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寺的故事

金城寺,距盛桥镇东北近2000米,据史料记载,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此驻兵,并筑城开池,以御孙权,故名金城。后有浮屠善询者,因见金城于方圆数里突显其高,且面水背岗,白湖、巢湖控带南北,幽深闲寂,乔木参天,修竹千竿,碧云苍雪,蓊郁阴翳,不与民居相混乱,故在此创寺。虽历经隋、唐、宋废兴不一,屡遭兵燹,但仍香火不断。元壬寅年间(1362年)曾恢复兴建,又遭兵燹。明永乐年初,僧侣真器宗宇重建金城寺,复其旧制,殿宇堂皇。丙午年(1426年),方丈净观台居于此,并与其僧徒筹划重建宝殿,扩大规模,建造斋宫、香房、宿舍、厨房、浴室,并于大殿两侧建马棚、饲马场、谷仓等,使金城寺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最大之庙宇。

当时,无为州状元邢宽,赞佩净观方丈的精神,欣然命笔,写下两块碑文,置于金城寺大门两侧(其碑文如两扇大门,如今仍存于双井、松柯两村,虽历经近600年,字迹仍可辨)。此后数百年,香火渐盛,至清代中期,这里仍为信徒们的圣地。时有当地进士孙维祺,还为此撰联两幅,一曰:作恶当亡作恶不亡祖宗有余庆庆尽乃亡,为善当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乃昌。二曰:你虽然轰轰烈烈所作所为至此日英雄何在?我这里明明白白主善为恶看后来果报无差。

到1919年,寺内方丈了尘圆寂,坐于缸内。三年后,弟子们开缸,并塑金身。同时建宝塔,将缸置于其中,此塔全用长方青石条所建,呈六方形,共三层,每层高丈余,飞檐角,顶为鼓形尖帽,用六根二人合抱粗的石柱支撑,每个柱子上都刻有联语,均为本乡名人撰写。1928年,有一许氏老妇,素斋修行,自筹资金在塔旁建三大间尼姑庵,将塔置于庵中央,烧香供奉。1941年,日本军侵占盛桥,庙宇被毁坏。所剩房屋解放后为小学,文化大革命时将塔等余物拆除,碑刻、文物大多分散于民间,但其寺遗址尚存。

金城寺为千年之古迹,《庐州府志》、《巢县志》均有记载。纵观历史,这里的人文景观,大有挖掘之潜力。如距金城寺150米的汤洼村,自明代至清代,一直为官员朝拜的地方,因这里有明代皇上赐圣旨碑一座(现仍在田里),因此,官无论大小,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直将该村吃穷,圣旨碑被抛于田间。

(张孝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