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没有自然的弥勒——佛诞偶思

文/净因法师

2551年前(公元前544年)四月初八日,悉达多太子降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郊外的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此时鲜花满园,香风四散,九龙吐水,沐浴太子,人天同庆,悲智双运的导师降生人间。一年一度的浴佛庆典由此而来,人们以香花净水,灌沐太子圣像,同时唱诵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每当我沐浴在空灵和缓的梵音妙乐之中时,心中有一股久别重逢的激动与兴奋!降生人间、成家立业、出家求道、六年苦修、降伏心魔、大彻大悟、说法利生、得大自在……一幕幕启迪人心智的人间悟道图,在我脑海中活跃起来。

原始的人格——降生人间

《西游记》中孙悟空无法无天,大天宫,10万天兵天将无法降服他,结果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这则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说明,在一般人心目中,佛陀是至高无上的神,无论他有多伟大,都是应该的。然而,德国着名佛教学者奥登堡(Oldenberg)教授以大量的证据证明,佛陀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考古学家在佛陀出生地尼泊尔的鹿野苑,发现了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古代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雕刻的“法敕”,更进一步说明佛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悉达多太子降生后7日,亲生母亲摩耶夫人便不幸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人。年幼时,悉达多太子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拥有原始的人格,饥饿时需要喝奶、吃饭,天冷时需要穿衣。由此可知,佛陀并非一生下来就伟大。

自我的人格——成家立业

据史料记载,佛陀在人间生活了29年。年轻时,他和我们一样练文习武,为实现自我而奋斗,跟随名师学习印度古代的各种哲学流派,在比武大会上获得冠军,夺得美若天仙的少女耶输陀罗的芳心,并结为夫妻,生有一子。成家立业后,住在瑰丽堂皇的三时宫殿,时刻有醇酒、音乐、美人相伴,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人世间苦苦追求的财富、名誉、地位乃至学问、武功,无不成就,自我得到最大的满足。

超我的人格——出家求道

经过20多年的忙碌、奋斗,想得到的都能如愿以偿,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反而感到寂寞与空虚起来。生活在醉生梦死的皇宫,他不断反问自己,生命如此短暂,生老病死时刻威胁。每一个人,却没有人有危机感,反而把全部精力用于争夺名利等身外之物上。争到手的东西迟早会失去,根本无法永远占有,这种争夺又有何意义?人生的意义何在?既然皇宫里博古通今的老师无法提供答案,悉达多太子只有一种选择,走出皇宫,为芸芸众生寻找离苦得乐的答案。这个决定使悉达多太子逾越了自己的本性,成就了超我的人格,使得悉达多太子超越常人。正如俄国哲学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云,“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人格的磨练——六年苦修

古希腊雅典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为了真理,悉达多太子先到苦行林参访苦行仙人,然后又到雪山去苦修,每日只吃一麻一麦维持生命。苦修虽然没有使太子找到解脱的答案,却磨练出他伟大的人格:勇于承认错误——苦修无法使人获得解脱。

人格的发展——降伏心魔

通过35年的苦苦探索,悉达多太子终于明白一个道理,苦难来自我们一颗有所执着的心。固执地追求人世间“五欲”之乐,固然无法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顽固地执着于某一种修行形式(如极度的苦行),也不是修行的正途。因为这只会使人在修行形式上打转,到了一定的境界,便无法突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只有超越对任何修行形式的执着,从心入手,“无所住而生其心”,修行道路上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如此思维,悉达多太子降伏了有所住的心魔,走出自我束缚,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现。

人格的升华——大彻大悟

悉达多太子来到菩提树下,从心入手,静坐反思,终于明白,人生的苦难渊源于因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维,由此而引发不健康的行为和语言,成为未来苦难的动力,这就是佛教业力缘起的理论。因此自净此意是离苦得乐的法宝。对于已经深陷苦海的人们,佛陀又悟出离苦得乐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勇敢地面对困境(苦谛)、客观地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集谛)、建立起脱离困境的信心和勇气(灭谛),并以实际行动走出困境(道谛),这就是四圣谛。了知佛陀大彻大悟的内容——缘起法和四圣谛,就能使一个人的思维得到重整,人格得到升华。

人格的感化——说法利生

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曾经说过,“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大彻大悟的佛陀,以度化众生为己任,45年间足迹遍及全印度,以其崇高的人格,感化无数苦难众生,为人类留下极其珍贵的精神资粮,直至今日,我们仍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下。

人格的圆满——得大自在

人们常常把“涅盘”看成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涅盘的本意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贪嗔痴等不健康思维的∵“死亡”,带来的是清净、自在的人生,所以称为得大自在,标志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人格的圆满。

以上一幕幕启迪人心智的人间悟道图,深刻地揭示了佛陀是如何从原始的人格、自我的人格、超我的人格,经历人格的磨练、发展、升华而获得完美的人格,再以他伟大人格的感化,帮助了无数苦难的众生,最后成就了他圆满的人格,得大自在。庆祝佛诞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缅怀佛陀圆满的人格、慈悲利世的襟怀和超然脱俗的理想的同时,使人们了知,“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换而言之,佛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修来的,圣贤的一切成就,也是靠自己一步步精进努力积累而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由此而激发人们效佛所行,积极进取,成就完美的人格。

(《明报》2007年5月23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