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到南京溧水,和无想寺僧人聊天,∵聊到城隍庙,僧人说溧水县城隍很有名,希望***能修复溧水县城隍庙。回去一查史书,倒也看到不少城隍趣事。

旧社会中国老百姓怕官,晚清就有“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之说。说到官,要数实权在握的小小七品芝麻官——县令了,官虽小,∵却掌管一县的兵刑钱谷学总揽一身,事关百姓生死,因此,百姓怕。中国百姓怕官怕习惯了,死了也怕,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对城隍的崇拜,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说法中,城隍相当于阴间的父母官。

说起城隍信仰,∵应该有很长的历史了,南北朝时就有祀城隍的记录,据说安徽芜湖的城隍祠建于吴赤乌年间。到了唐代,城隍之设已经很普遍了。明代对城隍更为重视。“洪武元年,诏封天下城隍神,在应天府者以帝,在开封、临檬、太平府和滁二州者以王,凡在府州县者以公、以候、以伯。”∵后又改称某处城隍。洪武四年,“特敕郡邑里社各设无祀鬼神坛,∵以城隍神主祭,∵监察善恶。末几,复论仪注:新官赴任必先谒神与誓,期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盖凡祀祭之文,仪礼之详,悉出上意,于是城隍这重于天下蔑以加矣”∵(∵明•∵何孟春:《馀冬序录抄摘内外篇》卷二)。城隍的“∵神通”∵也越来越大,∵“∵其神天地储精,∵山川钟秀,威灵显赫,圣道高明”,“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理天物”,∵“护国保邦”,“普救生民”(《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谁敢不对之顶礼膜拜?

和别的庙堂供奉的神位不同的是,各地城隍并不一定是同一位神。比如宋代镇江、庆元、太平、芜湖等地的城隍为汉将纪信。台州城隍庙为屈坦,那是因为州衙正是他的故居。溧水城隍是唐代做过

该县的县令白季康。明代南京城隍为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宋明初时为上海做过些好事的上海县令秦裕伯便成了上海城隍。不过,据说城隍也如阳间的官史一样,可以凭文章考取的。《聊斋志异》的第一篇就是考城隍,说是有一位叫宋寿的书生病中被吏人持牒请去赴考,主考十余人,其中只认得有一位是关帝。因为他文章写得好,被录取为河南某县的城隍。可以看出,城隍神大多是由在该地历史上有过功迹或有过重要影响的人担任的。

城隍既是阴间的父母官,地方上对他便十分崇敬。为官的、为民的都有一系列表示虔诚奉事的习俗。明洪武时规定新官上任要去谒见城隍,那是因为阳官治人,阴官治鬼,阴阳调和,才能国泰民安,所以阳官到任后要与阴官通款洽。又有城隍老爷似乎在过春节的日子也要放几天假的,所以有些地方有城隍开印的习俗。县城隍案前的大印定每年除夕“封印”,次年正月十八日“开印”。开印时要举行“开印”仪式,这就成了当地最为热闹的庙会。许多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都会在这庙会上演出。比较有名的如:起马灯、打水浒、跳五猖等,至今,在南京高淳等地还能看到。不过,现在不是在城隍庙前表演,而是在春节时民俗表演。白天,庙内有演员扮的“五猖鬼”十数人,赤足赤膊,下穿红裤,而画花脸,手持铁叉,呼号叫喊,东追西赶,以驱除鬼怪。夜间,县知事或县长要斋戒沐浴,官帽官服,(民国初,身穿长袍马褂,腰缠红布,头戴大礼帽,帽上插松柏)坐上官轿,由绅商和衙中员役陪同,奏乐击鼓,鸣锣喝道,前往城隍庙。县官到庙下轿后,即恭立城隍像前,焚香点烛进行祭拜。绅商立两旁陪祭。同时,大厅前点燃“篝火”,鼓乐齐鸣,爆竹火铳齐放。到了规定时辰,赞礼人高叫“用印!”县民即三跪九叩首,在预先用黄标纸写好的布告上,盖上城隍大印,差人贴在庙门口照墙上,然后坐轿回衙。在“用印”时,妇女不得在旁边观看的,当夜要演天亮戏。

说到城隍印,南京市佛教协会保存着一块完整的明代城隍大印。这块印玉质墨绿,形制古朴,印文为篆书,线条流畅。整个器形完整,六百多年的沧桑轮为历史的包浆,实为难得。

民间历来重视对城隍的敬奉,虽说各地略有差异,但都有隆重的礼仪,突出表现在他出会或出巡的日子。一般城隍神像坐花轿,由人抬着巡行街市,并有装扮的全副执事在前鸣锣开道,旌鼓前驱。烧香的、围观的总是填街塞巷,大多数地方张灯结彩,搭阁楼、舞狮子并通霄演戏以娱神。有些地方还与该地的其他习俗结合起来。如广西蒙山有所谓“夺炮”的习俗,即抢夺落下的花炮以为吉祥。这是民间避忌讨吉习俗与道教神仙系统结合的一种方式。浙江龙游县于城隍出巡时有“会娘舅”∵的习俗。龙游灵山、桥下等地原有徐偃王庙,韩愈曾为灵山庙撰写过碑文,∵可见历史悠久。龙游城隍原为明初战将康茂才,与徐偃王的时代相差二千余年。民间却让他们攀亲,使城隍认徐偃王做娘舅,∵城隍出巡前先要去“会娘舅”。届时,城隍坐六仪大轿,∵前有香亭、五猖鬼、白马开道,后有“十番锣鼓”及“台阁”(为酬谢神而扮演的整台戏剧人物)跟随,气派非凡。它能引来无数群众围观,∵是可以想象的。正如阳间的要赈济灾民平息一些社会冲突一样,阴间也照例有对孤魂野鬼的赈济,这项事务是该由城隍管的,所以每年都要抬出(自然由人抬出)城隍老爷“主持”祭祀。据说明太祖打下苏州松江这一带的时候,有个叫钱鸣皋的率众抵抗,被捕后槛送京师壮烈就刑,朱元璋恐怕他化为厉鬼害人,便命令天下都设祭祀无祀鬼魂。其实,厉坛是很早就有的,并不始于朱元璋,但朱元璋对这类事特别地用心张罗倒是事实。明代的祭厉一般设在春、秋、冬,一年三次。上海县历来设厉坛于北门外,∵每年的清明、中元和十月初一都要将城隍老爷迎请出来,临坛赈济孤魂,叫做三巡会。每逢这天城隍仪仗鲜明,随从众多,围观的更是填街塞巷。居民捐助纸钱银锭,堆积如山,都在坛前焚烧给孤魂享用。这类活动,浙江金华称为城隍散粮。

金华县每逢清明前一日,或后一日,举行城隍散粮。届期,三四人扛着城隍神像,在街上乱跑,后随十数人,手执钢叉,∵或刀或剑,∵面目黧黑,装作种∵种奇怪之样,∵名曰小鬼。其时市上做生意的人,无论陈列什么物品,如被小鬼看见,总须抢完,但被抢之人却无怨言,并说生意可望格外发达。城隍神像在街市游过一周,然后扛至北部荒郊之处,焚化无数纸钱银锭,意谓城隍即以此散给孤魂野鬼。焚化完毕,然后将城隍扛回庙中。至此“散粮”完成,城隍老爷完成了一件大公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