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题诗宝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大封诸王,到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接位时,各地受封藩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位年轻的皇帝别无选择,只得厉行削藩,各地亲王纷纷抵制,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尤为突出。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公然打起“奉天靖难”的旗帜,向京城进军。于是,这场叔侄之间篡位与反篡位的战争,整整打了三年。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率军横渡长江,攻破南京城。戒严后,京城的皇宫内,血红色的火焰缭绕在红墙黄瓦之间,兵士们奉命在残垣断壁中搜寻,宫内宫外的旮旮旯旯都已翻了个底朝天,就是不见朱允炆的踪影。这时,朱允炆已是一副僧人打扮,在几名侍从的护卫下,已从皇宫地道遁出,乘一叶扁舟,溯江而上,开始其浪迹天涯的流亡旅程。

靖难之变中,朱棣获胜为帝,是为明成祖,他布告四方追治“奸党”,密查朱允炆的下落。多少天来,朱允炆凄凄惶惶的奔突,已经疲惫不堪,当舟过芜湖将至繁昌时,他便意欲在此稍事憩息,再奔行程。还是做皇太孙时,他便闻知繁昌县有座宝山寺,相传北宋时,普贤菩萨金身由峨眉山乘巨锺顺流而下,泊至繁昌县宝山寺供奉。

是夜,舟泊江岸,朱允炆拾级而上,朝着静悄悄的寺阁虔诚地拜了三拜,寺内和尚见来了位游方僧人,自然要尽地主之谊,款待斋饭,安置住宿之所。

第二天,宝山寺又喧闹起来,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谒。

老儒丁文升也来进香,恰好与朱允炆相遇,他觉得此僧行止不象一出家人,相貌异常且又似曾相识。于是,他便有意攀谈,还将其延至家中。丁文升仔细端详这位僧人,那偏歪的顶颅,很象秘密文告上的通缉者,莫非……,丁文升不敢深想,只得试探性地问:“敢问客从何而来?”朱允炆从容答道:“从花山而来。”

不意间,他们又叙起靖难之变,丁文升动情地说:“血光之灾中,也不知年轻的皇帝是死是活。”朱允炆听到这里,一言不发,唯有喟叹。丁文升越说越悲切,竟然哭成一个泪人。朱允炆虽然不能自报身世,但已深受感动,非要将随身金银相赠,丁文升坚决不受。朱允炆敬佩地说:“先生真是忠孝人家也。”

朱允炆知道处此危难之际,万不可在一处多待时日,他告诉丁文升将要泛舟远行。第二天,丁文升手执手地将其送至江边,两人竟如多年的朋友难舍难分。登船后,朱允炆从腰间解下玉环,放在一只布囊之中,一再叮嘱丁文升,待船开动时,方可开启。

远行的帆船已见不到桅杆了,丁文升才将手伸入囊中,只见取出一只玉环,上面赫然饰有龙纹,这时,他才确信所见便是建文帝朱允炆。

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朱允炆的踪影,朱棣视之为心头大病,他坚信朱允炆没有死,可能已存身海外。于是,公元1405年,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和缉拿。此时,朱允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游方僧人,他落脚云南,游历于黔、川、粤、楚、湘、闽、陕、浙等地。

公元1440年,流落在广西的朱允炆已经垂垂老矣,他向当地官员讲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要求代奏当今皇帝,允其回金陵颐养天年。明英宗朱祁镇准其所请,于是,他放舟而下,舟至宝山寺时,令停岸边。他缓步上岸,宝山寺依然屹立,然已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了,那位冉冉老儒丁文升也不知今在何方?他怅然良久,于宝山寺壁上题诗一首:

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鸟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