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日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风景秀美,环境清幽,弥勒信仰是其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在佛教的全堂佛像图中,供奉的主要是三大佛五大菩萨。三大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五大菩萨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大慈弥勒菩萨。中国有着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相传雪窦山是弥勒菩萨的应化道场。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山的雪窦寺时,曾提议将雪窦山定为弥勒山,列为继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之外的第五大佛教名山,但一直未能如愿。太虚大师一生以弘扬弥勒菩萨的万法唯识思想为自己的修学理念,对弥勒菩萨的这个道场自然念念不忘、情有独钟。直至圆寂,太虚大师仍然期盼着雪窦山成为与其他四大佛教名山齐名的佛教道场,并选择雪窦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圆寂后的舍利灵骨被安葬在雪窦山的妙高台。已故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非常赞成把雪窦山建成第五大佛教名山,并极力促成此事。1978年,赵朴初会长视察雪窦寺时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为发掘和弘扬弥勒文化资源,浙江省先后于2000年6月和2007年12月组织召开了两届弥勒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学者、佛教高僧参加,共同研讨弥勒文化,以彰显雪窦山作为以弥勒信仰为主题的佛教名山的地位。

雪窦山的佛教信仰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雪窦山的弥勒信仰与五代时候的布袋和尚有关。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始见于北宋初年(988年)赞宁所着《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中的《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成书于1004年的《景德传灯录》又在《宋高僧传》的基础上加人了若干典故,使布袋和尚的故事更加丰满。另外《两浙名贤录》、《奉化县志》中也有关于布袋和尚的记载。据载,五代梁时有一奉化长汀人,称为∵∵“长汀子”,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法名“契此”。契此长得蹙额皤腹,笑口常开,常以杖荷一布袋,游走街市、田野之间,向人行乞,不管人们布施什么东西,统统投人布袋中,自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人时观自在。”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示人吉凶,常得应验。据说他临终时说了四句偈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于是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渐渐传扬开来。从此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造像逐渐从印度的天人形象变成了布袋和尚的形象,更加具有了人性化、中国化的意味。

雪窦山的兴盛也与皇家的尊崇有关。传说宋仁宗曾梦游一清幽秀美的山川古寺,于是披览各地山川寺院,发现雪窦山与雪窦寺仿若梦中所见,于是御赐金丝龙袍等物给雪窦寺僧众。宋理宗时,又将雪窦山御题为“应梦名山”。南宋时,雪窦山和雪窦寺被定为“五山十刹”之一,明朝时又被列人“天下禅宗十刹五院”,雪窦山的弥勒信仰逐渐弘扬开来。

布袋和尚出家的寺院为雪窦山的岳林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赐额“大中岳林禅寺”。寺院历经沧桑,早已焚毁。1995年,成立了修复岳林寺筹备领导小组,由僧人组成筹建委员会,选择布袋和尚故乡长汀村奉∵∵中山中岙圹作为新址,规划占地150亩,赵朴老题写了寺额。历时十余年,岳林寺已初步恢复了寺院的面貌,成为弥勒文化的一大基地。

雪窦山弥勒信仰的中心在雪窦寺,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为宋真宗二年(公元999年)敕赐的名号,一直沿用至今。雪窦寺是当年布袋和尚经常挂单的寺院,也是永明大师完成《宗镜录》的地方。该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

1932年,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寺,多次开讲∵∵《楞伽经》等唯识学经典和《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等弥勒法门经典,宣扬唯识思想和弥勒信仰。为纪念太虚大师,进一步弘扬弥勒信仰,雪窦寺修建了太虚塔院。太虚塔院有别于一般寺院的格局,殿内供奉的不是佛祖释迦牟尼,而是印度天冠形象的弥勒菩萨。大殿也不像一般寺院那样称作大雄宝殿,而称为摩尼宝殿。摩尼宝殿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说法的地方,兜率天外院是天人的居所,内院为菩萨修学之处。

现今雪窦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8584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873平方米。自外而人,依次为山门、放生池、照壁、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乳峰泉、法堂,依山而建,层层递高。照壁上书有“弥勒道场”四个大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所题。

雪窦山的弥勒信仰从古至今绵延不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扬弥勒文化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文化源泉。(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