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弥勒信仰初探∵

明夷法师

西元四世纪晚期,佛教传至朝鲜半岛。六世纪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朝鲜和日本各佛教宗派的形成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佛教由中国传入高句丽后,不久又扩展到新罗、百济诸国,再经新罗、高丽、朝鲜等朝的弘扬,佛教成为韩国的传统宗教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对朝鲜半岛的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成为中、日、韩、越等国组成的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的一员,在世界佛教中也具有地位。

朝鲜佛教(Korean∵Buddhism)北传佛教之一。四世纪后期由中国传入。其传播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三国时期:最初传入佛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高句丽(朝鲜北部)。据《海东高僧传》卷一载,高句丽小兽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国前秦符坚遣使者及僧顺道送去佛像和佛经。两年后,又有东晋僧阿道赴高句丽。五年(375),小兽林王为阿道建伊弗兰寺,又立省门寺供顺道居住,是为佛教输入朝鲜之始。百济(朝鲜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4)开始迎接来自中国的东晋梵僧摩罗难陀,翌年于汉山州创建佛寺,并使平民10人从他为僧。新罗(朝鲜东南部)的佛教是在纳祗王时(417—457)由高句丽传人的,起初受到抵制,到法兴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传。

迨六世纪,佛教已广为流传。中国隋唐时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几乎全部输入,其中影响较大的宗派是三论宗和律宗等。当时,由于三国封建政权都积极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国求法,知名的有高句丽僧朗大师、义渊、实法师、印法师等;百济僧谦益、慧慈等;新罗僧无相、圆光、慈藏、圆胜、惠通、胜诠等。其中有许多人还赴印度求法。百济僧谦益由中国到中印度专攻梵语和律部,回国时带回许多梵本加以翻译和研究,促使律宗在三国迅速传播;新罗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着《往五天竺国传》,介绍了印度及其周边诸国的地理、交通、文化和风俗,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鲜三国时期的佛教对中国佛教传入日本起了桥梁作用。6世纪中叶,百济的圣明王将金铜释迦佛像和经论幡盖等赠给日本,为中国佛教传入日本的开始。其后慧慈自高句丽渡日,为日本圣德太子所师事。高句丽僧慧灌赴日后成为日本三论宗开祖,新罗僧审详赴日,始传华严宗。

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虽然较为广泛,但还处在传播和解释教义的阶段。

新罗王朝时期∵新罗王朝统一三国后,为朝鲜佛教隆盛时代。出现元晓、憬兴、义湘、圆测、太贤、义寂、宣证、胜庄等着名佛数理论家及其着作,其中对朝鲜佛教的发展,影响最深的是元晓,义湘和圆测。元晓的《十门和诤论》、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和圆测的《解深密经疏》等着作,为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华严宗和唯识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时期有四个主要宗派;j涅盘宗。高句丽僧普德于景福寺所创。普德有11个高足,其中着名的有无上、寂灭等,建有八大伽蓝。k律宗。新罗僧慈藏入唐回国于通度寺所创。l华严宗(一名圆融宗)。有二派,一为元晓在新罗庆州芬皇寺所创,称为海东宗;二为入唐的义湘从智俨传承的中国华严宗,设祖庭于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m法相宗。真表律师在金山寺所创,宣传瑜伽唯识,其弟子有永深、宝宗等。此外密教系统有神印宗和总持宗(或称真言宗)。神印宗创始人是明朗,他于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神印秘法,其密教被称为神印宗(亦称文豆娄宗),在密教史上属善无畏、金刚智以前的杂密。总持宗创始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无畏印诀,为善无畏一派密教。新罗僧惠日受青龙寺惠果密法,带回《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在新罗大弘密教。成实学派、俱舍学派也在弘传。九世纪初,中国禅宗开始传入朝鲜。新罗宣德王五年(784),道义入唐从虔州西堂智藏参学心法,受其法脉。822年回国后传达摩禅,始传南宗禅,不很兴盛,但它成为后来的禅门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兴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从智藏受法,回国后在实相寺宣扬禅法,开禅门九山的另一派--实相山派,禅宗始兴。新罗末期的道诜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阴阳五行及地理风水说相结合,开创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时,教禅,分庭抗礼,互相竞争,佛教势力渐衰。

高丽王朝时期高丽统一全国后,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寺,佛教又渐转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义天,被封为佑世僧统,世称义天僧统。他于高丽宣宗二年(1084)入宋,历访高僧大德,学习华严、天台教义以及戒法和禅法,回国后慨叹天台一宗,海东未兴,遂于肃宗二年(1096)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高丽王朝初期,华严学者均如,为华严宗北岳(希朗)法孙,融合南岳(观惠)北岳两家分歧,与仁裕首座共倡归一之旨,蔚然成风。光宗王特于松岳下建归法寺,诏均如主持,备极崇信。中期,禅门渐见衰落。时有知讷结定慧社,阐扬修禅宗风,于是禅师叠出,曹溪禅风,再次中兴。知讷成为曹溪山修禅社开祖。他对华严亦有研究。所着《***成佛论》,为曹溪宗的宗典。其后有太古普愚,曾入元从屋清珙受法,回国后统一禅门九山为一宗,称曹溪宗(亦称禅寂宗)。时天台宗亦视为禅宗—派,故禅有曹溪、天台两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称;圆融宗改称华严宗,法相宗改称慈恩宗,法性宗改称中道宗,戒律宗改称南山宗,涅盘宗改称始兴宗。后称“五教二宗”。这一时期的佛教最显着的事业是大藏经的出版。高丽显宗二年(1010),在所谓“丹冠祈禳”的口号下,开始雕刻大藏经(共6000余卷),作为全国性事业,历经70余年,终于在1087年宣宗王时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为蒙古兵所毁。二十四年(1237)发愿重立都监,历时十六年,刻成经版八万余块,约完成6780卷的《高丽藏》,今存南朝鲜的迦耶山海印寺。其次,义天为完成刻经事业入宋游历十四个月,搜集佛教经典,归国后,设置教藏都监,刻印大藏经,称之为义天的《续藏经》。据《新编诸宗教藏目录》(刊行预定目录)载称,《续藏经》收录内外佛典1000余部,4000余卷。但大部失传,现在残存二十部。

李朝时期∵十四世纪末,太祖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国号朝鲜,亦称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时,放逐了禁中的僧侣。世祖(太宗)六年,将曹溪、天台、慈南三宗合为禅宗,将华严、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兴南山四宗合为教宗。合并后的教、禅二宗,各保留一定数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时,由于文定皇后的庇护与普雨禅师的努力,佛教禅宗稍见复苏,但不久即衰。成宗时更禁止供养僧侣,并毁佛像造兵器。出家为僧被视为违犯国禁。直至“壬辰之乱”(1592),日本丰臣秀吉率大军侵入朝鲜,宣祖出奔义州,时有禅僧清虚休静率门徒并募僧兵5000入,与明军一起作战,克复京城,赶走日军;宣祖还都后,赐号国一都大禅师。后还妙香山,有弟子千余人。着有《清虚堂集》八卷等。至此,佛教禅宗稍有恢复。

在李朝统治的五百年间,总的是采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罗、高丽时代长期流传下来的佛教仍隐存于一般民众之间。从1910年至1945年朝鲜为日本军国主义并吞的35年间,朝鲜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团分有独身僧与有妻僧两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教仍在朝鲜半岛继续流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曾于平壤建立佛教总务院,后改为佛教徒中央委员会。五十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毁于侵略者的战火。现南朝鲜的佛教较前略有发展。

弥勒净土法门,和西方极乐净土法门,在古代同时传来中国,两法门信仰的人原不相上下。后来,弥勒净土思想,受到野心政客、和外道的利用──如武则天、白莲教,近代的一贯道等,于是,引发政治迫害。加以极乐信仰者极力弘扬己宗,贬斥、曲解弥勒信仰,使得中国的弥勒信仰者减少。但在韩国则环境不同,自古以来,其国人信仰净土者,有百分之七十,是信仰弥勒净土,百分之三十才是信仰极乐净土。这点,和中国或***完全相反。

在新罗佛教中,信仰结社的形态最初见于佛教传来初期所结成的花郎徒。这是新罗真兴王37年(576)由国家所结成的以弥勒下生信仰为中心的军队组织。花郎徒为新罗三国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后,国家主导型的信仰结社也一直持续着。新罗真兴王(540—575在位)时佛教有很大发展。他在庆州建皇龙、祗园、实际等寺,派使者入梁迎请佛舍利和经书,为管理僧尼仿照中国北朝僧官制度设“国统”、“大部维那”等。他在晚年剃发着憎衣,号“法云”,命王妃也做尼僧住永兴寺。从他开始,王室经常为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而举行百座讲经会,请僧人讲读《仁王般若经》等护国经典,并为战死的将士举行八关斋会等佛教法会。

此后以奉佛着称的还有真平王(579—631在位)、善德女王(632—646)、真德女王(647—653)等。在真兴王时新罗贵族中有称做“花郎”的组织,带有浓厚的氏族制亲兵制的色彩。花郎由青年贵族担当,每个花郎组织有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在对外战争中起很大作用。在思想上,花郎受中国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后来佛教影响最大。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统一的功臣金庾信15岁入花郎集团,并是“龙华香徒”。据考察,花郎组织接受弥勒经典(如《弥勒下生经》)的说法,相信弥勒菩萨在未来将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精神。

如同中国佛教的弥勒信仰一样,朝鲜半岛佛教的弥勒信仰,也是以现瑞、造像、兴福为主,其次才是发愿、忏悔、读诵等等修行法门。我们可以从《三国遗事》里面看到许多重要的例子。与西域弥勒信仰相似的,是弥勒信仰与俗文化的交融。回鹘佛教有剧本《弥勒会真记》的出现,而在朝鲜半岛则有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

譬如:《三国遗事》卷二《纪异》中的《景德王忠谈师表训大德》记载:“王御国二十四年。五岳三山神等时或现侍于殿庭。三月三日。王御的正门楼上。谓左右曰。谁能途中得一员荣服僧来。于是适有一大德。威仪鲜洁。徜徉而行。左右望而引见之。王曰。非吾所谓荣僧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负樱筒(一作荷篑)从南而来。王喜见之。邀致楼上。视其筒中。盛茶具已。曰。汝为谁耶。僧曰志谈。曰。何所归来。僧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飨南山三花岭弥勒世尊。今兹既献而还矣。王曰。寡人亦一瓯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献之。茶之气味异常。瓯中异香郁烈。王曰。朕尝闻师赞耆婆郎词脑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对曰然。王曰。然则为朕作理安民歌。僧应时。奉敕歌呈之。王佳之。封王师焉。僧再拜固辞不受。安民歌曰:

君隐父也臣隐爱赐尸母史也民焉狂尸恨阿孩古为赐尸知民是爱尸知古如窟理叱大盻生以支所音物生此盻狂尸恨阿孩古为赐尸知民是爱尸知古如窟理叱大盻生以支所音物生此盻餐恶支治良罗此地盻舍遣只于冬是去于丁为尸知国恶支援以支知右如后句君如臣多支民隐如为内尸等焉国恶太平恨音叱如

赞耆婆郎歌曰:

咽呜尔处米露晓邪隐月罗理白云音逐于浮去隐安支下沙是八陵隐汀理也中耆郎矣貌史是史薮邪逸乌川理叱碛恶希郎也持以支如赐乌隐心未际叱盻逐内良齐阿耶柏史叱枝次高支好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

又《三国遗事》卷二《纪异》中的《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济无武康)》记载: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筑室于京师南池边。池龙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难测。常掘薯蓣。卖为活业。国人因以为名。闻新罗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艳无双。剃发来京师。以薯蓣饷闾里群童。群童亲附之。乃作谣。诱群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隐他密只嫁良置古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童谣满京。达于宫禁。百官极谏。窜流公主于远方。将行。王后以纯金一斗赠行。公主将至窜所。薯童出拜途中。将欲侍卫而行。公主虽不识其从来。偶尔信悦。因此随行。潜通焉。然后知薯童名。乃信童谣之验。同至百济。出母不识其从来。偶尔信悦。因此随行。潜通焉。然后知薯童名。乃信童谣之验。同至百济。出母后所赠金。将谋计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黄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积如泥土。主闻大惊曰。此是天下至宝。君今知金之所在。则此宝输送父母宫殿何如。薯童曰可。于是聚金。积如丘陵。诣龙华山师子寺知命法师所。问输金之计。师曰。吾以神力可输。将金来矣。主作书。并金置于师子前。师以神力。一夜输置新罗宫中。真平王异其神变尊敬尤甚。常驰书问安否。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与夫人欲幸师子寺。至龙华山下大池边。弥勒三尊出现池中。留驾致敬。夫人谓王曰。须创大伽蓝于此地。固所愿也。王许之。诣知命所。问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颓山。填池为平地。乃法像弥勒三会殿塔廊庑各三所创之。额曰弥勒寺(国史云王兴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国史云。是法王之子。而此传之独女之子。未详)

在诸多弥勒行法中,弥勒的慈心不杀、恒不啖肉,是基本的修法。在《三国遗事》卷三《兴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在《法王禁杀》中云:百济第二十九主法王讳宣。或云孝顺。开皇十年己未即位。是年冬。下诏禁杀生。放民家所养鹰鹯之类。焚渔猎之具。一切禁止。明年庚申度僧三十人。创王兴寺于时都泗泚城(今扶余)始立栽而升遐。武王继统。父基子构。历数纪而毕成。其寺亦名弥勒寺。附山临水。花木秀丽。四时之美具焉。王每命舟。沿河入寺。赏其形胜壮丽(与古记所载小异。武王是贫母与池龙通交而所生。小名薯蓣。即位后谥号武王。初与王妃草创也)赞曰:

诏宽蛡狨千丘惠∵泽洽豚鱼四海仁∵

莫道圣君轻下世∵上方兜率正芳春

造像兴福,是修六事法,上生兜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三国遗事》卷三《兴法》里我们可以得知。在《生义寺石弥勒》云:善德王时。释生义常住道中寺。梦有僧引上南山而行。令结草为标。至山之南洞。谓曰。我埋此处。请师出安岭上。既觉。与友人寻所标。至其洞掘地。有石弥勒出。置于三花岭上。善德王十二年甲辰岁。创寺而居。后名生义寺(今讹言性义寺。忠谈师每岁重三重九烹茶献供者。是此尊也)

这里,还有与中国一样的关于应迹的故事。在《三国遗事》卷三《兴法》中有《弥勒仙花末尸郎真慈师》这样记载:第二十四代王真兴王。姓金氏。名彡夌宗(一作深夌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兴之志。一心奉佛。广兴佛寺。度人为僧尼。又天性风味多尚神仙。择人家娘子美艳者。捧为原花要。聚徒选士。教之以孝悌忠信。亦理国之大要也。乃取南毛娘、峧贞娘两花。聚徒三四百人。峧贞者嫉妒毛娘。多置酒饮毛娘。至醉潜舁去北川中。举石埋杀之。其徒罔知去处。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谋者。作歌诱街巷小童唱于街。其徒闻之。寻得其尸于北川中。去处。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谋者。作歌诱街巷小童唱于街。其徒闻之。寻得其尸于北川中。乃杀峧贞娘。于是大王下令。废原花累年。王又念欲兴邦国须先风月道。更下令选良家男子有德行者。改为花娘。始奉薛原郎为国仙。此花郎国仙之始。故竖碑于溟州。自此使人悛恶更善。上敬下顺。五常六艺。三师六正。广行于代(国史。真智王大建八年庚申始奉花郎。恐史传乃误)及真智王代。

有兴轮寺僧真慈(一作贞慈也)每就堂主弥勒像前发原誓言。愿我大圣化作花郎。出现于世。我常亲近睟容。奉以□周旋。其诚恳至祷之情。日盆弥笃。一夕梦有僧。谓曰。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得见弥勒仙花也。慈觉而惊喜。寻其寺行十日程。一步一礼。及到其寺。门外有一郎。侬纤不爽。盼倩而迎。引入小门。邀致宾轩。慈且升且揖曰。郎君素昧平昔。何见待殷勤如此。郎曰。我亦京师人也。见师高蹈远届。劳来之尔。俄而出门。不知所在。慈谓偶尔。不甚异之。但与寺僧叙曩昔之梦兴来之之意。且曰。暂寓下榻。欲待弥勒仙花何如。寺僧欺其情荡然。而见其勤恪。乃曰。此去南邻有千山。自古贤哲寓止。多有冥感。盍归彼居。慈从之至于山下。山灵变老人出迎曰。到此奚为。答曰。愿见弥勒仙花尔。老人曰。向于水源寺之门外。已见弥勒仙花。更来何求。慈闻即惊汗。骤还本寺。

居月余。真智王闻之。征诏问其由。曰郎既自称京师人。圣不虚言。盍觅城中乎。慈奉宸旨会徒众。遍于闾阎间物色求之。有一小郎子。断红齐具。眉彩秀丽。灵妙寺之柀。慈迓之惊曰。此弥勒仙花也。乃就而问曰。郎家何在。愿闻芳氏。柀。慈迓之惊曰。此弥勒仙花也。乃就而问曰。郎家何在。愿闻芳氏。郎答曰。我名未尸。儿孩时爷娘俱没。未知何姓。于是肩舆而入见于王。王敬爱之。奉为国仙。其和睦子弟。礼义风教。不类于常。风流耀世几七年。忽亡所在。慈哀坏殆甚。然饮沐慈泽。昵承清化。能自悔改。精修为道。晚年亦不知所终。说者曰。未与弥声相近。尸与力形相类。乃托其近似而相谜也。大圣不独感慈之诚款也。抑有缘于兹土。故比比示现焉。至今国人称神仙曰弥勒仙花。凡有媒系于人者曰未尸。皆慈氏之遗风也。路傍树至今名见郎又俚言似如树(一作印如树)赞曰

寻芳一步一瞻风∵到处栽培一样功∵

幂地春归无觅处∵谁知顷刻上林红∵

还有《三国遗事》卷三《兴法》的《南白月二圣努盻夫得怛怛朴朴》:白月山两圣成道记云。白月山在新罗仇史郡之北(古之屈自郡今义安郡)峰峦奇秀。延袤数百里。真巨镇也。古老相传云。昔唐皇帝尝凿一池。每月望前。月色滉朗中有一山岩石。如师子隐映花间之影。现于池中。上命画工图其状。遣使搜访天下。至海东见此山有大师子岩。山之西南二步许有三山。其名花山(其山一体三首。故云三山)与图相近。然未知真伪。以只履悬于师子岩之顶。使还奏闻。履影亦现池。帝乃异之。赐名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现。故以名之)然后池中无影。山之有仙川村。村有二人。其一曰努盻夫得(一作等)父名月藏。母味胜。其一曰怛怛朴朴。父名修梵。母名梵摩(乡传云雉山村。误矣。二士之名方言。二家各以二士心行腾腾苦节二义名之尔)皆风骨不凡。有域外遐想。而相与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柀外二家各以二士心行腾腾苦节二义名之尔)皆风骨不凡。有域外遐想。而相与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东北岭外法积房。剃发为僧。未几闻西南雉山村法宗谷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栖真。同往大佛田小佛田二洞各居焉。夫得寓怀真庵。一云壤寺(今怀真洞有古寺基。是也)朴朴居琉璃光寺(今梨山上有寺基。是也)皆挈妻子而居。经营产业。交相来往。栖神安养。方外之志。未常暂废。观身世无常。因相谓曰。腴田美岁良利也。不如衣食之应念而至。自然得饱暖也。妇女屋宅情好也。不如莲池花藏千圣共游。鹦鹉孔雀以相娱也。况学佛当成佛。修真必得真。今我等既落彩为僧。当脱略缠结。成无上道。岂宜汨没风尘。与俗辈无异也。遂唾谢人间世。将隐于深谷。夜梦白毫光自西而至。光中垂金色臂。摩二人顶。及觉说梦。与之符同。皆感叹久之。遂入白月山无等谷(今南薮洞也)朴朴师占北岭师子岩。作板屋八尺房而居。故云板房。夫得师占磊石下有水处。亦成方丈而居焉。故云磊房(乡传云。夫得处山北□□洞。今复名。朴朴居山南法精洞磊房。与此相反。以今验之。乡传误矣)各庵而居。夫得勤求弥勒。朴朴礼念弥陀。未盈三载。景龙三年己酉四月八日。圣德王即位八年也。日将夕。有一娘子年几二十。姿仪殊妙。气袭兰麝。俄然到北庵(乡传云南庵)请寄宿焉。因投词曰。行途日落千山暮。路隔城遥绝四邻。今日欲投庵下宿。慈悲和尚莫生嗔。朴朴曰。兰若护净为务。非尔所取近行矣。无滞此处。闭门而入(记云。我百念灰今。无以血襄见试)娘归南庵(传曰北庵)又请如前。夫得曰。汝从何处犯夜而来。娘答曰。湛然与大虚同体。何有往来。但闻贤士志愿深重。德行高坚。将欲助成菩提□。因投一偈曰。日暮虚同体。何有往来。但闻贤士志愿深重。德行高坚。将欲助成菩提□。因投一偈曰。日暮千山路。行行绝四邻。竹松阴转邃。溪洞响犹新。乞宿非迷路。尊师欲指津。愿惟从我请。且莫问何人。师闻之惊骇谓曰。此地非妇女相污。然随顺众生。亦菩萨行之一也。况穷谷夜暗。其可忽视欤。乃迎揖庵中而置之。至夜清心砺操。微灯半壁。谓念厌厌。及夜将艾。娘呼曰。予不幸适有产忧。乞和尚排备苫草。夫得悲矜莫逆。烛火殷勤。娘既产。又请浴。弩盻惭惧交心。然哀悯之情有加无已。又备盆槽。坐娘于中。薪汤以浴之。既而槽中之水香气郁烈。变成金液。弩盻大骇。娘曰。吾师亦宜浴此。盻勉强从之。忽觉精神爽凉。肌肤金色。视其傍忽生一莲台。娘劝之坐。因谓曰。我是观音菩萨。来助大师。成大菩提矣。言讫不现。朴朴谓盻今夜必染戒。将归听之。既至。见盻坐莲台。作弥勒尊像放光明。身彩檀金。不觉扣头而礼曰。何得至于此乎。盻具叙其由。朴朴叹曰。我乃障重。幸逢大圣而反不遇。大德至仁。先吾着鞭。愿无忘昔日之契。事须同摄。盻曰。槽有余液。但可浴之。朴朴又浴。亦如前成无量寿。二尊相对俨然。山下村民闻之。竞来瞻仰。叹曰。希有希有。二圣为说法要。全身蹑云而逝。天宝十四年乙未。新罗景德王即位(古记云。天鉴二十四年乙未法兴即位。何先后倒错之甚如此)闻斯事。以丁酉岁遣使创大伽蓝。号白月山南寺。广德二年(古记云大历元年。亦误)甲辰七月十五日。寺成。更塑弥勒尊像。安于金堂。额曰。现身成道弥勒之殿。又塑弥陀像安于讲堂。余液不足。涂浴未周。故弥陀像亦有斑驳之痕。额曰。现身成道无量寿殿。陀像安于讲堂。余液不足。涂浴未周。故弥陀像亦有斑驳之痕。额曰。现身成道无量寿殿。议曰。娘可谓应以妇女身摄化者也。华严经摩耶夫人善知识。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脱门。今娘之桷产微意在此。观其投词。哀婉可爱。宛转有天仙之趣。呜呼。使娘婆不解随顺众生语言陀罗尼。其能若是乎。其末联宜云。清风一榻莫予嗔。然不尔云者。盖不欲同乎流俗语尔。赞曰

滴翠岩前剥啄声∵何人日暮扣云扃∵

南庵且近宜寻去∵莫踏苍苔污我庭∵

右北庵

谷暗何归已暝烟∵南窗有蕈且流连∵

夜阑百八深深转∵只恐成喧恼客眠∵

右南庵

十里松阴一径迷∵访僧来试夜招提∵

三槽浴罢天将晓∵生下双儿掷向西∵

右圣娘

这里有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的事啧。如《三国遗事》卷三《兴法》里的《南月山(亦名甘山寺)》:寺在京城里。金堂《主弥勒尊像火光后记》云。开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重阿餐全忘诚。为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观肖里夫人。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弥勒一躯。兼及恺元伊餐第恳诚小舍玄度师。姊古巴里。前妻古老里。后妻阿好里。兼庶族及漠一吉餐一幢萨餐聪敏。亡舍妹首盻置等。同营兹善。亡妣肖里夫人。古人成之。古人成之以下文未详其意但存古文而已下同。

在弥勒信仰里,求弥勒菩萨授戒,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法门。这种现象,在朝鲜半岛尤其值得重视。譬如真表一派的律宗和法相宗,便是一种传统。让我们来看看《三国遗事》第四卷《义解》中的一些记载。

《真表传简》:释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万顷县人(或作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今万顷。古名亘乃山县也。负宁传释□之。乡里。云金山县人。以寺名乃县名混之也。)父曰真乃末。母吉宝娘。姓井氏。年至十二岁。投金山寺崇济法师讲下。落彩请业。其师尝谓曰。吾曾入唐受业于善道三藏。然后入五台。感文殊菩萨现受五戒。表启曰。勤修几何得戒耶。济曰。精至则不过一年。表闻师之言。遍游名岳。止锡仙溪山不思议庵。该炼三业。以亡身忏□□□初以七宵为期。五轮扑石。膝腕俱碎。雨血岩崖。若无圣应。决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开元二十八血岩崖。若无圣应。决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时也。时龄二十余三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灵山寺(一名边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果感弥力。现授占察经两卷(此经丹陈隋间外国所译。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经授之耳)并证果简子一百八十九介。谓曰。于中第八简子喻新得妙戒。第九简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简子是我手指骨。余皆沉檀木造。喻诸烦恼。汝以此传法于世。作济人津筏。表既受圣莂。来住金山。每岁开坛。阪张法施。坛席精严。末季未之有也。风化既周。游涉到阿瑟罗州。岛屿间鱼鳌成桥。迎入水中。讲法受戒。即天宝十一载壬辰二月望日也。或本云元和六年。误矣。元和在宪德王代(去圣德几七十年矣)。景德王闻之。迎入宫闼。受菩萨戒。嚫租七万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品施绢五百端。黄金五十两。皆容受之。分施诸山。广兴佛事。其骨石今在钵渊寺。即为海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领。曰永深宝宗信芳体珍珍海真善释忠等。皆为山门祖。深则真传简子。住俗离山。为克家子。作坛之法。与占察六轮稍异。修如山中所传本规。按唐僧传云。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忏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行。青州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妄。彼云。此搭忏法依占察经。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撰。就大兴寺问诸大德。有大沙门法经彦琮等。对曰。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琮等。对曰。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群录。并无正名译人时处。搭忏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因敕禁之。今试论之。青州居士等搭忏等事。如大儒以诗书发冢。可谓画虎不成类狗者矣。佛所预防。正为此尔。若曰占察经无译人时处。为可疑也。是亦担麻弃金也。何则详彼经文。乃悉坛深密。洗涤秽瑕。激昂懒夫者。莫如兹典。故亦名大乘忏。又云。出六根聚中。开元贞元二释教录中编入正藏。虽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优矣。岂与搭扑二忏同日而语哉。如舍利弗问经佛告长者子邠若多罗。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净。多罗奉教。日夜恳恻。至第五夕。于其室中雨种种。物若巾若帊若拂帚若刀锥斧等。堕其目前。多罗欢喜问于佛。佛言是离尘之相。割拂之物也。据此。则与占察经掷轮得相之事奚以异哉。乃知表公翘忏得简。闻法见佛。可谓不诬。况此经若伪妄。则慈氏何以亲授表师。又此经如可禁。舍利问经亦可禁乎。琮辈可谓攫金不见人。读者详焉。赞曰:

现身浇季激慵聋∵灵岳仙溪感应通∵

莫谓翘勤传搭忏∵作桥东海化鱼龙

在《三国遗事》第四卷《义解》里,还有《关东枫岳钵渊薮石记》(此记乃寺主莹岑所撰承安四年己未立石)值得注意:真表律师。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许之。师往金山薮顺济法师处容染。济授沙弥戒法传教供养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汝持此戒法于弥勒地藏两圣前。恳求忏悔。亲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汝持此戒法于弥勒地藏两圣前。恳求忏悔。亲受戒法。流传于世。师奉教辞退。遍历名山。年已二十七岁。于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乃干为粮。诣保安县。入边山不思议房。以五合米为一日费。除一合米养鼠。师勤求戒法于弥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记。发愤舍身岩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师更发志愿。约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忏悔。至三日手臂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萨手摇金锡来为加持。手臂如旧。菩萨遂与袈裟及钵。师感其灵应。倍加精进。满三七日。即得天眼见兜率天众来仪之相。于是地藏慈氏现前。慈氏磨师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恳求忏悔。地藏授与戒本。慈氏复与二笙。一题曰九者。一题八者。告师曰。此二简子者。是吾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觉。又九者法尔。八者新熏成佛种子。以此当知果报。汝舍此身受大国王身。后生于兜率。如是语已。两圣即隐。时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师受教法。已欲创金山寺。下山而来。至大渊津。忽有龙王。出献玉袈裟。将八万眷属侍。往金山薮。四方子来。不日成之。复感慈氏。从兜率驾云而下。与师受戒法。师劝檀缘。铸成弥勒丈六像。复画下降受戒威仪之相于金堂南壁。□于甲辰六月九日铸成。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是岁大历元年也。师出金山。向俗离山。路逢驾牛乘车者。其牛等向师。前跪膝而泣。乘车人下问。何故此牛等见和尚泣耶。和尚从何而来。师曰。我是金山薮真表僧。予曾入边山不思议房。于弥勒地藏两圣前。亲受戒法真笙。欲觅创我是金山薮真表僧。予曾入边山不思议房。于弥勒地藏两圣前。亲受戒法真笙。欲觅创寺镇长修道之处。故来尔。此牛等外愚内明。知我受戒法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闻已。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况我为人。岂无心乎。即以手执镰。自断头发。师以悲心。更为祝发受戒。行至俗离山。洞里见吉祥草所生处而识之。还向溟州海边。徐行次有鱼鳖[元/?]鼍等类。出海向师前。缀身如陆。师蹯而入海。唱念戒法还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创钵渊薮。开占察法会。住七年。时溟州界年谷不登。人民铹︷~。师为说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宝。俄于高城海边。有无数鱼类。自死而出。人民卖此为食得免死。师出钵渊。复到不思议房。然后往诣家邑谒父。或到真门大德房居住时。俗离山大德永深与大德融宗佛陀等同诣律师所。伸请曰。我等不远千里来求戒法。愿授法门。师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树上。倒堕于地。勇猛忏悔。师乃传教灌顶。遂与袈裟及钵。供养次第秘法一卷。日察善恶业报经二卷。一百八十九笙。复与弥勒真笙九者八者诫曰。九者法尔。八者新熏成佛种子。我已付嘱汝等。持此还归俗离山。山有吉祥草生处。于此创立精舍。依此教法。广度人天。流布后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离。寻吉祥草生处。创寺名曰吉祥。永深于此始设占察法会。律师与父复到钵渊。同修道业而终孝之。师迁化时。登于寺东大岩上示灭。弟子等不动真体。而供养至于骸骨散落。于是以土覆藏。乃为幽宫。有青松即出。岁月久远而枯。复生一树。后更生一树。其根一也。至今双树存焉。乃为幽宫。有青松即出。岁月久远而枯。复生一树。后更生一树。其根一也。至今双树存焉。凡有致敬者。松下觅骨。或得或不得。子恐圣骨堙灭。丁巳九月。特诣松下。拾骨盛筒。有三合许。于大岩上双树下。立石安骨焉云云。此录所载真表事啧。与钵渊石记。互有不同。故删取莹岑所记而载之。后贤宜考之。无极记。

另外《三国遗事》第四卷《义解》∵里的《心地继祖》也是秉承着真表律师的遗风:释心地。辰韩第四十一主宪德大王金氏之子也。生而孝悌。天性冲睿。志学之年。落采从师。拳勤于道。寓止中岳(今公山)适闻俗离山深公传表律师佛骨简子设果订法会。决意披寻。既至。后期不许参例。乃席地扣庭。随众礼忏。经七日。天大雨雪。所立地方十尺许雪飘不下。众见其神异。许引入堂地。撝谦称恙。退处房中。向堂潜礼。肘颡俱血。类表公之仙溪山也。地藏菩萨日来问慰。洎席罢还山。途中见二简子贴在衣褶间。持回告于深。深曰。简在函中。那得至此。检之封题依旧。开视亡矣。深深异之。重袭而藏之。又行如初。再回告之。深曰。佛意在子。子其奉行。乃授简子。地顶戴的山。岳神率一仙子。迎至山椒。引地坐于岩上。的伏岩下。谨受正戒。地曰。今将择地奉安圣简。非吾辈所能指定。请与三君凭高掷简以卜之。乃与神等陟峰巅。向西掷之。简乃风飏而飞。时神作歌曰:

碍岩远退砥平兮∵落叶飞散生明兮∵

觅得佛骨简子兮∵邀于净处投诚兮∵

既唱而得简于林泉中。即其地构堂安之。今桐华寺签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尝取迎圣简。致内瞻敬。忽失九者一简。以牙代之。送还本寺。今则渐变。同一色难卞新古。其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经上卷。叙一百八十九简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以此文订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谓今生始得戒也。旧得戒者。谓过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谓修生本有之新旧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过现世中。或善或恶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入地狱(已上皆未来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如是乃至饿鬼。修罗。人。人王。天。天王。闻法。出家。值圣僧。生兜率。生净土。寻见佛。住下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脱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脱等。以此为别尔)皆三世善恶果报差别之相。以此占看得与心所行事。相当则为感应。否则为不至。心名为虚谬。则此八九二简。但从百八十九中而来者也。而宋传但云。百八签子。何也。恐认彼百八烦恼之名而称之。不揆寻经文尔。又按本朝文士金宽毅所撰王代宗录二卷云。罗末新罗大德释冲献太祖。以表律师袈裟一领戒简百八十九枚。今与桐华寺所传简子。未详同异赞曰

生长金闺早脱笼∵俭勤聪惠自天钟∵

满庭积雪偷神简∵来放桐华最上峰

当然,修习瑜珈、法相、唯识,也是很重要的弥勒行者的修行方法。在《三国遗事》第四卷《义解》里,我们可以看看《贤瑜珈海华严》这则传记:瑜珈祖大德大贤住南山茸长寺。寺有慈氏石丈六。贤常旋绕。像亦随贤转面。贤惠辩精敏。决择了然。大抵相宗铨量。旨理幽深。难为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乃曰唯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是以学者难承禀者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乃曰唯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是以学者难承禀者尚矣。贤独刊定邪谬。暂开幽奥。(忄+反)(忄+反)游刃。东国后进咸遵其训。中华学士往往得此为眼目。景德王天宝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诏入内殿。讲金光经。以祈甘霔。一日斋次。展钵良久。而净水献迟。监吏诘之。供者曰。宫井枯涸。汲远。故迟尔。贤闻之曰。何不早云。及昼讲时。捧炉默然。斯须井水涌出。高七丈许。与刹幢齐。阖宫惊骇。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贤尝自号青丘沙门。赞曰:

绕佛南山像逐旋∵青丘佛日再中悬∵

解教宫井清波涌∵谁识金炉一炷烟

明年甲午夏。王又请大德法海于皇龙寺。讲华严经。驾幸行香。从容谓曰。前夏大贤法师讲金光经。井水涌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特为细事。何足称乎。直使倾沧海。襄柀。王未之信。谓戏言尔。至午讲引炉沉寂。须臾内禁忽有哭泣声。宫吏走报曰。东池已溢。漂流内殿五十余间。王惘然自失。海笑谓之曰。水脉先涨尔。王不觉兴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时海水涨溢。至佛殿阶前。晡时而还。王益信敬之。赞曰:

法海波澜法界宽∵四海盈缩未为难∵

莫言百亿须弥大∵都在吾师一指端(石海云)

与西域弥勒信仰相似的,是弥勒信仰与俗文化的交融。回鹘佛教有剧本《弥勒会真记》的出现,而在朝鲜半岛则有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据《三国遗事》第五卷《感通》中的《月明师兜率歌》记载: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K现。挟旬不灭。日官奏。请缘僧作散花功德。则可禳。于是洁坛于朝元殿。驾幸青阳楼望缘僧。时有月明师行于阡陌时之南路。王使召之。命开坛作启。明奏云。臣僧但属于国仙之徒。只解乡歌。不闲声梵。王曰。既卜缘僧。虽用乡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赋之。其词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宝白乎隐花良汝隐直等隐心音矣命叱使以恶只弥勒座主陪立罗良

解曰。龙楼此日散花歌桃送青云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远邀兜率大仙家今俗谓此为散花歌。误矣。宜云兜率歌。别有散花歌。文重直心之所使远邀兜率大仙家今俗谓此为散花歌。误矣。宜云兜率歌。别有散花歌。文多不载。既而日怪即灭。王嘉之。赐品茶一袭。水精念珠百八个。忽有一童子。仪形鲜洁。跪奉茶珠。从殿西小门而出。明谓是内宫之使。王谓师之从者。及玄征而俱非。王甚异之。使人追之。童入内院塔中而隐。茶珠在南壁画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德与至诚。能昭假于至圣也如此。朝野莫不闻知。王益敬之。更赆绢一百疋。以表鸿诚。明又尝为亡妹营齐。作乡歌祭之。忽有惊□吹纸钱。飞举向西而没。歌曰:

揪生死路隐此矣有阿米次盻伊遣吾隐去内如辞叱都毛如云遣去内尼叱古于内秋察早隐风未此矣彼矣浮良落尸叶如一等隐枝良出古去奴隐处毛冬乎丁阿也弥陀刹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尝月夜吹过门前大路。月驭为之停轮。因名其路日月明里。师亦以是着名。师即能俊大师之门人也。罗人尚乡歌者尚矣。盖诗颂之类欤。故往往能感动天地鬼神者非一。赞曰:

风送飞钱资逝妹∵笛摇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连天远∵万德花迎一曲歌∵

到了现在,韩国还有真言宗、佛入宗、净土宗、元晓宗、龙华宗、天华佛教、普门宗、弥勒宗、法华宗、华严宗、总和宗、一乘宗、天台宗等许多小教派。这些宗派里,有大多数与弥勒信仰有关,一直延续着弥勒信仰。

附:朝鲜半岛弥勒信仰简表

552年:百济圣明王遣使送石弥勒像一尊,日本始建寺供奉礼拜。

584年:日本自百济迎请弥勒像一尊,大臣苏我马子建寺供佛像。

631年:百济国孝顺王于龙华山下见弥勒三尊,其子武王遂于此建立弥勒寺。

681年:新罗国神文王以憬兴任国老,住三郎寺。着《上生经瑞应钞》。

719年六月:新罗金马郡弥勒寺遭地震损坏。

760年四月:新罗僧月明作《兜率歌》。

764年六月:新罗金山寺僧真表铸丈六弥勒佛像。

766年五月:新罗金山寺金堂供奉真表铸丈六弥勒佛像。

868年:高丽国忠清南道灌烛寺造石弥勒佛像,由僧慧明负责。

936年:高丽国弥勒寺建立。

1006年:高丽国忠清南道灌烛寺造石弥勒佛大像竣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