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

净空法师於达拉斯宣讲

黄念老的《大乘无量寿经解》,引《大宝积经》中弥勒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於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这十种心非常重要,即是发菩提心的具体落实。於是我就将《大宝积经》的这段经文查出。全经共有两卷,经文很长,我仔细看了两遍,觉得非常重要,世尊将现代学佛的四众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确是现代修学救命的一部经典。

学佛犯了严重的过失,自己不晓得,还以为将来一定能往生。若临命终时,业障现前,问题就非常严重。上次讲述《金刚经》,多半偏重在理论与原则上;而这部经的好处则是全落实在细行上,於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为我们指明。为什麽宣讲这部经,我深深感觉是三宝的加持。

《大宝积经》在大乘佛法是一部大经,全经共一百二十卷,这是第九十一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会。《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其中唐译本就出自《大宝积经》第五会。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时,只有此本没见到,所以他的会集只依据四种原译本,很遗憾的是未见宝积经。我们很有福报,经典齐全,甚至会集节校等九种版本,都可以读到。今天,我利用此次短暂的聚会,将这部经的内容作重点的报告,此经对现代修学人关系重大。经文一开端,说明当年世尊的常随弟子们所作示现。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善法微少,好於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着,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读此一段经文,想想自己,以及四周的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说,犯了这些毛病。他们皆是受了菩萨戒的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这句是总说,所说的皆是原则,细说的还在下面经文。「善法微少,好於愦闹」,善根少,喜欢愦闹。「愦」是糊里糊涂,「闹」是热闹。喜欢谈论世事,迷於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之中。

「多诸戏论」,凡是无益於道心的言论,都称作戏论。「广营众务」,广是繁多,营是经营,喜欢经营一些世法。譬如建道场、做法会,都称作广营众务。「种种贪着」,染着境缘,增长贪嗔痴慢。「为所不应」,佛在经中教导我们不应该做的事却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佛是觉悟;他们是迷而不觉,世智辩聪,与佛不相应、与法不相应。∵《金刚经》讲得好,「离相离念」,「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诸法实相。他们误以为众生与诸法都是实在的,这是错误知见,这就不相应,属於邪慧。

「下劣精勤」,他们在生活中,似乎也很精进、很勤奋,可是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後五百岁」是世尊灭度两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我们读到这部经,确实感到寒毛直竖。佛若不提醒,总以为自己修行得还不错;展开此经对照自己的心行,才知道毛病百出。

弥勒菩萨见到会中这麽多业障深重的初学菩萨,非常感慨的说,这些菩萨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佛门有句话说,「初发心者,成佛有余」。初发心的人非常勇猛,真有道心。同修们发心皈依、发心受在家五戒、菩萨戒。初发心出家,那时心是真诚的,真的是成佛有余。若能保持不退转,那还得了!可惜保持不久,所以又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加速度地退转了!有几人能保持不退转?这是佛门四众弟子修行的现象,弥勒菩萨见了,生起大慈悲心。

『此诸菩萨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我们要特别留意这句话,此即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若非成熟,不可能发心皈依、受戒,不可能发心剃度出家。这确实是善根福德因缘俱会。『皆已退转』,业障深重,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使我们的道心像闪电一样,亮一下就没有了。虽然只闪亮这麽一刹那,已非常难得。无量劫来都在黑暗里,忽然有一道闪光,就很不容易了。弥勒菩萨发起慈悲心,要帮助这些菩萨,也就是帮助我们这样初学的人。

他很慈悲的问大众,「你们为什麽退转?为什麽不能精进?」这些菩萨们也都很诚实,对弥勒菩萨说,「我们现在对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的确没有增长,只有退转,因为我们的心常有疑惑。」他们於无上菩提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没有透彻了解,所以常怀疑自己该不该学佛,该不该作佛;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实真相也常生疑惑。佛说我们今天所作所为是堕落,我们到底是不是堕落?因为这个缘故,善法生起时也常被这些疑惑障碍了,所以修学佛法不能精进,唯有退转。

弥勒菩萨非常高明,并不直接教导他们,而向他们建议,「我们可以一同到佛那里,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佛成就无障碍!我们去见佛,佛一定有方法教导我们断疑生信」。这些菩萨众中有六十位,人数并不多,他们就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佛,见佛时自然就生起惭愧心,表现非常悲痛。此时,佛首先劝他们不要悲伤,说明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因果非常复杂。

『汝於往昔造作恶业。』这句是总说,你们在往昔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佛将它归纳为四桩事,『於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畅悦心」是自己痛快,骂人骂得很痛快,造业造得很痛快。「瞋骂」是以瞋恚之心骂詈一切众生,对自己看不惯的、不顺己意的,就动瞋恚。「毁辱」是毁谤、侮辱。「障恼」是障碍、恼害。这些都是对於善法,看到众生做好事,嫉妒心就生起,想方设法破坏他、障碍他,不让他成就,让他生烦恼。这就是对於众生种种的损害。

『随自分别』。「随」是随着自己的意思。自以为这样做是对的,其实皆是利己损人,造作种种恶业。不知道真实法中「无我」,而将此身当作「我」,凡是与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障碍、损害它。

『不能了知业报差别。』不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我们在般若经上得到一个总结论,「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转变与相续是不空的。「诸法」是世法与佛法。佛家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任意的造作,果报现前时才知道害怕,然已无济於事了。菩萨畏因,菩萨觉了,不怕果报;果报现前,只好承受。因为菩萨明了恶报之可怕,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十分小心谨慎,不造恶业,不恼害众生。佛提醒他们过去世的业因果报,今天虽然行菩萨道,欲求得无上菩提圆满道分,实在太难了!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这是非常难得的胜缘,却退转了,真是太可惜。

『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缚。於诸善法不能修行。』你们知道这是善法,可是欲尘境界一现前,自己作不了主,还是造业。有时造作之後後悔,就是一点善根发现,谚语说「良心发现」。这一点良心很可贵,此即是善根。有些人造作恶业之後,不晓得自己做错了,还以为是做对了,这就是愚闇到了极处,确实佛菩萨也无法救他。世尊如此提示,这些菩萨们也非常难得,他们真正忏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详细说明自己的业障。

唯有佛陀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所作所为。一般人不知道来生与过去生的事。阿罗汉只能知道五百世,超过五百世,就没有能力知道。遇到佛,机会太难得了,求佛说明。自己明白这些事,真正求忏悔,从今以後不敢再造。一个人在佛前发愿,真的求忏悔,知道过失,以後不再造了,这是佛的好学生。中国古圣先贤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不怕有过失,怕的是不能改过,「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人愿意改过自新,佛当然欢喜为他们说明。佛为他们说的这些话,我们听了仔细思惟、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些过失。如果有,也要学这些菩萨,发愿从今而後更不再造。

佛告诉他们,『汝曾往昔於俱留孙如来法中。』「俱留孙」是释迦佛的前一尊佛。他们曾经在俱留孙如来法会之中,『出家为道。』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多闻」是听经闻法的时间很长,大小乘佛法皆通达,自以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净戒」,多闻是慧解,净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这样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难得,会有什麽过失?

『常怀骄慢傲逸之心。』这就是他们的习气病根;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德行时,为人还很谦虚,样样不如人,谦虚卑下。经读多了,学问增长,如从前李老师所说,学问大了,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看不见人了,甚至对父母也不敬。父母是种田的,没念过书,自己大学毕业了,就瞧不起父母;自己得博士学位,老师没有得博士,连老师也瞧不起。真有这样的人!

出家造作的恶,自己不知道,经读得再多,种类、遍数再多,并没能体会入心。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卑下。《论语》中,孔夫子从未对任何人表示自己很有学问、有德行,未曾表示傲慢的态度,对於童子也很有礼貌。释迦牟尼佛对待任何人都恭敬、谦虚,连傲慢的念头也没有。

多闻、持戒,都是表面工作,没有实际体会,四众同修犯此毛病不轻。我们念佛、诵经,自以为将来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与事实往往有相当的距离。以上是第一类过失。

『又行头陀,少欲知足。』这是一类修苦行的苦行僧。「头陀」是苦行。这很难得,如住茅篷、住山,与外界社会很少接触,算得上是真修行。『於是功德复生执着。』以为自己有道行、有功德,执着在此。几个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不执着?说实在话,如果没有这些功德利益,他就不肯修了。一定要懂得,「执着」就坏了,得不到真实功德,只能得一点世间有漏的福报。功德变成福报,而福报相当麻烦。

多闻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心,而且放逸。这种嫉妒傲慢,将来生到阿修罗、罗刹、鬼道享福。修罗道就是这类业因而生的。阿修罗福报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长,造业就更重,死後堕落地狱。这是佛家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恶,第三世堕落。人天福报尚且堕落,何况修罗、罗刹,堕落魔道。我们好心来学佛,最後学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与魔的区别,佛心清净、慈悲,魔心傲慢、嫉妒。两者都是多闻,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报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以上是第二类过失。

佛讲这两类过失,都是原则。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希望我们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细细观察自己到底错在那里。佛举例说: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当时,有二位出家人发心讲经说法,『多诸亲友名闻利养。』因为听经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属多,拥护供养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悭嫉心。』你对於这二位法师起了嫉妒心,这是从悭贪而生的。『妄言诽谤行婬欲事。』你在外恶意的诽谤他,说他破戒,离间闻法的大众。因为你的破坏,造谣生事,恶意诽谤,『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这是将众生闻法的机缘破坏了,罪过很重。

天台大师引用佛经说,讲经的法师,「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尚且要尊重他,他说的是正法,并没有说错,闻法依教修行,能得大利益。又说「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是国家之宝。能说不能行是国家之师,他能教化众生,自己做不到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古人讲的,「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学生为什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老师能说却做不到,而学生听了之後,能说又能做到,所以学生的成就在老师之上。

『彼诸众生於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恶意破坏讲经的道场与法师,令众生对法师疑惑而不生信受。我们学佛要从此处细心体会,境界现前时,立刻忆念佛在本经的教诲。深知断一个人的法缘与法身慧命,果报都堕在地狱,何况破坏许多人的法缘,如何得了!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佛说,因为造此恶业,其果报,『已於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六十百千是六百万。因为他生嫉妒心,恶意破坏弘法的道场,已经在阿鼻地狱受了六百万年的重刑。『余业未尽。复於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从阿鼻地狱再转到等活地狱,罪报比较轻一点,受罪四百万年。两处合计一千万年。

『余业未尽。复於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黑绳地狱的果报比等活地狱又要轻一等,受罪两百万年。这些地狱的状况,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很清楚。『余业未尽。复於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这是更轻一点的烧热地狱,罪报六百万年。别以为只造诽谤说法这麽一点罪,殊不知须在地狱辗转受罪一千八百万年。《大般若经》广说谤法之罪,千佛出世,救之犹难。善现请说苦报,佛竟不说。若欲说其所受之苦,闻者当吐血而死。是知谤法之罪,非可轻也。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受完地狱罪报,再得人身。『五百世中生盲无目。』「生盲」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这是因过去世所造的罪业,还有五百世的余报。读了的确令人寒毛直竖,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千万不能以为自己不顺心、不满意,就任意障道,却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这就是愚痴、鲁钝,没有智慧。「生盲无目」是身体上的缺陷,「蒙钝」是心思昏暗,没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由是余殃苦报,使一般人见了不会生欢喜心。又以『诽谤轻贱,戏弄欺嫌。』欺负他人、嫌弃他人。『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以致出生在文化落後的地区,受不到好的教育。他的生活也很困苦。这些经文皆不难懂,很清楚的描绘他在人间的贫穷下贱,受尽种种苦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没有人尊重他,没有人喜欢他。

『从此殁已。』五百世身为贫贱之人,这是地狱的余报;离开地狱後,还要受五百世的苦报。报尽了,『於後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末世五百岁中,是指现在这个时代,『还於边地下劣家生。』这比前面情况好得太多了。『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余报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设欲修行,多诸留难。』偶尔遇到佛法,想发心修行,障缘特别多。皆因过去障碍很多人闻法,所以他这一世得此余报。佛说他的余报有五百世,可见他障碍人愈多,果报就愈严重。『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这六十位菩萨,过去生中造种种罪业,所以虽发心出家修道,却有许多障碍。『汝等从彼,五百岁後。是诸业障,尔乃消灭。』。可见罪障消灭需要很长的时间,历受许多的苦难。菩萨有智慧,怎能不怕!众生实在愚痴,竟敢造业!

『於後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他们曾经念过「阿弥陀佛」,业障消灭之後,遇到善缘,往生极乐世界的机缘成熟了。此时身心清净,再不会有恶意对待一切众生。自己学佛的功夫如何?有没有进步,还是退步?最容易检查的是,我们过去对那些人事看不惯的,不喜欢的,今年遇到这些人、遇到这些事,会不会淡一点。过去十分恨他,现在只有五、六分恨意,这就进步很多,但还不能往生。过去最讨厌、最恨的人,现在一点也不恨,也不讨厌,往生的机缘就成熟了,因为业障消了。贪瞋痴慢是业障,看到合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顺心意的想排斥,这都是贪,都是瞋恚,都是愚痴。对待别人是自赞毁他,自认为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这种观念即是业障,决定障碍一生往生。

这部经确实教导我们,往生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完全从事上而言。大乘经上说明原则的很多,如「心净则土净」,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心净的程度如何?自己以为心很清净,境界一现前,该喜欢的喜欢,该讨厌的还是讨厌,这不是清净。本经的好处在此,让我们读了之後一一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过失,晓得这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预知时至的人,对此世间,心清净,对一切众生,心平等,以清净、平等、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就为你授成就无上菩提之记,这与《无量寿经》所说的相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