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舍利的皇家禅林祥云水目山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杨源忠

水目山坐落在离祥云县城25公里处,因唐代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以杖凿地,涌泉清莹而得名。山上名木荟萃,有古云南樟、元江栲和华椴,不同种类的树盘根错节,恣意地伸展,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如一,山风徐徐,树叶沙沙作响,好似在欢迎远方来客。水目寺左连云驿象山,右傍天华山,四周群峰叠翠,绵延百里,云蒸霞蔚,殿宇楼阁掩映于葱茂的林木之中,宛然如长幅画卷。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明末清初,鼎盛至极,一度时期成为滇西地区的佛教中心。由唐至清,列六祖三宗,僧多达3000,尼姑800,有“云南禅宗第一寺”的称谓。历代高僧相承不绝,如唐代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明朝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相行禅师等。大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明代书画大师担当和尚,曾到水目山剃度长住。

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一个建筑群落,其建筑采用较规范的佛教禅房院落组合布局形式,依山就势,坐西朝东,曾存有水目寺、普贤寺、金龙寺、宝华寺、塔盘寺、三教阁、昆卢阁、弥陀庵、观音阁、玉皇阁、前、中、后塔等梵刹庙宇,塔院庵阁,由上而下,集中分为三个群落,当地群众称为上、中、下三庵。

“北有少林寺,南看水目山”,在北岗松林中,存留一从大理国段氏国公仁懿太后之父高氏开始,历代众僧圆寂之地罕见的墓塔林,又称和尚坟,其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屈指可数。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因数量众多集中连片,位于水目山北面的山岗上,被大理州的文物工作者定为水目寺北岗墓塔林。

塔林分西北片和东北片,作梯状排列,墓塔61座,为水目寺历代僧尼圆寂之后安放骨灰的墓地。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独具特色,所有墓塔从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并沿山岗成梯级排列,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实属云南之最。基塔高3—6米,塔身为纺锤形或四方形,塔顶呈宝珠形,整座墓塔呈宝塔形。纺锤形是砖塔,大理国时所建;四方塔有砖、石两种,为明清时所建。塔基分四方形和六方形两种,上有卷云纹、莲花纹、人物、动物浮雕图案。塔刹有相轮、仰月、宝珠等形状,塔基外有石级通入塔内墓室,全部用非常规范的长方形石块构筑,由墓道、门、室、龛洞、支柱组成。龛洞在墓室的四壁,排列整齐,每个墓室内有几十个龛洞,每个龛洞又可摆放几个高僧骨灰火葬罐或陶制罐。其中最多的一座墓塔下,藏有260多个骨灰罐,罐面用朱砂写上佛语及圆寂僧人的姓名及法号。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设计精巧,真令世人惊讶。由此可见有关资料记载的水目山原有“九庵十八寺”的鼎盛状况唐宋风韵。

2003年,沉睡千年的佛门圣物——“舍利子”及黑陶火葬罐在重修塔林和地宫时现世。舍利子藏在一座残破的塔林地宫3层的一个陶罐中,用水银养护着,大小不一近40枚,呈火红色颗粒状,经有关部门鉴定,正是佛教中神圣、神奇的稀世之物——舍利子。舍利子是大德高僧汲取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灵气,了悟佛法真谛,精诚修炼圆寂火葬后的身物,晶莹剔透,玲珑生辉,百世罕见,是僧尼们修行有成的见证,是得道高僧、佛门尊严神圣的象征和标志。舍利子的发现,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2003年昆明国际旅游节期间,由省佛教协会组织安放圣物舍利子法会,成了水目山这道绚丽风景线中最夺目的亮点。

穿过沧桑岁月,现在的水目山没有了昔时的胜景,也没有了皇家禅林应有

的气派,多少楼台庙宇已毁于漫长岁月的风雨中。惟有松涛阵阵,有若天籁。看着北岗那片罕见的墓塔林,人们犹可想象其往日的鼎盛。

这片塔林,带着岁月的沧桑,仰望天空,仿佛一个枕着青山,伴着祥云,听着松涛,面向山下盘腿打坐的僧人,一坐就是近千年,守护着这方水土。远远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辉映,影影绰绰,别有一番景象。步入其间,人们会发现塔林中仍有不少的谜,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