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佛指骨舍利”?

相传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城郊娑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后共得8万4千颗真身舍利,其中19份传入中土,并在东汉桓帝的资助下,在全国设立19座设立宝塔,其中最早设立的阿育王寺,也就是现今的法门寺内,则存有4枚佛指骨舍利。

由于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是韩愈谏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韩愈谏迎佛骨之后的唐武帝、后周世宗,史称“三武一宗”,因此在中国的佛骨舍利在当时也大部分遭到毁坏。不过为了避免佛指骨舍利遭到损毁,不少僧尼则是制作仿佛祖真身灵骨制造附属品,也就是所谓的“隐骨”。

1987年法门寺重建时,工程人员才从倾倒的寺庙底下,发现法门寺塔基地宫遗址,并在遗址中找到4枚佛指骨舍利,4枚佛指舍利,除第三个发现的灵骨微黄,质地似骨以外,其余特一、二、四号三枚质地均类似白玉,根据地宫志文碑称之为“影骨”,也就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附属品。不过在佛教界来看,影骨也是圣骨,同是佛的真身舍利。

中国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指舍利,其中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灵骨”一枚,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后代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但所指相同。

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为:“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文志》载:“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状与道宣《感通录》和《志文碑》所记吻合。

另三枚为影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佛教界认为,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生赞颂说:“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当初此重铁函之外,还曾包裹着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仅可从残片中识别出它原来的材质和纹样。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45尊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介绍,刚刚出土时,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使骨质松软,而且还有白色小霉点附在灵骨之上。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