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历史和现实交织的故事

昭明

坐落于四川平武县城的报恩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佛教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经560余年桑梓变迁,神韵尤在。报恩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极具鉴赏和研究价值。报恩寺为中国古代官署化建筑式样,外观与宫殿相似,故有“深山宫殿”之称。由“深山宫殿”引发的“土官王玺图谋不轨”的有趣传说,多年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楠木作证

古柏掩映中的报恩寺,淡定、大气、超脱。

因为被列入4月9号召开的“李白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参观活动项目之一,在簇簇鲜花的簇拥下,报恩寺门前广场上摆放了迎接“一节一会”的倒计时牌,周边民居都加上了风格一致的雕梁窗饰,色调也服从于报恩寺,这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报恩寺一条街。

原来围绕报恩寺广场的院墙被拆掉了,于是,那颇似北京故宫的广场成了老百姓自由徜徉的休闲天地。走在上面,让人生出一种家天下的感觉,雍容,镇定,踌躇满志。

央视《走进中国》已在大殿中支起了摄影机,镜头和镁光灯在山门、经幢、钟楼、碑亭、禅室、神像、壁画……一一扫过。

这个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的宫殿建筑清一色由楠木构造,500余年蛛网不结,虫蚁不蛀,堪称奇绝。报恩寺博物馆苏馆长介绍,明初,报恩寺附近方圆数里楠树遍生,而楠树为宫廷树材,即“贡材”,百姓私采即处以杀头刑罚,报恩寺得圣谕建造征用楠木,百姓乃伐尽自家前坡后山。工程浩大的报恩寺所需量巨,人们被迫到深山去采伐。在交通落后、人拉肩扛的岁月里,不堪重荷的人干脆用土掩埋伐倒的树,自家房前屋后也不再栽种楠树,于是,今天的平武深山老林中方可觅楠树踪影。苏馆长佐证道,儿时曾亲见父亲在山洪暴发后拾得一块硕大黑木,后找木工改开做了两副材质优良的楠木棺。

苏馆长的一席话,让我洞开了一段岁月,一幅苛政的血腥画面历历犹在眼前。在宏伟壮丽、飞檐翘拱的史诗般的建筑奇迹前,我再次见证了劳动者创造历史的伟大卓越。

报恩报德

到报恩寺来的游人,无不折服于它的艺术之美。她是集建筑、雕塑、绘画等古代工艺为一体的艺术宝殿。游览其中,有天开图画之美,令人叫绝。

到报恩寺来的游人,还是“大脑电影”的观众。大脑放映神奇传说的画面,在寺内众多的物件中找到了对应。御碑亭,“土官”中“土”字的“多一点”,暗含了当“王”不成反入“土”的警示,“玺”字小“王”字大的对比排列,彰示了皇权不可动摇的威仪;九龙牌位,“当今皇帝万万岁”,戏说着“王府变庙寺”、“造反变报恩”的神机……

报恩寺,是不同解读视角的众多个性版本。但佛寺像王宫的建筑格局,在今人看来,依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政治情结。

据史载,主持报恩寺修建的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挂“昭信校尉”的虚衔,属正七品的文职土官,其上还有正五品及从五品的薛、李二武职土官。或许正因为王玺在几家土官中势力相对弱小,他才会萌发修建报恩寺的打算。而“辅行王化”、“祝延圣寿”不过是在当地收揽人心,捞取政治资本罢了。

这也仅仅是好事者的闲心。在王玺“保国护民”的目的中,他认为其它的观音庙“规制湫隘,无以容众”,龙州这个“界在氐羌”的边夷蛮地,需宏佛的教化。

同行的晓薰是当地女子,被我邀作导游耽误了过“美女节”(她不说妇女节是因为她想留住没有成为“妇女”的日子),嚷着让我带的摄影师为她拍照,“算是给我过节了哈”,晓薰很是豪爽、可爱。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殿堂,加进了她姿态各异的倩影。

为小薰的各种pose折服后,我们在大雄宝殿的香炉前碰到一个黄姓太婆,并打听到太婆天天上午来烧香,风雨无阻已快三十年,可谓“报恩报德”无一日间断,管理寺庙的工作人员都认得她,就连有领导检查戒严时也不拦太婆。太婆是自丈夫30年前去世后就开始迈进报恩寺的门槛的。她住县城南街,未续弦。大儿子帮别人开车每个月挣两千多块,小儿子就在南街开一个铺子,都过得不错。“小儿子管生活,大儿子每月拿三百,够香火钱了。”太婆告诉我们,她坚持天天早上冲凉水澡,洗净后才提上满满香油蜡纸赶到寺中,添油、看灯、焚香、烧纸、磕头……每一处都仔仔细细,每一处都不撂下,时间从9点持续到12点。许多不能亲自来的人还常常托太婆代为上香。

“遇生病咋办呢?”太婆回答说她身体好着呢,67岁了,从没有生过大病,“感冒吧,猛喝几口热开水,就过去了。”

最后,太婆补充:“我从不去小庙。大庙正规,灵验。”

跨出报恩寺门槛,恍若隔世。我们好久都没有说话。

出自:∵《中国西部∵》∵2006年4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