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思是慈氏。弥勒在佛教典籍中出现很早,早于人们所熟知的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佛教形象,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共同信仰的两位菩萨之一。弥勒信仰则是形成于印度北部,随佛教东传传入中国,流行的时期大约是公元4世纪到10世纪。

弥勒的身份非常特殊,在印度、中国以及大小乘佛教中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犍陀罗、秣菟罗地区,他是婆罗门子,长发垂肩,手持水瓶,是印度教与佛教交融所产生的形象,也是弥勒的最早形态。在小乘佛教中,他是仅有的两位菩萨之一,住在兜率天净土,他的出现意味着菩萨思想在佛教中的萌芽,也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的一个标志。

在大乘佛教中,释迦世尊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菩萨另眼看待,选中弥勒作接班人,也就是常说的未来佛。当他下生时,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没有水火、刀兵、饥馑之灾,人寿八万四千岁,安稳快乐。总之,那是一方政通人和、社会进步的人间乐园,故特别受人们崇拜和向往,也是在中国最为流行的形象之一。

早在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兵祸不断,统治者利用信众对于弥勒的信仰,自称弥勒下生人间。唐代女主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理性,她命令和尚薛怀义伪造《大云经》,说自己是弥勒出世,又把这部伪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讲说。”希望令天下百姓都知道武周政权代唐而立一事,是佛祖亲口授记,是上应天意,是正当合理的。她又于证圣元年(六九五)给自己加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同时以弥勒与轮王的身份自居。如今,洛阳龙门石窟中最着名的卢舍纳佛,据说就是武则天令工匠依照自己的相貌雕刻而成的。

如今,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早已不是早期佛教中的弥勒菩萨了,而是传说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据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自称为契此,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确实的姓名。他长得矮矮胖胖的,整天笑容满面,常以竹枝挑着大布袋在街上化缘,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有一次,他睡卧在雪地上,起身时片雪不沾身,众人都觉得很稀奇。此外,每次他向商家化缘某样物品,该货品一定立刻销售一空,向人预示吉凶,也一定灵验。如果天快下雨了,布袋和尚就会穿着湿草鞋快步急走;如果干旱将至,他就穿着高脚木屐在桥上倒头大睡。因此乡民常以他的行径,作为天气预报的准则。有一天,他走到奉化岳林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口中说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说完后就安详地往生了。从此之后,众人才知道他原来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历史上,弥勒虽然以很多形象出现,但是人们对于它的喜爱却一如既往,诚如那幅着名弥勒对联所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能保有这样的心情也是很不容易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