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泪不成行——诗僧的爱国情怀

欧孟秋

佛教在释迦牟尼初创之时,拥有过高度超验的意味,而传入中土后世俗化现象却使之赢得了广泛的信奉者。汉传佛教在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土壤上带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性格扎下根来,以至僧团中便有了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诗僧的出现是僧侣宗教热情与艺术智慧的融合,其独特的审美品性让人回味无穷。爱国诗僧的思想素质和艺术境界更会引发人们的缅思潜想。

惊传一纸到辽阳,旧国楼台种白杨。

我友尽亡惟汝在,而师更苦复予伤。

孤舟卧老长干月,破衲披残大漠霜。

共是异乡生死隔,西风吹泪不成行。

这是明末清初爱国诗僧函可的一首七律诗,题《弼臣病阻白门寄书并诗次答》。函可(1611-1659年)字祖心,号剩人。明崇祯年间在匡山削发为僧。旅居金陵时亲闻目睹清军屠城之惨状,悲恸莫名而形诸歌吟,着有《千山诗集》。壮烈与愤切,刚直与坦荡,显现出诗僧函可处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志士风骨。古人评说,∵“以诗得罪,罪奇;以罪得诗,诗愈奇。”函可也如同杜甫一样在一举一动间无不怀抱忧民爱国悯时伤乱之心。奇在他的诗也力求如杜甫一般,字字白虹,声声碧血,豪放而独存忠厚。他在{读杜诗》里写道:∵“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这位为儒风所浸染的僧人真是难能可贵。他的诗空灵而不乏充实,沉雄而不失清婉,血泪和幽恨对人的心灵震撼永不磨灭。

依佛教本来的教义,出家人要割断尘世的情缘。佛心于我,自然要超越任何人间性情。可是时代的风云总要激起一批有艺术气质的文化敏感的僧人因国变而歌哭,再也无法沉寂于“我是山僧本无泪”、∵”沧桑人事莫须论”的安详如梦的幻境。鸦片战争爆发,爱国诗僧在萧瑟的西风下哭泣着、激荡着哀思忧远之情。

茫茫沧海正横流,衔石难填精卫愁。

谁谓孤云意无着,国仇未报老僧羞。

法运都随国运移,一般同受外魔欺。

踏翻云海身将老,独立人天泪自垂。这是清末着名诗僧敬安的感事二十一绝句中的两首,是内忧法衰,外伤国难的哀苦之作。敬安(1851-1912年),字寄禅,号八指头陀。着有《八指头陀诗集》10卷,∵《诗续集》8卷,存诗2000余首。梁启超称其为”当世第一流诗僧”。他的爱国诗作抒发对苦难深重的祖国的满腔赤诚,涌动着坚韧的民族精神的不灭灵光。∵“故山猿鹤余清怨,大海波涛动远思”,眷念祖国的心潮随大海的波涛而澎湃。他敬仰屈原、岳飞、史可法等人的民族气节,写过“万古离骚识楚才”、”万树梅花是泪痕”的名句,于此寄托着自身的情怀。诗僧敬安大师爱国忧民、重视现世、关注人生的弘通和开放,渗透着佛陀博大的人文主义胸怀,于今还给人们以启迪。

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

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

(《憩平原别邸赠玄玄》)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本事诗)之一)上两首是诗僧苏曼殊的名作,可谓脍炙人口。曼殊(1884-1918年)原名玄瑛,自号燕子山僧。这位富于浪漫情调的诗人自然称不上纯粹的衲子。灵动而清妙,悲悯而凄迷,表达着英雄未必气短,儿女无妨情长的端庄流丽。身在异乡而心爱祖国,革命尚未成功的“伤心”和“寒梅未落”;壮志犹存的坚毅,在他的笔下表现得那般清奇和真挚。

爱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赏读爱国诗僧的动人歌吟,沉思在深厚的历史内容的画卷里,油然而悟浩然之气,不能不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审美满足。

(作者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