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佑寺舍利塔和御容楼

永佑寺是山庄内的一处大型佛寺,位于平原区的东北部,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整组建筑样式规整,坐北朝南。据载,门殿前有牌坊三座,成品字型,自东向西题额分别是:法瞻龙象,锡振雷音;仁寿世界,慈悲法门;优昙耀彩,檐葡飞香。门殿以北,前殿、宝轮殿、后殿、舍利塔、御容楼,沿中轴线渐次排列。宝轮殿东西配殿分别为“妙觉”、“慧照”,后殿的东西配殿为“普慧”、“广仁”。

永佑寺内最值得一书的是舍利塔和御容楼。

舍利塔通高67米,九层八面,是平原区的制高点,登临观览,山庄的万千气象尽入眼底。塔廊内塔身八面石壁上均有石刻浮雕佛像,正南正北两面各开拱券门。拾级而上,可逐层登至九层。每一层都有御题匾额,供有佛像,依次为:初禅精进,主尊为弥勒佛;二谛超宗,主尊为燃灯佛;三乘臻上,主尊为阿弥陀佛;四花宝积,主尊为不动佛;五智会因,主尊为毗卢佛;六通普觉,主尊为狮吼佛;七果圆成,主尊为不动金刚佛;八部护持,主尊为集济王佛;九天香果,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南妙宝胜佛,北开花庆佛,东趣思趣王佛,西释迦木王佛。舍利塔俊秀挺拔,为砖石结构,外檐饰以琉璃,巍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之下。

舍利塔建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当时国家政治稳固,经济发达,国库充盈,同一时期,乾隆皇帝还在北京西郊瓮山为庆祝皇太后钮钴禄氏六十寿辰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为此改瓮山为万寿山。舍利塔与延寿塔均为仿浙江六合塔和南京报恩寺塔之形制。在兴建过程中,舍利塔曾两度返工重修,历经十年,耗银十万九千多两才告竣工,而延寿塔在接近完工时突然奉旨停修,全部拆除。此事乾隆在《永佑寺舍利塔记》中有所记载“所谓金陵之报恩,武陵之六和,归而欲肖之,以延鸿算。无何,而一不戒于火,其一将成而圮,龟玉毁于椟,有司者不能辞其责也。”事实上延寿塔未成而圮,可能由于塔身砖砌体自重过大,在接近完工时发生了倾斜至于坍圮。

御容楼位于舍利塔之后,面阔三间,高两层,内供奉清圣祖、世宗画像,是清帝拜祭先祖的地方。永佑寺虽为佛寺,从本质上讲却是乾隆皇帝“法祖”的“道场”。乾隆每次来山庄避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永佑寺瞻礼皇祖神御,施宗庙之礼,写下了大量的瞻礼诗。这些诗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他对祖先们的怀念、景仰之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一定会继承祖志,勤政爱民,治理好江山社稷的决心。当然,他也希望祖先在天之灵能给自己以福佑,佑护爱新觉罗氏的政权万年斯长。如《己未年所作瞻礼诗》:“继渑何处不钦思,知遇偏深此地悲。四十年哉有成愧,六旬岁矣故吾嗤。虽云旰食还霄衣,未改民安与物熙。永佑即今祈佑者,军营早晚递红旗。”在诗中他首先向祖先表达了自己勤政却没有取得什么功绩,请求他们谅解的自责之情,接着又祈求祖先在平定农民起义的战事中予以佑助,其情之初,可见一斑。乾隆曾说:“今朕所用之人,皆皇考所用之人”“朕幼诵简编,必仪先圣,一言一动无不奉圣训为法程。”这些言论可作尊祖行为的注脚。

永佑寺经过兵灾和战乱,解放后寺内仅存舍利塔和四通石碑。上世纪90年代,修复了围墙和门殿,巍然的舍利塔在250多年后依然向世人昭示着自己的青春,御容楼却淹没在时间的流里,让人生发出几多感慨。(康立)

来源:承德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