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三藏馆及玄奘舍利导览

黄运喜(玄奘宗教学系副教授)

一、玄奘设立三藏馆及恭迎玄奘舍利的缘起

玄奘人文社会学院是教育部在一九八0年代中期,开放私立学校设立后所成立,也是佛教界成立的第四所、新竹市的第五所大学。该校于民国七十六年开始筹备,经十年的努力,在民国八十六年三月通过教育部的立案审查,参加该年度大学联招,创校至今已有五年的历史。

关于玄奘人文社会学院校名的由来,是纪念唐代高僧玄奘三藏的德号,该校创办人兼董事长了中长老认为,玄奘校名系基于多向因素而决定:

第一、就历史意义言,玄奘大师为我国历史伟人,其西行求法之举,将我中华民族之名声远播西域,扬誉印度。第二、就于教理而言,将印度中期大乘经教传入我国,历经译述整编成为完整的中国法相唯识学体系,弘扬后世。第三、就文化言,大师将我国文化,历经惊险传输中亚,为大汉民族建立不朽声威。第四、就学术言,大师为我国赴国外留学成功之第一人,非但学有所成而且成就大业,又能将中国学术思想施教于异邦,实为我国佛教学术教育树立千古典范。因此玄奘大师不仅为佛门千古高僧,亦为我国历史伟人,本校尊大师德号为校名,用以显示佛教兴办之教育事业,一如大师之行谊,为佛教、为国家,树立永垂不朽之教育典范。∵

虽然玄奘校名的由来如上所述,也深具各种意义,但不可讳言的,玄奘校名也为该校带来许多的困扰,这些困扰有来自学生及家长的误会,以为玄奘是一所佛学院,学生到校就读将要出家或吃素,这个误会因学校已有五年的历史及毕业生逐渐减少;也有一些困扰是来自佛教界或教育界的质疑,认为既以玄奘三藏的德号命名,学校该如何证明与玄奘三藏有关?为使名实相符,创办人兼董事长了中长老念兹在兹,于民国八十三年,利用返乡探亲(长老为江苏省泰县人),途经南京参访灵谷寺瞻礼玄奘三藏舍利之际,向该寺提出请求,希望能分赠一颗舍利到玄奘校园供奉,当作玄奘的镇校之宝,也使玄奘校名名实相符。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及茗山长老、灵谷寺各执事、地方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的协助,终于得到国务院的许可,由了中长老率团至南京恭迎,该团于民国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启程,十月三日在新竹玄奘校地举行隆重的迎奉典礼。

为配合玄奘舍利的安奉,该校在成利的第一年及着手规划设立三藏馆,将白圣长老纪念大楼的四楼规划为校史管之用,并在校史馆的东南侧规划成立三藏馆,经过将近一年的设计与施工,校史馆及三藏馆民国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均在玄奘三藏舍利安奉典礼当天正式启用。

二、生前身后具漂泊—玄奘三藏灵骨播迁至南京始末

玄奘三藏(600?—665)是我国佛教史上无出其右的高僧,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从出生、出家、受具足戒、及到各地游方参学,其行迹包括家乡河南缑氏(今偃师县)、洛阳、长安、成都、荆州、扬州、吴会、赵州、相州等地。第二个阶段为冒险西行求法,历经约十七年(首度出关年代未定论),往返五万公里,途经一百一十国,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第三个阶段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后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为止。这段期间除有多次陪从太宗到各地巡幸,及回家乡探访外,大部分时间均用在译经事业,在其最后十九年的岁月中,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经典,译作量多直精,无出其右者。

当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三藏圆寂玉华寺的消息传出,高宗及文武百官、僧俗人等无不伤心哀悼,高宗为之罢朝数日,并敕“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至遗柩还京,“安置慈恩寺翻经堂内,京城道俗奔负哭泣者每日数千人。”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三藏遗嘱,安葬于白鹿原,五百里内送葬者不计其数。∵

高宗总章二年(669),高宗因思念玄奘三藏,每次在宫廷登楼即见玄奘墓塔,为避免睹物思情,遂下敕徙葬玄奘于樊川北原。肃宗在位时(756—762)曾游樊川北原玄奘墓塔,题塔额为“兴教”二字,后于塔所建寺院命名为兴教寺。至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之乱时,兴教寺被毁,玄奘三藏遗骸被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开启日后其灵骨舍利与各地广大民众结缘的契机。不过这次玄奘三藏灵骨的播迁,不知是全身遗骸或仅将顶骨迁移,因资料不足,需留待日后考证。

(了中法师曾表示,玄奘灵骨播迁的每一历程,均有学者为之考证,唯有终南山紫阁寺这段历史仍未有人研究。)

经过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终南山紫阁寺因乏人住持维护,至宋太祖端拱元年(988)时,金陵(金南京)天禧寺住持可政朝山至此,眼见寺颓塔倾,景色荒凉,当他在此发现玄奘三藏的顶骨后,立即决定亲自背负,迎请到天禧寺供奉,至天圣五年(1027)在天禧寺的东岗建塔安置玄奘三藏顶骨舍利。

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长干寺(原天禧寺更名)僧守仁及居士黄福灯等,将玄奘三藏顶骨舍利将由东岗迁移至南岗,并建塔安置。成祖永乐十年(1412)下敕在玄奘三藏塔墓前建三藏殿。此后玄奘三藏塔墓因长干寺(后又更名为大报恩寺)受到寺僧维护而得到良好的照顾。如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大报恩寺全面维修,玄奘三藏塔墓亦得到维护。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的战火延烧到大报恩寺,受到兵燹的摧残,玄奘三藏塔墓与大报恩寺俱毁于一旦,三藏法师的顶骨因此长眠于地下,随着清廷在大报恩寺遗址兴建金陵机器制造局,而渐渐的为世人所遗忘。∵

三、玄奘三藏灵骨的再度出土与漂泊海内外

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部分资料作十一月初,系指阴历时间),驻防在南京中华门外的高森隆介部队,派军在雨花台西、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后小山岗挖掘,欲兴建稻禾神社,发掘到装盛玄奘三藏法师顶骨的石函。起初日军曾严密封锁消息,但各种传言仍不胫而走,最后连《国民日报》、《中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大众传播媒体都相继报导,日方迫于舆论,遂出版由谷田阅次署名的〈三藏塔遗址之发掘报告〉,承认玄奘三藏法师顶骨出土的事实。

随后日方与汪精卫***在发掘地举行“奉移仪式”,接着下来为仿照当年印度诸国争分佛陀舍利的方式,将玄奘三藏法师的顶骨分成数等分,然后分送到各地供奉。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南京汪精卫***在“分送典礼”中分得一份灵骨,此外北京、日本各得一份。∵

由于玄奘三藏的名声显着,各地均想迎请供奉,致其灵骨一分再分,飘零到国内外各地。

首先是留存在南京的那一份被一分为二,分由汪***设在鸡鸣山下的“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及在玄武湖畔小九华山建塔供奉。“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保管的那一份,在一九四九年后,曾暂时转存到南京博物馆,一九五三年,南京市佛教界与南京博物馆协商,将之迎请到南京毗卢寺供奉,一九六三年,玄奘三藏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法会,又将之迎请到栖霞寺供奉,文化大革命之初,南京市佛教协会将玄奘三藏顶骨舍利交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一九七三年,南京灵骨寺修复开放,设有“玄奘法师纪念堂”,遂将玄奘三藏顶骨舍利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请回,供奉在佛牙塔中。现玄奘人文社会学院所供奉的顶骨舍利,即是从南京灵骨寺请回。

北京迎请的那一份舍利,是由当时伪政权的王克敏发起,起初被供奉到中南海之团城,后又被分成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一九七五年转赠给印度总理尼赫鲁,再被安放在那烂陀寺的玄奘纪念堂中;一份被供奉在北海观音殿,其后辗转被供奉在法济寺、法源寺,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第三份则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后一份则被供奉到广州六榕寺,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被日本请回的那份灵骨,先安奉在东京的增芝上寺,后被移转到琦玉县的慈恩寺,一九四七年,日本佛教界发起在慈恩寺建塔供奉玄奘三藏舍利,一九四九年塔成并举行纳骨仪式。一九五五年,播迁来台的中国佛教会向日本提出请求,将这份灵骨在分出一份,迎请到***供养,得到日人仓持秀峰、水野梅晓等人协助,终于在是年十一月下旬迎请来台,此即现在日月潭玄奘寺供奉玄奘三藏顶骨舍利的由来。

四、玄奘学院迎请三藏舍利纪实

民国八十七年六月,了中长老已取得大陆有关当局的承诺,愿将玄奘三藏舍利分赠一份给学校供养后,立即对外发布新闻,成立筹备委员会,讨论组织架构、活动经费、行程安排等实务性议题。会中推举悟明长老为名誉主任委员、了中长老为主任委员、净良长老为副主任委员、李钟元教授为总干事。基于玄奘建校是集合佛教四众的力量而成立,因此会议决议广邀各界人士参加,组成庞大的迎请团,共同参与这次恭迎玄奘三藏舍利的盛事。在大陆方面亦决定组成三十人的护送团,由茗山长老率领,专程护送舍利来台,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写下一段佳话。∵

民国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由悟明长老、了中长老、净良长老等所率领,共有二百多位成员所组成的“玄奘三藏法师舍利恭迎团”,由中正机场通关,正式起程前往大陆。恭迎团首站直奔北京,并在此地停留两天,其间除拜会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会所外,亦参访灵光寺及北京一带胜迹;九月二十八日飞抵南京,二十九日前往钟山第一刹-灵谷寺,举行恭迎舍利法会。大陆方面则早在八月二十三日将玄奘三藏舍利分供完毕,所以法会进行顺利圆满;其后两天,恭迎团前往常州、无锡、苏州揽胜,至十月二日从上海起飞,经香港到***。∵

十月三日是玄奘建校以来最具有意义的日子,当天风和日丽,一大早,诸山长老、四众弟子等数千人将玄奘校园挤得水泄不通。十时在礼堂举行“奉赠大典”,首先由大陆护送团团长茗山长老宣读赠送文,再由灵谷寺住持真慈法师奉赠舍利,由了中长老接受。奉赠典礼结束后,由长老法师一一排列,依序将舍利由礼堂传递至白圣长老纪念大楼四楼的三藏馆,然后举行“奉安典礼”。此后,这颗长二点八公分、宽一点七九公分、厚一点四二公分、重二点八八六公克的玄藏三藏舍利,将永远存放在玄奘校园内,成为镇校瑰宝。当天下午,宗教学研究所举办两岸佛学交流座谈会,由李志夫教授、吴宁远教授、邱燮友所长分别提出论文,得到热烈回响与讨论。∵

五、“玄奘学”学术研究计画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以玄奘三藏法师德号命名的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在供奉三藏法师舍利之后,以宗教学系所为主导,推出一系列与玄奘三藏有关的学术研究企划:

一、由陈郁夫教授指导,宗教所、中文所研究生共同撰写“玄奘三藏译经提要”,目前已完成。

二、宗教学系所在民国九十年十一月举办“第一届玄奘学术研讨会”,会中决定,以后适当时间将陆续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同时在规模上能扩大为两岸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黄运喜主任亦获得国科会二年期补助,将成立“玄奘学资料库及研究中心”,此资料库将搜集玄奘三藏译着经典,以及国际间研究玄奘三藏的相关目录,日后这些目录将以资料库方式上网,提供读者查询。配合着项计画所成立的研究中心,亦将有计画的从事玄奘三藏的相关研究,希望“玄奘学”能与“敦煌学”、“甲骨学”齐名,成为玄奘人文社会学院的特色。

四、陈一标老师草拟“玄奘学外语教学学程计画”,此计画打算与美国一些大学成立双联学制,招收海内外有志研究玄奘学的研究生选修,将来这些课程以英语教学为主。

五、宗教学研究所课程将规划“玄奘传记专题研讨”、“大唐西域记专题研讨”、“玄奘思想专题研讨”等,将来这些课程将成为宗教学研究所的特色。与玄奘相关课程配合的是,鼓励师生从事“玄奘学”研究并撰写升等论文或学位论文。

六、与大陆研究“玄奘学”相关学术单位签署交流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最少要包括互相访问、交换研究出版品、互邀或合办学术研讨会等项目,目前已完成签署部分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