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玉泉寺国师塔的故事

在当阳玉泉寺东七里的度门寺,有座和尚塔,当地群众称之为国师坟。“国师”,这是一个显赫的称呼!可是,常年累月居住在这座古塔附近的人们,却对其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并没有对它引起特别的关注。在十年浩劫中,那股破除四旧的狂飙席卷全国,国师塔自然也在所难免,一下被夷为平地。这才激起了一阵微波。

的确,这座和尚塔下埋藏着一个了不起的和尚,唐代的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均称他为师。此人就是佛教禅宗北派始祖神秀大师。

神秀,河南尉氏人,俗性李,年少时聪明好学,熟读经史,但无意进仕,曾游学江表,博学多闻。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他50岁时出家于东都洛阳天宫寺,后来问法于蕲州黄梅东山寺(今湖北省黄梅五祖寺),师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他在那里服杂役六年,不舍昼夜揣摩禅宗精义,甚得弘忍器重。弘忍曾感叹道“吾度人久矣,圆解妙语无如秀者,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弘忍还以他为“教授师”,请为上座,打算把他选为将来禅宗衣钵的继承者。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法嗣之事慎重起间,令寺僧各作一偈,述其对禅法的领悟,供其选择。神秀主张习修“渐悟”以见佛心。于是便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受到了众多师兄弟的称赞,题留于东山寺廊坊的墙壁上。而在禅寺碓米房舂米的慧能得知后,则不以为然。他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便请人代笔针对神秀的“渐悟”说也写下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心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主张“顿悟”,即“见性成佛”,吸收了“人性本善”的儒家观点,以为人们只要发现本性,可立地成佛。弘忍很欣赏这种较为彻底的空无观,便于当晚三更向慧能讲授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密授法衣袈裟,并让他迅速离开此地,回岭南故里。他遂混迹于市廛十六年,后来在南海法性寺落发,接着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传“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从此禅宗分为“南能、北秀”两派。

弘忍死后,神秀于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来到当时的荆州当阳玉泉寺传法,结庐于寺之东七里的楞伽峰,从者众多,信士云集,声振千里,四海倾仰,盛况空前。武则天闻之,甚仰慕,下诏请其入京师。这时,他已90多岁高龄了,婉言谢绝。而武则天再三迎请,不得已于大足年间到了东都洛阳。武则天隆重接待,给予他很高礼遇,特许之肩舆上殿跌觐君,武则天屈万乘之尊而跪拜,洒九重而宴居,可谓传圣道者不面北,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举神秀为两京法主,王公士庶皆望尘拜伏。后又奉诏至长安城内道场说法多年,圣敬日崇,朝恩代积,曾历三代帝王国师。为了表扬他的功德,武则天于其旧山敕建度门寺,于其故里敕建报恩寺。

唐中宗即位后,更加礼重,这时神秀已年逾百岁,经常怀念度门,屡乞还山,终未如愿。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圆寂于洛阳天宫寺,传说享年130多岁。唐中宗赐谥号“大通禅师”,并根据神秀遗愿,下诏归葬于荆州当阳之度门。由太常卿鼓吹引导,城门郎护监丧葬。唐中宗亲自起驾送至午桥,登高停跸,目尽回舆。王公大臣送至伊水,沿途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直至度门安神起塔。左丞相燕国公张说为他撰写了“大通禅师之碑”文,刻石铭志其生平事迹,置于度门寺内。从此,地以人显。加之,这一带自然风光幽美,很快度门寺成了一处名胜之地。当阳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光;唐代诗人孟浩然、张久龄、贾岛,宋之问、元稹等均有题咏。“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门临溪一带,树映竹千重…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这是元稹游度门寺后,所作的抒发自己眷念不舍心情的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