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寺露天弥勒大佛。

雪窦寺内的弥勒宝殿。

金秋10月,天气晴好,笔者有幸见识了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上的露天弥勒大佛。位于雪窦寺后山海拔369米高的山坡上的大佛像总高56.74米,这个数字依据佛经而来:弥勒佛在兜率天生活4000年,即人间的56亿7千4百万年后成佛。弥勒佛是未来佛,生于欲界第4层天兜率天,那里的一天是地球上的400年,弥勒佛的天寿是4000年,即人间56亿7千4百万年。雪窦寺露天弥勒大佛系铜质坐姿,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袒胸露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经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要人士倡议、国家宗教局批准,佛像始建于2006年,落成于2008年,这标志着奉化弥勒信仰的中心地位再次得到肯定和推崇。作为我国弥勒信仰中心的奉化,具有完整的道场体系。布袋弥勒出家圆寂的岳林寺,有宋代皇帝赐名的供奉弥勒大佛的“崇宁阁”;布袋弥勒讲经弘法的雪窦寺,有全国独具的“弥勒宝殿”;布袋弥勒筑塔埋骨的中塔禅寺,有上塔禅寺、下塔禅寺夹辅,坐落于奉化市区名胜锦屏山。这一系列的布袋弥勒历史遗迹,为佛教信徒参拜弥勒佛提供了多处理想的场所。

神秘身世

有关布袋弥勒的身世,一直是个谜。据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中的《唐明州奉化契此传》记载:“释契此者,不详姓氏,或云四明人也。”稍后禅僧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中的《布袋和尚传》也说:“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岳林寺志·布袋和尚传》开头就说:“师不知何许人也,唐僖宗时见于明州奉化县。”总之,史传记载,都说他身世不明。

奉化民间传说,布袋和尚来自奉化县江上游。奉化有三大河流:县江、剡江和东江。县江穿城而过,因而得名。它发源于奉化大堰镇大公岙第一尖山,干流长77公里,流经城区的一段称为龙津。龙津的意思是龙住的河道。晚唐的一个秋天,县江发大水,大水中漂来一块木头,上面躺着一个孩子。孩子漂到奉化城北面的长汀村,被村民张重天发现,打捞上岸,抱回家中,与妻子窦氏商量之后,收为义子,取名“起此”,后改为“契此”。这个漂流而来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布袋和尚,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的《长汀张氏宗谱》则称他为“义祖”。

尽管布袋和尚身世不详,但根据佛教界对几位大菩萨身世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的惯例,如把观音诞生、成道、出家之日分别定为农历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和农历九月十九,把弥勒圣诞定为农历正月初一,等等。奉化佛教界根据民间传说和《长汀张氏宗谱》,也拟定了布袋和尚的3个纪念日:唐大中四年(850年)农历九月初九为布袋和尚的出生日;咸通八年(867年)农历六月初六为布袋和尚的出家日;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一说贞明三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布袋和尚的圆寂日。布袋和尚世寿68岁,僧腊(为僧几年或受戒几年之意)50载。

出家岳林

位于今奉化市区的岳林寺是南梁古刹,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梁大同二年(536年),兴起于唐代宣宗年间,是奉化境内与雪窦寺齐名的大寺。

由于养父母张重天夫妇信佛,契此从小常随父母到与长汀村仅一水之隔的岳林寺拜佛。稍长,他又常和村里的玩伴们到寺里嬉戏。岳林寺高大的建筑、恢宏的佛殿、巍峨的佛像以及肃穆的佛事活动,对契此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契此对佛教产生了虔诚的信仰,萌发了出家为僧的念头。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契此在父母的伴送下,跨进了岳林寺的大门,请求方丈剃度。方丈见契此圆头大耳,一脸善相,小小年纪,信佛如此虔诚,认定他是可造之材,于是就欣然接纳,亲自动手,为契此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并赐法号“释契此”。

契此出家后,经常背着一只布袋,行遍十方,凡供身之具,全部纳入布袋,人家问他法名,他总是回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为岳林寺所作的一大贡献,就是为扩建寺院,曾到福建募化来大批木材。寺庙建造主要殿堂,需要粗大笔直的木材,当时奉化缺乏这类材料,故方丈派他到福建武夷山募化。布袋和尚出师顺利,一到武夷山便募得了大批海杉。两年后,气宇不凡的大雄宝殿及其他禅房,一一如期落成。奉化岳林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远近施主、香客接踵而来。

布袋和尚对岳林寺的最大贡献,则是他成为佛教界公认的弥勒化身以后,岳林寺被视作弥勒应迹圣地,定为弥勒道场,极大地提升了寺院的地位。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东廊磐石上端坐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而逝。由于布袋和尚临终前自说偈语“弥勒化身”,加上其逝后的种种神奇传说,从此,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之说逐渐传遍各地,而且各地“竞图其像”,作为弥勒菩萨供奉。

弘法雪窦

契此早年在私塾念书的时候,就开始学佛参禅,由于他的悟性很高,所以不管什么书,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背。出家之后,他一边继续攻读佛经,精进自修;一边寻找机会,讲经说法,宣扬佛理。

当时,在奉化城西北、离岳林寺50公里处,有一座雪窦寺,是奉化历史最久、名气最大的禅宗古刹,那时叫“观音瀑布院”,宋真宗赵恒于咸平二年(999年)赐额“雪窦资圣禅寺”以后,才称今名。契此年少志高,决心到奉化这座第一大寺讲经说法,尽一名佛门弟子的责任。

契此来到观音瀑布院后,坐在山门外的一块磐石上一边敲木鱼,一边大声念经,引起了游客和香客们的注意。眼见着人越聚越多,契此乘机开讲兜率天的种种曼妙,说得听众个个喜笑颜开,许多人当即进寺院烧香拜佛。寺僧们发觉契此善于把深奥的佛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他刮目相看,立即将他礼请进寺,热情接待。从此,瀑布观音院的僧人把契此视作同门宗师,而契此则把瀑布观音院当做弘法布道的场所。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南岳下第五世高僧常通禅师从安徽宣城来瀑布观音院住持寺事。常通把比较封闭的瀑布观音院改建为佛教“十方禅院”,吸纳各方高僧来寺讲经,故亦有“雪窦禅院开山第一祖”之誉。常通见契此学识渊博,佛根深实,禅净两修,讲经生动,很是欢喜,于是经常组织寺内僧人及来寺进香礼佛的信众到法堂,请契此讲经说法。

契此在雪窦寺的讲经内容,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我们从他一生的言行中仍然可以窥见他的学佛理念。他主张“即心是佛”,认为“圣凡平等”,提倡“自在无为”,奉行“宽容忍辱”。这些也许就是契此在雪窦寺讲经弘法的一个纲要。

埋骨中塔

布袋和尚性喜游走十方,他曾在奉化东边沿海的天华寺挂单,并担任过岳林庄的庄主,也曾到过天台、杭州、福建、四川等地。尽管生前云游四方,但布袋和尚最终选择了家乡奉化作为圆寂之地。

最早记载布袋和尚圆寂的是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原文是:“以天复中终于奉化。乡邑共埋之。”书中还说,“有偈曰:‘弥勒真弥勒,时人自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这里只讲了“终于奉化”,偈语仅两句,未与圆寂联系在一起。

《宋高僧传》问世6年之后,僧人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把圆寂的时间、地点具体化了,而且偈语由两句变为4句,与圆寂连在一起。原文如下:“梁贞明二年,师将示灭(即圆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

其后,南宋及元、明时期,不断有佛教史学家对布袋和尚的圆寂补充了一些事实。布袋和尚圆寂之年的两个说法,即贞明二年和贞明三年,一直被多种佛教书籍采用。

布袋和尚圆寂后,岳林寺僧人根据他生前的嘱托,将他的肉身葬于封山之腹。封山位于奉化城北约0.5公里处。自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开始,当地僧众从封山的山麓到山顶,先后修建了3座寺庙,由于是布袋和尚佛塔所在地,故按照所处位置,分别取名下塔禅寺、中塔禅寺和上塔禅寺。寺僧和信众还为布袋和尚立碑建亭,称“佛塔亭”。佛塔亭因风雨侵袭,经历史沧桑,后来倒塌。后人在上个世纪重修碑和亭,至今碑上原来的字迹犹存。

布袋和尚葬身中塔禅寺后,传说其墓顶屡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于是人们更加相信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奉化地方官把这一异状逐级上报到朝廷。当时的皇帝宋哲宗闻此讯息,于元符元年(1098年)特给布袋和尚赐号“定应大师”。

皇帝赐号均无异说,但究竟是哪位皇帝赐的号,却有3种说法:即哲宗说、仁宗说和徽宗说。宋代3位皇帝为布袋和尚赐号的说法,反映了当时布袋和尚在朝廷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宋朝正史没有记载,很难有一个正误的标准,现在多数都用第一说,因其记述最为具体,有明确的年份;有些学者采用第二说,因为仁宗很重视寺院,赐号赐物比较多;采用第三说的比较少见。奉化《乾隆志》采用第三说,而后修的《光绪志》把它改为了第一说。

(感谢奉化弥勒文化研究会在本文采访及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