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著作∵

禅的流传

古佛高风

吴言生

[***]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语》,2002年11月初版

第3-18页

∵睹明星悟道

∵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叫悉达多。为了追求人生的最高真理,他舍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出家之后,经过六年的苦行,悉达多在尼连禅河中沐浴,之后来到距尼连禅河约十里远的一棵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上敷上吉祥草,设菩萨座,然后面向东方结跏趺座,发誓说:

∵“如果不能悟得正道,我就永远不起来!”

∵经过四十八天的静思冥想,到了十二月初七这天,悉达多终于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时,菩萨座上,涌现出祥光,隐约现出菩萨相。

∵悉达多进入了禅定之中,思维真谛,得到了彻底的解脱。初夜时分,他观看三世实相,洞悉了三世因果,获得了无上的正智。

∵到了第四十九天,也就是十二月初八的凌晨,天空中有无数的明星出现,悉达多终于豁然大悟:

∵“奇哉奇载,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德相,只为执着而不能证得!”

∵原来,芸芸众生,都有纯洁光明如同明星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如来智慧,只不过这本心本性被欲望的浮云所遮掩。只要拨去浮云,彰显出本性,就是大彻大悟之人了啊!

∵悉达多终于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开悟成佛。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出世就是为了“一大事因缘”,即是使芸芸众生拨去烦恼妄念的浮云,明心见性,成为生命的觉悟者。

∵这时大地震动,天乐悠扬,天上下起了缤纷的花雨,众天神云集,齐声赞颂悉达多成就佛道。这年,悉达多三十五岁。

∵人人皆有如明星般明亮纯洁的本心自性是禅宗的基本思想。禅宗六祖慧能初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坛经•行由品》)的答语而深得弘忍的赞赏。在《坛经》中,慧能充分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思想,说:“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法海本《坛经》)拨云见月,明心见性,成为参禅悟道的终极目标。

∵拈花微笑

∵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座前,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花。然后坐在最后的位子上,聆听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接受了献花之后,一言不发,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花给大众看。当时聆听说法的有百万之众,可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

∵“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我把这无上的大法,付托给摩诃迦叶。”

∵这段话成了禅宗的纲领。

∵正法眼藏:“正法”与“邪见”相对。佛在入灭后的一段时间内,教法纯正,未经窜改,叫做“正法”,也就是释迦牟尼亲自付嘱迦叶的法;心能彻底明了地见到正法,叫做“眼”;因为大乘佛法,包含万法,所以叫做“藏”。禅宗一脉相传的,就是这个“正法眼藏”。

∵“涅盘妙心”即禅心。涅盘是熄灭烦恼之火、除尽诸般情欲后,内心完全清净的状态,也就是悟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没法形诸文字,所以叫“妙心”。

∵实相无相:实相是真如、性空、本体、本性、无相、涅盘的意思。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所以叫“实相”,“实相”就是“无相”。《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名如来。”

∵微妙法门:通过修习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叫法门。这个法门是没有固定程式,不可言传的,所以是“微妙法门”。

∵教外别传:师徒之间以心印心来传授禅,就是“教外别传”。禅宗将那种以教义和经典为中心,藉语言和文字来传授的方法叫做“教内之法”,而在禅宗里面,却没有什么固定的教学体系,也不依据以往的教义。传授和接受的形式,都不是禅的方法。禅是“不传之传”,在没有传的意识下传授。

∵禅,就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

∵迦叶成为西天禅宗第一祖,后来代代相传,传到达摩大师时,成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从西印度而来,将禅传到东土(即禅宗史上着名的“祖师西来”),成为中华禅宗第一祖,之后传了六代而至慧能,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禅宗史上习惯把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称为“西天四七,东土二三”。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迦牟尼成佛前曾在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名为雪山大士。山中非常清净,有流泉浴池,树林药木,洁白的石头上流着清清的泉水。大士独处其中,采野果为食,静静坐禅,也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大士一直坚持着苦修。

∵佛教的护法神帝释天见状,准备亲自前往试探,看看修行者的心志是否坚定,就变成了罗刹,样子非常可怕。罗刹来到雪山,在距离大士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用非常清雅的声音宣说过去佛所说的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大士听了这半偈,像做生意的人找到了失散的伴侣,像久病的人求到了好药,像落在大海中的人遇到了救生船,像口干唇燥的人得到了甘美的泉水,也像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欣喜之情,难以尽述。他一点也不惧怕罗刹的狰狞长相,来到罗刹面前,问罗刹说:“如此美妙的偈颂,你是从什么地方听到的?这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的无上大道啊。一切世间无量众生,被各种邪见的罗网所缠绕,哪里有福份听到这样的偈语。你如果能为我说完这首偈子,我愿意终身作你的弟子!”

∵罗刹回答说:“你这样说,还只是仅仅考虑到你自己。你难道没有看到,我如今快饿得不行了,实在不能给你说了。”

∵大士问:“你要吃些什么东西才能维持生命?”

∵罗刹说:“我只喜欢吃新鲜的人肉,喝人的热血。”

∵大士说:“你只要说完半偈,我愿意用此身供养。人生难免一死,这个身子并没有什么用处,到头来还不是被虎狼鸱枭雕鹫这些野兽所食,却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幸福。与其那样,还不如奉献给你。”

∵罗刹再次问:“你真的能为了半偈而牺牲人人贪爱的肉身?”

∵大士坚定地说:“牺牲脆弱的肉身,换取坚固的法身,我决心已定!”

∵罗刹点了点头:“既然这样,你且用心听着,我为你宣说其余的半偈。”于是,便声如金石地长吟道: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大士听闻此偈,深思其中的深义,在岩石、墙璧、树干、道路上,到处书写此偈。然后爬上高树,准备从上面跳下来,摔死自己供养罗刹。他眼睛一闭,双手一松,就毫不犹豫地从高树上跳下。

∵“好一个为法捐躯的修行人!”

∵罗刹暗自赞叹,当即恢复了帝释天的形相,在半空中接住了大士下坠的身体,稳稳当当地放到平地上。大士睁开眼睛时,帝释天、大梵天王等,都纷纷在他的脚下稽首顶礼。

∵这是《涅盘经•圣行品》记载的一则故事。雪山大士不是别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雪山大士为之舍身的这四句偈子,概括了全部佛法,道破了一切事物生灭无常的本质,指明了断生死、证涅盘的解脱目标。特别是后半偈,意义极大。

∵“生灭灭已”,是永断于生死;“寂灭为乐”,即是常得无量乐。

∵此后半偈又叫“雪山偈”、“雪山半偈”。这个故事也叫“雪岭投身”、“半偈杀身”,成为禅林经常引用的典故。

∵人命在呼吸间

∵据《四十二章经》的记载,一天,佛陀等弟子们乞食归来时,问:

∵“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不够究竟。”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又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看起来很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此语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体证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佛教注重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生灭迁流、刹那不住的无常智,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间便生动地表达了这种观念。《神会录》:“生死事大,念念无常。”念念之间感受到无常,就不会虚掷光阴,而抓紧时间努力修行。雪窦禅师有诗赞道:“人命呼吸间,诚哉是言也!”(《雪窦语录》卷六)修无常观,遂成为禅者的一项基本训练。

∵盲龟值浮木

∵在辽阔的大海之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水族。它们有的身躯庞大如船只,有的微小如丸卵。

∵其中有一只盲龟,住在幽暗的大海深处。它的寿命长得无法计算,但是它的双眼却瞎了,看不见一丝光明。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之中,每经过一百年,这只盲龟才有一次机会浮出海面,呼吸海面的和风。

∵浪涛汹涌的大海中,飘浮着一根长长的圆木,浮木的中间有一个龟头般大小的洞孔。从无限久远的时间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忽东忽西。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凭藉它的感觉,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漂浮不定的浮木。每当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的盲龟,只有使它尖尖的头恰巧钻入浮木小小的孔穴,把握千载万载难以逢遇的机缘,才能够重见光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