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史略(二)

刘果宗

唐以前律典,有所谓「四律五论」,四律即前所述。然查诸大藏经中,属于广律部分,街有唐义净所译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是属一切部之广律,共五十卷,梵本是义净自印度携回长安,於唐武后久视年间译出。审其内容,乃是十诵律以後,所新制之律藏也。

另有一部鼻奈耶,一名「戒因缘经」·此部在中国律藏中,是比较早期之一部广律。前有释道安序文,曰:

岁在壬午,鸠摩罗佛提……伴厨宾鼻奈,厥名耶舍,

讽鼻奈经甚利,即令出之。佛提梵本,佛念为译,昙

景笔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

为四卷(今大藏经中为十卷)。与往年昙摩等出戒典

相似,如合符焉。据此,符秦建元壬午年(三八二),由鸠摩罗佛提,请来深通律法之厨宾沙门耶舍讽诵,竺佛念传译,昙景笔受,在汉译广律中,此本乃属早期之四分律,译文或不太完善,然亦有研究之价值,故随笔录出,以作参考。∵

古德所称「四律五论」,四律已如前述,五论是:

㈠萨婆多昆尼昆婆沙,九卷,一名萨婆多论,颇为律学研究者所重视,虽为失译本—译者姓名不详,但由译语判断,当为十诵律後之出品。

㈡萨婆多部昆尼摩得勒伽,十卷,僧伽跋摩译,据僧佑出三藏记集载,其译出时间,为刘宋元嘉十二年(四三五)。

㈢昆尼母论,又称昆尼母经,八卷,译人虽不详,但亦为解释十诵律之论藏。

此上三部,皆就萨婆多部律法内容,所造之论典。

㈣善见律昆婆沙,十八卷,萧齐永明六年(四八八),僧伽跋摩译,此乃解释四分律之论书。

㈤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天竺沙门弗陀多罗造。陈真谛译,是就正量部律法,所撰之论典。本论是将律法重要问题,约以二十二偈来论述。虽仅为一卷之小论,然其内容,极为丰富,故深受历代律学者所重视。

(四)律藏内容

律藏内容组织,大体分为八类,合为五篇、七聚,八类是:

㈠四波罗夷:即杀、盗、淫、妄语四戒。称此为四重戒,或根本戒,因比丘、比丘尼律法中,此过最重,相当於世法中死刑。故名四重戒。又此四戒为诸戒之所依,故又称根本戒。僧残以下诸戒,皆为护持此重戒,若不能护持,则重戒易犯。波罗夷,译名不一,有云弃,谓犯此四戒中之一,比丘戒体即失。不得与僧共住,应弃出僧团之外,故名为弃。又名边罪,又心为他胜。意谓才犯时,即非沙门,非释种子,乖涅盘性。堕落崩倒,为他净行者所欺胜。故名他胜。又比丘者,应降伏烦恼魔,今反为烦恼魔所胜,失其所尊,故名他胜。或云极恶,谓无有过恶胜於此者。又译为堕,谓犯此戒者,死堕阿鼻。又於诸智退没堕落,无修菩提道分。又於涅盘退没堕落,无证道分。於梵行退没堕落,无道果分。若有犯者,不可发露悔过,毕竟永堕负处。故五分律一万:

波罗夷者,名为恶法,名断头法,名非沙门法。如铁

鼻缺,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石破,不

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下可复生。此段文意,皆言其过恶最重,犯此戒者,不可重生也·

㈡十三僧伽婆师沙:僧伽,此云众、婆师沙,此云残,故又名僧残罪。十诵律云:

足罪属僧,僧中有残,因众僧前悔过得灭,是名僧伽

婆尸沙。犯前四波罗夷,名无余,如人已死,无有余残可治。浅言之,犯波罗夷戒者,如人病人膏盲,虽有清净众僧,无法忏悔其罪,而犯此十三僧残罪者,体犹有余,戒体未尽全失,街有余残可治。故昆尼母论云:

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如二

人共入阵间,一为他所害命绝,二为他所害,命根少

在不断,若得好医良药,可得如瘥,若无者不可瘥也

。犯僧残者,亦复如足,有少可忏悔之理。若得清净

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

大众,不可除灭,是名僧残。犯僧残法,若犯後覆藏,应随覆藏日数起,与别住法(禁闭反省),行别住法已,更与六夜摩那缍行(软禁六日,促其再反省),即令为大众清厕等劳役。使其自心欢喜,亦令大众欢喜。善见律云:

摩那缍者,汉言折伏贡高,亦言下意,下意者,承事

众僧。若犯後即时发露忏悔,不曾覆藏,则下须行别住法,即径与六昼夜意喜行,行意喜行已,然後於二十清净僧中出罪,若不满二十众,则罪下除,故犯十三僧残罪,虽云可治,然二十清净僧,得之亦不易耳。

㈢二下定法:比丘尼无此法,不定者,谓此罪体,无有定相,是轻是重,不可定言,待人揭发,视事者认可後,方可揩定。然後依犯论治,故名下定。此有二条,故云二不定。若论过罪,皆属侄摄。初於三法中不定(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次于二法中下定(僧残、波逸提)。萨婆多论云:

佛坐道场时,已决定五篇戒,轻重通塞,无法不定。

此所言不定者,直以可信人,不识罪相轻重,亦下识

罪名字。设共女人一处坐,不知为作何事,为共行侄

?为作摩触?为作恶语?为过五、六语?故言不定。此不定罪,是由犯者认可後,而治其罪之轻重,故言不定。

㈣三十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此云舍、波逸提,此云堕,简称舍堕法。此是有关僧伽中衣、食、住、金钱、药品等戒法。此法以保持行者清心少欲,为根本精神。如个人衣物超过定数,或持有不应有之财物,应尽舍与他僧,既舍物已,余有堕罪,应向清净僧,行忏悔法。此三十舍堕,与後九十单堕罪同。唯有物可舍为异。犯财当舍,舍具三义:一者舍财,此为犯罪之缘,财不舍,则忏法不成。二者舍心,此是犯罪之因,心不舍,则因流不绝。三者舍罪,所犯堕罪,为感生死之业果,罪不舍,则污行不捐。抄三舍中,若缺其一,即不清净。若更得财物,即获其罪,以为前犯染污故。萨婆多论云:

衣已舍,罪已悔过,求衣心不断,若当日,乃至一月

,得本异财,尽犯舍堕,由心次续不断。即得衣日得

罪,下须经日。若即日舍衣、悔过、心断,後日更生

求衣心、不犯,以中间心断故。若衣已舍,求心已断

,罪未悔过,正使多日,得本异财,当舍,作突吉罗

机。突吉罗忏者,此云恶行恶语,忏悔舍堕罪,须具足三舍,方言清净。此後若还本财,事同新得,或受持,或如法说净、得蓄。三十舍堕法中,除二宝不得对受大戒人舍,其野蚕绵卧具,应须斩坏永弃,所余应於僧中舍。

㈤九十波逸提:又称单堕罪,此法在南传巴利律藏中,为九十二条。波逸提,此云堕。与前三十舍堕,体性相同,唯无物可舍为异。前约物论犯,故须先舍所贪财物。而後悔罪,故曰舍堕。此约行辨罪,故径行忏悔,以无物可舍,故名单堕。律摄云:

波逸底迦者,谓是烧煮,堕恶趣义。烧煮,乃指堕处而言,根本律云:

谓犯罪者,堕在地狱、傍生、饿鬼、恶道之中,受烧

煮苦。不犯此罪,若不殷勤说除,便能障所有善法。虽其余罪法,皆有堕义,而此条特名烧煮,故名单堕罪·此合前三十舍堕,总有一百二十波逸提法。

㈥四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罪,此无正翻,义云向彼悔。若论罪性,比波逸提少轻。此四法皆因食事起贪,坏他敬信,故佛禁之。虽一切罪,皆应向清净僧说忏悔,然若犯此四罪,须即时向清净僧,发露悔过,请其诃责,故独受悔名。萨婆多部律摄(义净译)云:

谓於住处,现在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余罪

,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亦异

余罪。僧只、十诵及萨婆多部,皆云令向一人边说,发露悔过,罪便得灭,此法不同余罪,故受别名。

㈦百众法:此法有关僧众日常生活绌则,如服装、饮食、姿势、行仪进退,甚至大小便等。所谓三千威仪是也。此篇戒相繁多,故云众,今但列百数,故曰百。法者,乃所应学事。焚语式叉迦罗尼,此云应当学。此就行边立名。如律摄云:

众学法者,谓於广释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

在众法中,是故总言众学法也。此众学法,准依四分律·,说有百事,可约为九例:一着衣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瞰事、五护闶隆⒘捣ㄊ隆⑵咚袷隆吮憷隆⒕殴弁隆F溆嗦刹克校瞎懵裕饔邢峦缟舐晌叻ǎ宸致梢话侔朔ǎ新梢话偈ǎ馔呀浔酒呤ǎ韭桑ㄒ寰灰耄┧氖ā4说冉晕谢ね牵煌喾ǎ饰薅ㄊH哦嗦墼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