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

李清《三垣笔记》及其引诗选释

陈麟德

[北京]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51-61页

【作者简介】陈麟德江苏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明末学者李清的《三垣笔记》,肯定了其史料价值。对其中引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作了选释,指出这些诗作是明季腐朽社会的缩影,正确理解这些诗作,对深入认识崇祯、弘光两朝倾覆的前因后果,鉴前世之兴衰,不无裨益。

【关∵键∵词】李清/三垣笔记/崇祯/杨嗣昌/王永吉/马士英/峨嵋僧周延儒

∵《三垣笔记》,系明代史料笔记中价值较高的一部信史,与《南渡录》同为蜚声海内、载誉史坛的明史专着,作者李清。

∵李清(1602—1683年),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南直隶兴化人。高祖李春芳,嘉靖状元,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隆庆初为首辅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祖父李思诚,“天启六年官礼部尚书”。

∵李清生平除在《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李春芳传》后有附传外,《清史稿》卷五百列传二百八十七还为其立专传,并将其列于《遗逸传》卷首,称之为“明末遗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载有《李清传》,新编《兴化市志•人物》亦有传。

∵李清系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多所平反。崇祯十年(1637年)内召入京,擢刑科给事中。次年,以久旱请宽刑,语侵刑部尚书甄淑,左迁浙江按察司照磨。后甄淑败,起吏科给事中,旋转工科给事中,后奉命出封淮府,国变不在京。福王即位于南京后,任弘光朝工科都给事中,迁大理寺左丞。曾上疏请追谥“开国、靖难与天启惨死诸臣”,“南渡荒朝,此举实快天下后世”,〔1〕∵得到黄宗羲、侯方域、冒襄等复社后劲的赞扬。清居言路,中立无倚。寻遣祀南镇,甫及杭,而南都失守。明亡后“踽凉孤踪,飘泊江之南北”,辗转流寓松江、昆山、高邮等地,后归隐邑之枣园凡三十八年,屡荐不起,以老病拒仕清朝,杜门不出,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

∵李清学识渊博,文化素养很高,史学、文学、戏曲、艺术无一不精,尤以史学方面造诣甚高,著作等身,着有《南北史合注》、《诸史同异录》、《历代不知姓名录》、《南唐书合订》、《甲乙编年录》、《三垣笔记》、《南渡录》、《甲申日记》、《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南渡纪事》、《三余琐录》、《历代年号考》、《正史新奇》、《外史摘奇》、《澹宁斋集》、《澹宁斋史论》、《澹宁斋杂着》、《明史杂着》、《鹤龄录》、《诸忠记略》、《明谥法考》、《三垣奏疏》、《谏垣疏草》、《赐环疏》、《折狱新语》、《女世说》、《公余录》等。

∵一

∵《三垣笔记》是李清晚年潜心史学,总结明朝灭亡的沉痛教训而写成,俾后世之人,从这部血泪史中找到覆楚亡秦的端倪。李清为明季重臣,以直声闻名,积极参予朝政,虽无救于明室之覆亡,却表现出一位孤臣的凛凛生气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国变后长期不忘故君,这正是他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吾家世受国恩,吾以外吏,蒙先帝简擢,涓埃未报”。〔3〕含泪着述,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垣笔记》一书记崇祯、弘光两朝李清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朝章典故和大臣言行,记事翔实,无偏颇之言,存真实记载。所记史料,大都不见它书,或它书言之不详,史料价值甚高。在《三垣笔记•自序》中,李清对其历仕两朝,服官三垣之经过曾作过介绍:“崇祯丁丑,予以司李内召入京,其明年戊寅,蒙毅宗烈皇帝亲策,简入刑垣。又明年庚辰,予以大司寇不职,屡牍规之,为所噬,迁外。未及任,丁内艰,会司寇以罪废,上念予言,壬午,蒙恩赐环,补吏垣。癸未春,间关淮、济入京,转本垣右,已转工垣左。其秋,奉命册封淮藩,明年甲申春三月,方脂辙,值北变,随复命金陵,晋掌工垣”。从时间上讲,仅仅是历史长河中极为短暂的一瞬,“自丁戊讫甲乙凡九年”,即从崇祯十年(1637年)至弘光元年(1645年),亦即明社之屋前后不到十年,其时间虽短,然而却是历史舞台上瞬息万变——“举目有江山之恨”〔4〕——改朝换代之世。身处要职的李清,∵耳闻目睹之事必然异常丰富,于是,“举予所闻见,以笔之书,非予所闻见,不录也。”〔5∵〕他以目睹与耳闻把《三垣笔记》分为本书与附识,本书部分是亲身目击的事实,其真实性无可置疑;附识部分得诸耳闻,真实性尚待考。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此书为存史事美恶贤否之真,不以恩怨为是非,持论公允,是是非非,“于己恩,固不敢饰瑜,即于己怨,亦不敢益瘢,惟存其公且平者。”〔6〕李清如是说,亦如是写,∵这可以从精通南明史的全祖望为《三垣笔记》所作之《跋》得到佐证:“映碧先生《三垣笔记》最为和平,可以想见其宅心仁恕。当时多气节之士,虽于清议有功,然亦多激成小人之祸,使皆如映碧先生者,党祸可消矣。其中力为弘光洗雪,言其娈童季女之诬,于主立潞藩诸臣,皆绝不计及。又言其仁慈胜而决断少,当时遗臣中不没其故君者有几人欤?于龚鼎孳直书其垣中之过,不少贬,更人所不尽知也。”〔7〕吴兴刘承干于丁卯天贶节,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六日所作之《跋》中亦指出:“谢山在雍、乾间去明未远,又以异代之人观前代之事,无复如黎洲门户之见,则以信谢山者信映碧,犹不为无据乎!”刘以为全祖望的评价较为公允,应该相信李清,就象相信全祖望那样。李清族孙李详在《三垣笔记•序》中亦指出:“全谢山、杨秋室熟于明季史事者,亦未尝于映碧稍有微辞。世以信谢山、秋室者信映碧”,亦可作为佐证。

∵清初文网甚密,因《三垣笔记》中称清兵为北兵,或与农民起义军并列而称“寇”、“虏”,称清政权为建州、建虏、北朝、可汗、属夷、异类、小酋等语,字里行间,不乏轻蔑之意,故清代长期列为禁书,仅以抄本流传于世。

∵二

∵《三垣笔记》中引诗凡十二首,有赠别诗、饯行诗、口占诗、讽谕诗、绝命诗,还有指点迷津、宣扬梵学的点化诗等;有律诗,亦有绝句;有李清自作,亦有帝王、将相、同僚之作,更有布衣、沙门之作。

∵李清被谪,刘翰林理顺赠五律一首:

∵丰采追仪凤,好生矢拜飏。中心如皎日,世事付黄梁。

∵湖上峰峦远,天边雨露长。宣公祠宇下,相对且飞觞。

∵李清立朝刚毅,不阿权贵,以直声闻名。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言谪,时送者寥寥,门可设罗,“止同郡顾给谏国宝、姚都谏耀一至,饮数杯即行”。〔8〕“惟刘翰林理顺从未识荆,独命骑顾予,∵且袖扇赠诗。”〔9〕刘理顺,河南杞县人,久困场屋,大器晚成,∵崇祯七年(1634年)廷对擢状元。刘素为邦乡所宗,“及中鼎元,乡人扁其门曰:天从人愿。”〔10〕历任南京司业、左中允、右谕德、经筵兼东宫讲官。敢于直谏,不媚阁臣。刘清廉正直,不绞劳八又姑┪荨F渥右愿绲窍褪椋脊厮狄皇拢焯⑵渥佣灯湮铩!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