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设教,并不神奇,而是平凡切实,注重身心的反省与检讨。因此,佛在世时,每月均召开两次的检讨会(即半月诵戒),使每人来一个坦白的报导与批判,有过则忏悔,无过则加勉,养成佛徒一种不慕虚荣,切实为学、修身、做人的真朴风气。兹举三种典型佛徒。

代表三类佛法

从上面所述三个弟子的学佛经历中,我们知道须陀是乐善好施的,阿伽达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牺牲救人的。这三种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三种典型。这三种典型正可以代表三类佛法,因佛法广而且博,综合起来,不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类。五乘共法

五乘者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法者,是指人天所修之世间善法,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共同修学之善法故,人乘修的善法是五戒:一、不杀生,近乎仁;二、不偷盗,近乎义;三、不邪淫,近乎礼;四、不妄语,近乎信;五、不饮酒,近乎智。佛谓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乐。天乘所修的善法是十善:即是身业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不贪,不瞋,不痴。修此十善增上,可生天上享受福果。因此人乘法和天乘法是世间善法的根本,学出世的声闻、缘觉、佛,都要从世间的善法学起,学得世间善法,奠定人生道德的根本,进一步才能学出世的三乘善法。如果世间善法的基础都没有,而高谈学出世的三乘善法,正如建筑五层高楼,而没有底下两层,顶上三层如何能安立得住呢?所以说人天戒善之法,是出世三乘人必须共同修学的善法。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连做人的道德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学菩萨、学佛呢?自然说不上了。上面所述第一弟子,听了佛说的因果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可代表了修习五乘共法的类型。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声闻人所修的四谛法和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四谛中的“苦谛”,是招人生所感的苦果,“集谛”是招感此苦果的业因,由此苦集二谛的真理,说明了我们这个人生苦闷的来源和复杂的现象。我们要离去此苦闷的人生,必须要证得“灭谛”的涅槃,而要证此灭谛的涅槃净境,又必先要修习“道谛”的三十七道品,方能解脱烦恼,离苦得乐,至于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更是穷探人生久远的起始,由于根本的无明烦恼而有生死苦恼,轮流不息,若修道有智慧破除无明烦恼的根本,就可超脱生死的牢狱,离苦得乐。这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虽为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由此而得出世解脱,但菩萨亦须修习此法以为基础,才能断惑证真,同登彼岸,所以把四谛和十二因缘叫做三乘共法,即是说三乘人在修学的过程中,都要经过此一阶段。上面所述的阿迦达,能勤苦修行而证道果,这就是修习三乘共法的一种类型。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指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是不共世间人天二乘所修戒善之法,只求自得福乐的果报;也不同出世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谛缘之法,只求自我解脱而离苦得乐。他是循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门,一面消极地自己刻苦修道,灭度了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种弊病,同时在另一方面,他又能积极地为诸众生,广作佛事,达成自利利他的任务与目的。这种以利人重于利己的法门,是非贪着世间的福乐的人天二乘,和贪着出世涅盘寂静的出世二乘,只顾自利为先的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叫做大乘不共法,即是不同二乘所修,而为大乘菩萨独具的法门。上面所说的旃陀即能自己精进修道,又能勇于救济灾民,舍己为人,正可代表修习这大乘不共法者的类型。

这三种佛徒的典型和他们所修的三类佛法的学识,对于我们读书求学,就职做事的人,都可拿来做借镜。我们在求学时代,应该要学习阿迦达的为学精神,为了求道,淡泊名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心一德,专精学业,得到成就。须知古今的伟人贤者,对学业有所成就,皆从勤苦奋斗中得来。黄蘖禅师说得好,“学道犹如守禁疆,紧把疆城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读书求学要如此。就职做事,亦要如此,如果精神散漫,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学业和事业都难望有成就。若再分别言之,人在求学时代,宜于培德育,要如须陀一样,以修习善行,深信因果,不敢作恶为警策,则学问进步,道德亦随之增长,将来可成一个德学兼备的完人;到了就业时期,服务社会,则应如旃陀,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为了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即使牺牲了个人的小我,亦不顾惜,而以此精神,来完成互助互济,共存共荣的社会大我。人生在世,都能如此存心,如此行事,那么你对于人生的一切幸福,社会一切的利乐,都不怕没有机会实现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