缘是缠绵的。他受皇命于危难之中,来到赣南“平乱”,却意外地为赣南做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其一,为了防止受剌客暗杀,他在赣州城内强行推广了官话——赣州话;其二,为了完成他对周敦熙、程颢、程颐之“周程理学”的深入研究,他集理学之大成,并创立了属于他独有的主观至上的“心学”理论,有《传习录》遗世,影响海内外数百年至今,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赣南百姓为人处世之思想;其三,他所到之处,每有诗咏题刻,为今天的赣南营造了许多处充满人文魅力的自然景观,如龙南的玉仙岩、太平桥,崇义的聂都,赣州的通天岩,于都的罗汉岩,大余的丫山古寺等等。

王阳明初入大余,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的王阳明以赣州和南安为大本营,平息谢志珊为首的畲民起义。利用军务之余,他凭吊了“周程书院”和“四贤祠”,也在“道源书院”讲学,传播他的理学思想;二经南安,是他任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赴任时经过并作逗留。这次,经过新城墟的王阳明留下了《过峰山城》一诗:“犹记当年筑此城,广犭遥湖寇尚纵横。民今乐业皆安堵,我亦经过一驻旌。香火沿门惭老稚,壶浆远道及从行。峰山弩手疲劳甚,且放归农莫送迎。”王阳明朴实自然、不重奢华、长于说理的真挚感情可见一斑;三入南安,是明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重病在身欲归浙江余姚的王阳明,行至梅岭山脚下,情致陡高,抱病上了梅关关楼。眺望层峦叠翠的逶迤群山和隐约可见的南安城,俯视亘古的梅树遮掩下的卵石驿道,王阳明感慨万千,对身边亲兵说:梅岭风光确实与别处不同,集军事要塞、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和商贸繁荣于一处,不可多见!下午在道源书院,王阳明再次向热情的弟子和各界人士讲授他的“心”学。次日,乘舟离开南安大码头,准备顺章江而下,经赣州,沿赣江,转信江,再经钱塘江转余姚返家。当船行至青龙铺(今大余青龙镇赤江村)江面时,王阳明下舟乘轿前往丫山灵岩古寺,探访周敦颐当年在南安经常去并曾与寺内高僧讲经论佛的地方。此时,正值仲冬时节,茂林修竹,飞瀑流泉,郁郁葱葱的丫山,掩映着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禅意浓浓的灵岩寺。此时,正逢一位高僧要入寂,古寺一派凝重气氛,王阳明推开一紧闭之禅门,见案上有本书,便取了过来,拂去灰尘,掀开书页,读了起来:“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细细体味顿觉不妙,匆匆离山回船,由于受了惊吓,病情加重,一上船后便息了气,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我们姑息不去理会这传说的真假,只是王阳明是确切死在了大余青龙。1994年5月,崇拜王阳明的日本人于灵岩古寺烧过香捐过祈愿,于青龙镇赤江村章水旁为王阳明祭祀后,搭起了“王阳明落星亭”。有人揣想:是他的理学先祖周程的魂魄在挽留后来弟子吧?是王阳明太眷念赣南这片土地吧?是呵,王阳明的心学大成于此,王阳明的一生的理想都是在赣南得到了实现,王阳明的生命的最辉煌时节也在赣南。赣南,是不是凭了这些,想留了他的灵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