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天塔的传奇故事

李勋明

位于荆门大桥广场上的升天塔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其功能为镇锁荆门城市水口的地理建筑。根据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升天塔详文》记载,升天塔为明末绅士胡化组织修建,故原名为“胡家塔”,然而该宝塔刚垒筑至一层多高时,恰遇李自成克荆门,工程被迫停工。李自成军攻城七日未果。后来,他们用树木层层垒起到与城头一般高时,才攻破城池,又经过激烈巷战,双方共伤亡二万余人,城市化为灰烬,致使荆门一度弃城,州署不得不迁往沙洋,清顺治年间才又迁回荆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荆门知州舒成龙重修州署,将双方战死在州署中的官兵骸骨挖掘出来,令州吏萧式汤作高三尺八寸,四面各宽四尺八寸的一具大棺殓之,埋于塔下。舒成龙接着又令萧式汤督工,于当年三月开始续建其塔,在原塔基上增建三层,周围八方,宽一十八丈二尺,高六丈五尺,顶盖筒瓦、脊吻、兽头、走马,八角按响铃十六套。上供天后,以镇水口,中塑地藏,以安忠魂。竣工于第二年五月(1752年),耗资四百金。落成后舒成龙亲笔题额曰“升天”,“升天塔”名由此始。

舒成龙为什么要把水口塔搞成以安魂灵为主的建筑呢?舒成龙是一个善懂天文地理的人,自然有他的道理,也许他认为胡家塔从动功之日起就不吉利,不仅没给荆门人带来好运,还引来了李自成攻荆门的屠城之灾。破城之日,李自成军将所剩平民和二百学生逼进州署,双方再一次激战,二百生员全部殉难,接着一把火把州署夷为平地,双方仇士尽埋其中。一百多年后,舒成龙重建州署,掘出磊磊白骨,可能觉得晦气,便做了一个巨型棺材将这些尸骨殓之,葬于未竣工的胡家塔内,接着又派萧式汤将该塔维修完毕,塑地藏王守护,以安忠魂。舒成龙接着还在现龙泉书院大门西侧建了个“全忠祠”供奉其遇难者牌位。舒成龙对他州署下的这些亡灵,可谓是敬奉到了极致。他这么做,也许是借昭示忠孝节义之风,减轾自己建州署掘白骨之晦气,当然这仅仅是本人的推测。

另外根据州志《升天塔图说》,升天塔旁还有一座水府庙。关于这座水府庙,查无其它史料,所以本人推断,舒成龙修塔时根本没有水府庙,他把水府庙画在州志上,意在希望后人帮他完成,以谢怠慢龙神之过,可惜后人并没有帮他修,当然这仅仅是我的揣测,有待找到新的史料确认。

当官求名是好事,舒成龙做官一生爱求名,他在荆门治州期间特别重视文化古迹建设,他对荆门境内所有古迹都进行过维修,并刻石留记。然而,他把一个本来是镇城市水口的建筑搞成以慰忠魂是他唯一的错误。我理解他的苦衷,但是,违背了社会常理。因为人们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城市的出水口有一个不吉祥的升天塔。在他死后不久,后继者便很快把第二层神窟中的地藏王换成了龙神,并勒石:“众流汇聚”,把第五层天后像换成了脚踏波涛,独占鳌头,手持神笔的文曲星,把他书写的“升天”石额换成了“文运天开”,恢复了水口塔的本来功能。今天我们看到的升天塔上的石匾和雕塑就是例证。

按照中国古代建塔的规范,升天塔底应设有地宫埋葬大德僧人舍利或其它镇塔之宝,可惜无史料记载。笔者近日对升天塔建筑进行了实地考证,先探其底座是否有深埋部分,经过开挖,塔基覆土在原来基础上仅增高了约50公分,测八方边长也与州志所记载尺寸相附。测正门坐甲向庚,即坐东偏两南向,站在正门西望,中轴线直对月牙岛主河面,令人观之一兴,不的不佩服古人善于营造“天人合一”之境地。现在如果顺正门向西延伸一条神道直下河底,必气势壮观。可惜周围林木过密,遮挡了四方观瞻视线,也矮化了主塔的神圣,所以如果维修升天塔,首先应清除该塔周围至少20米内树木,让该塔成为广场主要人文景观。

升天塔不仅功能多样化,其建筑设计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塔身每层伸向八方的翘角均采用波浪式石翘角,使整体建筑静中有动,进一步突出了该塔镇水口的作用,可谓独聚匠心。另外镶嵌在笫五层的文曲星石像眼露威灵,傲视城廓,栩栩如生,实乃一件珍贵的石雕。

历史让升天塔从诞生的那天就命运多舛,时修时废,历时一百余年方竣工,奠基时恰遇战乱,二百年后又遇文革破四旧浩劫,龙神被砸,宝顶被拆,文曲星被凿,更令人遗憾的是第五层被改建成蓄水池,历史对升天塔又开了个大玩笑。好在近年在改造广场时,并没有把它像南门文峰塔那样移走。如今有不少社会人士呼吁尽快恢重升天塔原貌,相信升天塔不久会结束它缺头少臂的日子。让我们共同珍惜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同时祝愿国运昌盛,天下太平,让升天塔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