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动物的心智

托马斯•贝里在他所著的《地球之梦》中盛赞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个星球上每灭绝一种濒危的动物或植物,都会导致人类意识的逐渐泯灭。他说道:虽然我们拥有想象力,这种能力也是被诸如我们所看到的天空中的云、树林、灌木和花,绿水、清风和鸟鸣,以及蓝鲸出水等等色彩、声音、形态和运动的展现所唤醒。虽然我们拥有语言,可以借之以说话、思考和交流,借之以形容内心身处的神圣体验,借之以表达生活中的美好;虽然我们拥有语言,可以借之以给孩子们讲故事,借之以歌唱,同样,语言也是来自于我们对周围的各种生命的印象。

动物经由贝里描述具有丰富人类意识的潜力。通过对动物和自然法则的观察,我们不但了解了动物的习性,而且学到一些见识和比喻,深化了我们作为人类的体验。

沃尔特•惠特曼,一位观察人类和自然世界的伟人,曾经写过关于动物的名篇:

我想,我可以转变,与动物生活一处。他们是那么,平静和寡言,我伫立一旁,长久地,∵看着他们。他们不会碌碌终日,也不会抱怨处境,他们不会在黑暗中辗转反侧,为过失而哭泣,他们不会令我作呕,探讨对神的责任,没有动物不知足,没有动物为了占有,而疯狂。

在惠特曼眼中,动物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以其貌似的简单为人类提供了可以仿效的道德榜样。

纵观世界所有的民间传说,动物总是被用作譬喻、启发灵感、预言和想象的工具。从约鲁巴人(一支西非民族,主要居住于尼日利亚西南译者按)的∵“亚南斯蜘蛛”传说,到北美的“北美郊狼”故事;从美国南部的“兔子兄弟”传说,到源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数千年来,动物故事一直在为人们提供娱乐、喜悦和智慧。从人类历史开端的拉斯科巖洞(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多尔多顿河谷,于1940年被发现,保存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主要是关于动物的绘画作品译者按)到埃及法老时期和中国商朝的半人半兽塑像,乃至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对犀牛和各种家畜以及猫的绘画、雕刻,都表现出人类以各种方式试图获得动物的力量、竭力避免动物的伤害、以动物作为食物以及用祭祀仪式表达对动物的敬畏,所以,动物对于人类的自我定位和定义至关重要。

动物表现出广泛的行为习性。虽然亚里斯多德和笛卡尔不认为动物具有认知能力,但是动物意识的可变性和深刻性已经得到近代科学家的关注。这些科学家承认动物具有某种意识,包括意向性、情感和一定程度上的逻辑能力。在唐纳德•R•格里芬、卡罗林•A•里斯托、弗兰斯•迪•瓦尔、多萝茜•切尼、∵艾琳•帕普博格、唐纳德•克鲁兹玛,及其他一些科学先驱工作的基础上,对动物认知的研究在诸如《大象何时哭泣:动物的情感生活》等书中得以普及。现今已经发现,在黑猩猩、海豚及其它许多动物身上存在一定的高级智慧;与此同时,即便对于佛教本生故事的可信性没有增加,科学领域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佛教对动物的态度――如在本生故事中所展示的那样――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注意。

佛教中动物的意识

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流行离群独索的隐居修行,动物在二教的宇宙哲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动物不仅和人类、神、地狱生物、鬼类等不同生命形式一样,拥有各自特殊的生活领域,而且,由于所有生命在宇宙中处于周而复始的轮回中,所以每个动物在无数次生命中有可能转生成为各种生命形式。一个动物此生完结,来世或许与此生相同,或许变成其它动物,有可能上升为人或神,也可能下降到地狱或鬼道。《吠陀本集》将动物看作是人类的食物和祭品,与此不同,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沙门对待动物的态度与其宇宙哲学理论一致,动物在生命层次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来有三项研究的主题与早期佛教传统中的动物地位问题有关:一是笔者著作《亚洲传统中对动物、地球和自身的非暴力》列有一章,名为“非暴力、佛教和动物保护”,探讨了佛教反对伤害生命的戒律,考察了阿育王的摩崖石刻;二是詹姆斯•∵P•麦克德莫特的《早期佛教中的动物和人类》一文,研究梳理了佛教经典和律典之中关于对待动物的资料;三是帕德曼纳布•S•贾尼《印度看待动物精神的观点》,引用了大量来自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传统中的动物故事,这些故事表明一种信念动物具备精神和伦理天赋。

在佛教国家,“本生谭”或称之为“投生故事”的一类文学流派已经兴起,每一则故事叙述的都是佛陀的过去世生活,并包括一次道德教范。这一文体的内容有三方面来源:收录在佛经中的故事、从本生传说中分离出来并加以修饰的材料汇集,以及方言流传下来的地域性传说等。目前,收录最全的本生故事译本是1895年出版的6卷本著作《本生经或佛陀的前世故事集》。本书由巴利语译成英语,包含有550则故事,总共超过了两千页。根据这部巨着的编辑E•B•考埃尔之说,书中收集的故事的本源是僧伽罗语故事,而这些僧伽罗语故事又是由简短的巴利语偈颂发展而来的,这些巴利语偈颂又出自斯里兰卡4世纪的杰出人物、小乘佛教译典的翻译家兼修订者佛陀哈霍萨的功劳。除去原有的巴利文偈颂之外,这些故事的组成依次包括:引言故事、篇幅较长的故事主体、以及关于故事里的人和动物的身份认定简短说明,后者说明故事中谁将是未来世的佛陀。以《本生经或佛陀的前世故事集》为基础的英文选录、文集和儿童读物上个世纪层出不穷。

另外,还存在一些经典之外的本生故事;以及由彼得•库罗奇.新近翻译的34个本生故事,这些故事保留在巴利语的《本生烦恼》∵(大约公元前400年)之中,是对梵文本“圣者章”的复述;另有一部分本生故事出现在后来大乘佛教经典,特别是《大宝积经》当中。

出于研究早期佛教对动物看法之目的,我将集中研究基于小乘佛教传统的550则故事。这550则故事中,整整一半(即225则)提及动物,而且通常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这225则共提及70种不同的动物,有319只(群)动物出现。其中,猴子最多,出现于27则不同的故事中,接下来依序为大象24次、豺20次、乌鸦17次、鹿15次、鸟15次、鱼12次、鹦鹉11次。我对其中的10则故事兴趣尤为浓厚,故事中佛陀和其他生灵是以树神的形式出现的。

在大多数例子当中,动物代表着与佛陀同时代之人的前世的生命形式。这些动物在过去的行为有助于解释现世人类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动物的行为表示吉兆,是后世之人的善良行为的基础;而在另外的情形中,动物的行为则令人生厌,可以解释佛陀同时代之人的恶行。后一种类型的故事大部分和提婆达多相关。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曾经在佛陀下山时推落巨石以及在佛陀的必经之道安排狂象,屡次密谋想杀死佛陀,最终堕入地狱。

本文将以从巴利语汇集材料中选取的本生故事为基础,特别着重于故事中对动物(以及植物)的描写的研究。我把这些故事作以如下分类:展示动物智慧和(或)同情心的例子;动物因其愚蠢或残暴而受到惩罚的与因果报应有关的寓言;与素食主义和肉食有关的故事;劝阻人们放弃用动物献祭的故事;以及内部蕴含生态寓意的传说。

慈悲而富有智慧的动物

在这类故事中,我所选择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示例讲述的是佛陀一世生为啄木鸟的故事(《杰瓦飒库那本生事迹》)。有一日,他看到一头狮子十分痛苦,因为有块骨头卡住了他的喉咙。啄木鸟就用一个棍子撑开狮子的嘴,然后进入嘴内叼出了骨头,狮子由此获救,得以重新顺畅地呼吸和自由取食。后来,有一次在狮子吞食一头野水牛的时候,啄木鸟又来到了狮子身边。为了考验狮子,啄木鸟飞近狮子,问他如何报答自己。狮子傲慢地回答道,他已经饶了啄木鸟一命,足以作为回报。最终啄木鸟以自己的方式严厉地惩罚了忘恩负义的狮子。在故事末尾,佛陀指出这里粗鲁无礼的狮子就是前世的提婆达多,而他,即佛陀,就是那一世这只助人为乐的啄木鸟。

在《飒宛纳弥尕本生事迹》中,一只金色的牝鹿不慎掉进陷阱,尽管努力再三,他妻子也守在一旁不断鼓励,却始终不能逃出。而猎人已经前来收取猎物,忠诚的妻子迎头而上,恳求猎人用她的生命换取丈夫的生命。猎人为此举所打动,就放了他们。作为感谢,牝鹿后来把他在觅食地方发现的宝石赠给猎人,并请求猎人就此放弃捕杀,建立一个家庭,并从事正当的工作。在故事之后,佛陀表明他就是那只高贵的牝鹿。

在上述两则故事中,动物展示出高尚的行径,为每一个听故事的人树立了榜样。佛陀用第一则故事教导了宽容和感恩的重要性;用第二则宣示了自我牺牲和奉献的巨大力量。第二个例子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动物关于戒绝杀戮的呼吁,这正反映了佛教不杀生的戒律。

愚蠢的动物

《寇卡利卡本生事迹》讲述的是许多年以前,在巴纳拉斯(即现今印度东北部城市瓦腊纳西译者按),国王有个喋喋不休的坏习惯。一位睿智而德高望重的大臣决定教训一下国王。一只杜鹃(有点象北美的燕八哥)自己不抚养她的雏鸟,而是把蛋下在乌鸦的巢里。乌鸦妈妈以为这枚蛋是她自己的,就仔细照看,不仅把蛋孵化出雏鸟,还经心地喂养它。不幸的是,有一天这个还没长大的小小入侵者发出杜鹃独有的声音。乌鸦妈妈警惕起来,就用她的喙猛啄小杜鹃,把它扔出巢外。小杜鹃掉到国王的脚边,他转向他的大臣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睿智的大臣(即后来的佛陀)答道:

说着不当且伤人之语的人们,就像这夭折的小杜鹃,虽然不是致命的毒药,亦非锋利的宝剑,

有害的话语就足以致命。于是,国王汲取这一教诲,改善说话习惯,从而避免了他的统治被推翻的可能。佛陀在解说时表明,他自己就是那个睿智的大臣,而喋喋不休的国王就是他那饶舌的门徒,比丘寇卡利卡。在<拉图基卡本生事迹>里,佛陀讲述了两只大象的故事。其中,一只是群象之首,另一只是象群中的无赖。一天,象王遇见一只鹌鹑妈妈,她的小宝宝刚刚孵化出来。鹌鹑妈妈请求象王保护她的孩子。象王慨然应允,通知他的所有八万名属下经过时小心,不要踩着小鹌鹑。他还告诫鹌鹑妈妈那只无赖象有可能经过此地,建议她一定要像请求自己一样别让无赖象伤害她的孩子。然而,当无赖象路过时,尽管鹌鹑妈妈苦苦哀求,他毫不理睬,恶意地用左脚踩扁了小鹌鹑。眼见亲生骨肉被残忍谋杀,鹌鹑妈妈悲愤异常,决心寻求机会报复这头无赖象。一只乌鸦、一只苍蝇和一只青蛙答应帮助她,经过商议,乌鸦出发啄掉无赖象的眼珠,接着,苍蝇把卵下在他的空眼窝里。苍蝇卵不久孵化成蛆,使得大象的头奇痒难忍。他横沖瞎撞寻找水以求解脱。按照鹌鹑妈妈的计划指引,青蛙先在山巅鸣叫,引着大象到达悬崖边,然后青蛙跳下悬崖,再次鸣叫。无赖象是跟随青蛙的声音来寻找水的,因而就跟着跳下深渊,滚下山崖摔死了。讲完这个故事,佛陀语重心长地说到,“佛子们,注意所言所行,不要招致任何恶意”。然后他指出,他就是故事中友善的象王,而提婆达多则是那头无赖象。

第一则故事用特定的动物警告人们要避免不良习气,在此过以分饶舌为例。第二个故事,尽管听起来可怕,却告诫了人们绝不能一意孤行,害人又害己。

本生经故事中的素食主义问题

“是否吃肉”∵是小乘佛教争论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正如D•赛弗特•鲁格曾经指出,这个规矩因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而各异∵。尽管对于佛陀本人是否食肉有过争论,但是在东南亚国家,只要肉食不是特意为僧侣準备的,僧侣可以接受信徒供养的肉类食物。与印度其它宗教的出家沙门尤其是耆那教徒的饮食规定不同,我们发现,佛陀宣称只要不直接杀害动物吃肉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说法和伏亚萨在《瑜伽经的注释》里的宣称不同。伏亚萨认为不仅直接暴力必须避免,而且对于恪守“不杀生”準则的人来说,也绝不能附和暴力行为。佛陀以为,只要一个人自身没有卷入暴力,那么出于避免伤害而被用作他人的邪恶目的是可以接受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