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1995.07∵出版

(pp.345-371)

廖明活

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

∵345∵页

∵提要

∵提起净土教学,常途便会想起以往生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为归趣的净土宗。∵其实在中国佛教史里,对净土观念表现出

∵兴趣者非仅净土宗,∵亦包括地论、摄论、三论、天台、华严

∵各主要佛教学统。∵本文以地论学统的代表人物净影寺慧远

∵(523∵~∵592∵)的净土思想为主题。慧远活跃于南北朝末叶,

∵那时中国净土教学还是在酝酿阶段;∵慧远在其代表作《大乘

∵义章》,∵特辟一章,讨论净土观念,并为《无量寿经》和

∵《观无量寿经》这两种基本净土佛典造注,∵对中国净土教理的

∵形成,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慧远净土思想的纲要,∵包

∵括慧远对“净土”一词的解释,∵对各种净土所作的分类,对

∵各类净土跟各类佛身的关系所作的说明等。∵第二部分列举跟

∵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有关的一些问题,∵例如阿弥陀佛的身位

∵、∵极乐净土的类别、往生极乐净土的行因、往生极乐净土的

∵众生的品类等,∵逐一分述慧远在这些问题上所提出的意见,

∵并把其立场跟传统净土宗人所持者作出比较。

∵346∵页

∵由于唐、宋以来,∵净土宗昌盛,因此提到“净土思想”

∵,∵通常便会联想起以往生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为旨趣的净土

∵宗教学。∵其实在古佛书中,“净土”一词非专指阿弥陀佛的

∵清净国土,而对净土课题表示关注,亦非仅限于净土宗。∵本

∵文介绍南北朝末叶地论学宗匠净影寺慧远(∵∵523∵~∵592∵)

∵的净土思想,∵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慧远对净土观念

∵的理解和分析,∵第二部分申述慧远对跟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有

∵关的一些问题所持的意见。

∵一

∵净影寺慧远为地论学统南道一系的重要人物,学识渊博

∵,着述宏富;∵史家每把他跟天台宗的智顗(∵538∵~∵597∵)

∵和三论宗的吉藏(∵549∵~∵623∵)并列,∵推尊之为隋代三大

∵法师之一。∵慧远现存着作中以《大乘义章》最着名。此书分

∵249∵科,∵申述大乘教学的意旨;∵(∵注∵1)∵当中∵<∵净土义∵>

∵一科分六门讨论净土问题,∵为研究慧远的净土思想的最重要

∵参考文献。∵本部分的讨论,主要以此科为根据。

∵(一)“净土”释名

∵《大乘义章》〈净土义〉之第一“释名门”,∵对“净土”

∵一词作出如下界定︰

∵言“净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

∵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界、净国、净土。

∵“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

∵名也;约佛辨处,故云“佛刹”。∵“佛世界”者,“

∵世”谓世间、国土、境界,盛众生处名器世间;∵“界

∵”是界别,佛所居处异于余人,故名界别;∵又佛随化

∵,住处各异,亦名界别。∵约佛辨界,名“佛世界”。

∵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国”;∵约佛辨国

∵,故名“佛国”。∵言“佛土”者,安身之处,号之为

∵“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此无杂秽,

∵故悉名“净”。(∵注∵2)

∵这里首先指出“净土”在佛经里乃是“佛刹”、∵“佛界”、

∵“佛国”、“佛土”等词的异称,∵继而逐一解释这些词的涵

∵义︰“刹”的意思是“处处”,∵故“佛刹”一词是表诸佛的

∵居处。∵又诸佛的居处跟众生的居处有所界别,并且是随着教

∵化对象的不同而相异,故亦名“佛界”。∵又诸佛界各有其统

∵摄的众生,∵就像世间的王国各有其统摄的人民,故亦名“佛

∵国”。∵又诸佛国乃是众生安身之处所,就像土地承载万物,

∵故

∵───────────

∵(1)∵∵《大乘义章》全书今不存,现存222科。

∵(2)∵∵《大正藏》卷44,页834上。

∵347∵页

∵亦名“佛土”。∵又这些名为“佛刹”、“佛界”、“佛国”

∵、“佛土”之佛的处所,∵是完全没有杂秽,故又有“净刹”

∵、“净界”、“净国”、“净土”的称号。(注3)

∵以上慧远对“净土”一词所作的释义,跟现代学者探究

∵“净土”一词原义所得的结论,颇为吻合。∵现代学者对比汉

∵译和梵文经本,发现“净土”一词并无固定相应的梵语字。

∵汉译本作“净土”的地方,∵或不见于梵文本,为译者所附加;

∵或有作∵kbetra、buddhakbetra∵等,∵而∵kbetra∵的意思便是

∵土地、国家、界域、处所。(注4)

∵(二)净土分类

∵《大乘义章》〈净土义∵>∵第二“辨相门”,∵对净土作出

∵分类,大别之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种。∵关于事净土

∵,有如下总述︰

∵言“事净”者,是凡夫人所居土也。∵凡夫以其有漏净

∵业,∵得净境界,众宝庄严饰,事相严丽,名为“事净”

∵。∵然此事净,修因之时,情有局别;受报之时,土有

∵分限,疆畔各异。∵又此修时,取相执定;受报之时,

∵国土庄严诸相各定。(注5)

∵事净土为凡夫所居的净土,为修有漏净业所感得。(注6)这

∵些以宝物为庄饰,事相庄严华丽,故称“事净”。又凡夫修

∵有漏净业,∵作为感得事净土之因时,对其所感得的净土的

∵形相,情尚彼此不同,∵求取互有分别,由是其所所感得的

∵净土,是有分限、方域和固定相状。∵《大乘义章》进一步

∵界别出两种事净土︰

∵──────────────

∵(3)∵∵慧远《∵维摩义记∵》解说“佛国”一词,谓“国”亦即

∵是“处”,于佛经中亦名“土”和“界”。又∵《∵维摩

∵义记∵》对“国”、“土”、“界”诸名的释义,∵跟

∵《大乘义章》的大致相同。参见∵《∵大正藏∵》∵卷∵38,

∵页∵422∵中。

∵(4)∵∵有关“净土”一词的本源和意义的分析,参阅平川彰︰

∵〈净土思想?成立〉页∵13∵~∵18∵(载于氏着︰《平川

∵彰着作集第∵7∵卷︰净土思想?大乘戒》,东京,∵春秋

∵社,1990∵年);田村芳朗︰〈三种?净土观〉、页∵17

∵~∵22∵(载于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净土思

∵想》,京都,平乐寺书店,1977∵年);∵藤田宏达︰《

∵原始净土思想?研究》,页∵507∵~∵511∵(东京,岩波

∵书店,1970∵年)。

∵(5)∵《大正藏》卷∵44,页∵834∵上~中。

∵(6)∵“净业”即清净的行业。∵佛家把净业分作“有漏”和

∵“无漏”两种︰前者含烦恼性,会招致人、天等有漏果

∵报;后者完全没有烦恼,具有出离生死界的作用。

∵348∵页

∵事净有二︰一是凡夫求有净业所得之土,∵如上诸天所

∵居等。∵是由从求有善业得,故受用之时,还生三有烦

∵恼结业,不生出道。......∵二是凡夫求出善根所得净

∵土,如安乐国、众香界等。∵由从出世善业得,故受用

∵之时,能生出道。

∵第一种事净土是凡夫求转生于轮回界的善趣,∵通过修清净业而

∵感得,例如诸天的居处。∵(∵注∵8)∵生于这种事净土的有情,仍

∵然未能去除对轮回存有的渴求,∵会造烦恼业,未证得出世之道

∵。∵第二种事净土是凡夫求出离轮回界,通过培养出世善根而感

∵得,例如阿弥陀佛的安乐国土、香积佛的众香国土等。(∵注∵9)

∵由于这种事净土是从造出世善业所感得,∵故生于这种事净土的

∵有情,不会还生轮回界,得证出世之道。

∵关于相净土,《大乘义章》总述如下︰

∵言“相净”者,∵∵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居土也。

∵......∵是此诸贤圣修习缘观对治无漏所得境界,妙相

∵庄严,离垢清净。......∵相中离垢,故名“相净”。

∵然此相净,修因之时,情无局别;∵受报之时,土无方

∵限。∵又此修时,心无定执;所得境界,随心回转,犹

∵如幻化,无有定方。(注∵10)

∵相净土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居的土,为观察缘起道理,∵修习

∵对治烦恼的无漏行,从而感得。∵这些土妙相庄严,没有垢秽,

∵故称“相净”。∵又声闻、缘觉、菩萨修无漏行,作为感得相净

∵土之因时,∵没有情尚和定执,由是其所感得的净土,是没有分

∵限、方域和固定相状。∵《大乘义章》又界别声闻、缘觉所感得

∵的和菩萨所感得的相净土︰

∵一是声闻、缘觉之人自利善根所得之土,∵虚寂无形

∵......。∵由从自行善根生,故受用之时,但生自行厌

∵离善根,不能自然起慈悲愿利他之行。......∵二诸菩

∵萨化他善根所得之土,∵不舍众生,随物受之,如维摩

∵室。∵由从化他善根生,故受用之时,自然能起利他善

∵行。(注∵11)

∵──────────────

∵(7)∵《大正藏》卷∵44,页∵834∵中。

∵(8)∵“天”为轮回界之六趣中最胜妙者,∵相当于通俗所谓“神”。

∵(9∵)有关阿弥陀佛的安乐国土,参见本文第二部分的讨论。有

∵关积佛的众香国土,参见《维摩经》〈香积佛品〉。

∵(10)∵《大正藏》卷∵44,页∵834

∵(11)∵同上注。

∵349∵页

∵声闻、缘觉修行是为了自利,∵故其所感得的相净土是虚寂的、

∵没有形相的;∵居于那里的贤圣,是不能自然发起慈悲愿,作利

∵益他人的行为。∵菩萨修行则是为了利他,故其所感得的相净土,

∵会随着其所接应的众生的需要,显现各种形色相,例如维摩的居

∵室;(∵注∵12)∵而居于那里的贤圣,∵能自然起作利益他人的善行。

∵关于真净土,∵《大乘义章》总述如下︰

∵言“真净”者,初地以上、乃至诸佛所在土也。∵诸

∵佛、菩萨实证善根所得之土,∵实性缘起,妙净离染,

∵常不变故,故曰“真净”。∵然此真净,因无缘念,土

∵无相状。......∵又此真土因无定执,土无定所;因无

∵分别,土无彼此、自他之异。(注∵13)

∵真净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注∵14)∵以至佛所居的土,为由证

∵悟究极真实所感得。∵由于这些土是源自究极真实,为妙净离染

∵,常恒不变,故称“真净”。∵又初地以上的贤圣无缘念、无定

∵执、无分别念,∵由是其所感得的净土是没有相状、定所和彼此

∵分别。∵《大乘义章》进而约妄和净的分别,界别出“离妄”和

∵“纯净”两种真净土︰

∵一,“离妄真”︰谓诸菩萨所成真行,为妄所离;∵所

∵得真土,还与妄合,如空在雾。∵于此门中,土随位别

∵,阶降不等。∵随诸地位分分渐增,妄土渐灭,真土渐

∵现,如雾渐消,虚空渐现。∵二,“纯净真”︰谓佛如

∵来所在之土,纯真无杂,如净虚空。∵土虽清净,应与

∵染合。

∵第一种“离妄”真土是初地以上、∵至修成佛果之前的菩萨所居

∵的土。∵这些土离开虚妄,但又未完全断绝虚妄,就如空中弥漫

∵着云雾。∵而随着菩萨修行阶位升进,其所居的土的虚妄性渐渐

∵减退,就像云雾渐渐消失,晴空渐渐显现。∵第二种“纯净”真

∵土是佛陀所居的土。∵这土是完全无杂染,就如晴净的天空。又

∵佛陀所居的土虽然是完全清

∵──────────────

∵(12)∵维摩为《维摩经》的主人翁。据《维摩经》所记,维摩为

∵毗耶离城的长者∵。∵他虽在尘俗,然而精通所有佛说,非

∵佛陀之出家弟子所能及∵。∵维摩有大神通力,能叫其狭小

∵居室,容纳三万二千高广师子座,无所妨碍∵。∵参见《维

∵摩经》〈∵不思议品〉。

∵(13)《大正藏》卷∵44,∵页∵835∵上。

∵(14)“初地”者,指《十地经》所记述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

∵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名为“欢喜地”。

∵(15)《大正藏》卷∵44,页∵835∵上。

∵350∵页

∵净,∵但在佛陀应物时,它亦会跟妄染结合,这便牵涉及下文所

∵述的真佛土和应佛土的分别的问题。

∵(三)佛土分类

∵以上分述的事、相、真三类净土,∵唯真净土中的纯净土是

∵佛所居的土,符合《大乘义章》自身所提出“净土”即是佛土的

∵定义;因此严格来说,唯这种土方是净土。《大乘义章》〈净土

∵义〉之“辨相门”所提出的其它净土分类,便大都是有关佛所居

∵的土的,∵例如以下的“真土”和“应土”二门分类便是︰

∵(佛)自所诧,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

∵∵。其真土者,即是平等法门之土,妙寂离相,圆备众义,

∵∵形无定所,无处不在。∵......∵虽无别状,不得言无土;

∵虽妙寂,而是缘起作用之性,万物依生。......其应土者,

∵随情异现,示有局别,染净躯分形殊,善恶诸相庄严事别

∵各异。(注∵16)

∵“真土”是佛自身所居的土。这土是“平等法门”,绝对冥寂,

∵没有形相和固定处所;又是备足所有真义,无处不在,并且会随

∵缘起用,为万物之所依。“应土”是佛在应会有情时所示现的土

∵。这些土有界限,有染净区分,有善恶诸相;总之,是有形质、

∵事相的分殊。

∵此外,《大乘义章》继出的“法性”、“实报”、“圆应”

∵三种土,也全部是佛土︰

∵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诸义同体,虚融无碍,犹如帝网;

∵亦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所有等。∵......∵实报土者,菩

∵萨显前法性土时,旷修法界无尽行业。以此净业勋发之力,

∵于彼无边净法界处,无量殊异庄严事起,名“实报土”。

∵......∵圆应土者,前二真土,犹如净珠,能随众生,种种

∵异现,用无缺少,名“圆应土”。(∵注∵17)

∵“法性土”为佛土的本性。具足一切真义;而这些真义是同一体

∵性,相融无碍,就像帝释天之宝网上的明珠互相映照。法性土又

∵是没有障碍性,没有变动,以无为性,就如空间一样。“实报土

∵”是菩萨在成佛、证得法性土时,由于其旷劫所修清净行业所

∵───────────────────

∵(16)∵同上注,页∵835∵中。

∵(17)∵同上注,页∵835∵中~下。

∵351∵页

∵熏发的力量,令无量不同的庄严事相现起,由是而形成。“圆应

∵土”是前两种佛土随着其所接应众生的不同,而有的各种不同示

∵现;就像宝珠随着其所接触的事物的不同,而现出不同颜色。

∵(四)佛土的因

∵《大乘义章》〈净土义〉第二“辨相门”举出“事、相、净”

∵三门系统,为净土分类的总纲。但正如上文指出,这系统收入声

∵闻、缘觉、菩萨所居的土,跟《大乘义章》自身所提出的“净土”

∵为佛所居的土的定义,其实不大相应。由是《大乘义章》〈净土义〉

∵余下部分的讨论并没有采用这分类,而每环绕“法性、实报、圆

∵应”这三门佛土系统述义,是不难理解的。例如其第三“明因门”

∵,便是如此。这门叙述净土的成因,首先分“分相”和“总相”

∵两方面,∵辨别法性和实报这两种佛土的因︰

∵分相论之,无始法性是法土因,诸度等行是报土因。摄相

∵言之,二土并用无始法性、诸度为因。

∵这里提到“诸度”和“法性”。所谓“诸度”,当是指六度,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菩萨修行法门。

∵所谓“法性”,根据《大乘义章.如法性实际义》一科所明,是

∵指“法之体性”;(注∵19∵)这体性是常住不变,本来清净,只

∵是跟烦恼结合才有不净,当烦恼去除,其原来清净性便显现。

∵(注20)∵上引文指出若各自“分”开来说,∵当谓法性土以法性为

∵因,实报土以诸度为因;若“总”合而论,当谓法性土和实报土

∵同以法性和诸度为因。又于“总”合方面,《大乘义章》援用

∵“缘因”和“正因”一对观念,分“别相”和“通相”两重,作出

∵进一步说明︰

∵于中义分,有缘有正。缘、正相对,曲有两门︰一、别

∵相说︰法性之土,无始法性以为正因,诸度等行以为缘

∵因。实报之土,诸度等行以为正因,以亲生故;法性为

∵缘。

∵二、通相说︰二土并用无始法性以为正因。虽俱法

∵性以为正因,而别名因。法土之因,本有法体,与后显

∵时体无增减,隐显为异。报土因者,本无法体,但于向

∵前法土因上,从本已来,有其缘起可生之义,遇缘便生

∵,......∵非先有法以

∵──────────────

∵(18)∵同上注,页∵836∵上。

∵(19)∵同上注,页∵487∵中。

∵(20)∵同上注,页∵488∵中。

∵352∵页

∵在其中。二土齐用诸度业行以为缘因。虽俱诸度以为缘

∵因,于中细分,其义亦异。异相如何?诸度等行,有能

∵生义,说之以为报土之缘。∵......∵诸度等行,有能了

∵义,说之以为法性土之缘。(注∵21)

∵引文所提到的“正因”和“缘因”,分别指直接因和助成因。引

∵文指出若分“别”而论,当谓法性土以法性为正因,以诸度为缘

∵因;实报土以诸度为正因,以法性为缘因;若“通”同而论,当

∵谓这两种土同以法性为正因,同以诸度为缘因。引文进而解释谓

∵法性为法性土的正因,谓诸度为法性土的缘因,其根据跟谓法性

∵为实报土的正因,谓诸度为实报土的缘因,并不一样︰谓法性为

∵法性土的正因,是因为它本来具有法性土的体性;谓诸度为法性

∵土的缘因,是因为它们有叫这本来存有的体性显现的作用,就如

∵灯照了原来存在的东西。至于谓法性为实报土的正因,则并非因

∵为法性原来具有实报土的体性;而是因为当法性遇上诸度等缘时

∵,可以生起实报土。而诸度既然是实报土得以生起的缘,故谓它

∵们是缘因。

∵至于圆应土的因,∵《大乘义章》有如下话︰

∵应土之因,有无不定。摄用从体,更无别因。譬如世人

∵因形有影,影无别物;业见土异,非我为故。分用异体,

∵亦说有因,以是果故。(∵注∵22)

∵这里指出圆应土的因是“有无不定”,既可说是无,也可说是有

∵。说圆应土是无因,是因为圆应土乃是法性土、实报土在对应众

∵生时所有的示现,离开这两种土的本体,便无示现的作用;非有

∵独立存在于法性土和实报土之外的圆应土,以别一种法为本因。

∵说圆应土是有因,是因为圆应土毕竟是一种果,有其异于法性土

∵和实报土的特性,这不能没有原因。又于有因方面,《大乘义章》

∵进而分辨出“同类”和“异类”两种因︰

∵因有二种︰

∵一、同类因︰还以应行,而为应因。诸佛如来得土已久,

∵现修诸行,庄严佛国。如弥陀佛国现修四十八弘誓愿及诸

∵所行,庄严西方世界,如是等也。

∵二、异类因︰实行真法,为应土因。然就应中,义别有二︰

∵一是法应︰净土三昧法门力故,现种种刹。二是报应︰以

∵本大悲愿力因缘,现种种土。(∵注∵23)

∵──────────────

∵(21)同上注,页∵836∵上~中。

∵(22)同上注,页836中。

∵353∵页

∵“同类因”指诸佛相应各种圆应土所作的各种“应行”,∵引

∵文举出阿弥陀佛为了庄严西方安乐国土所修的四十八弘誓及

∵诸善行为其例子。(注∵24)∵“异类因”指各种“真法行”,

∵当中又可分为“法应”和“报应”两类。∵顾名思义,前者是

∵促使法性土示现为圆应土的因,∵后者是促使实报土示现为圆

∵应土的因。∵慧远举出净土三昧所产生的力量,为前者之例子

∵;举出大慈悲愿所产生的力量,为后者之例子。

∵通观以上《大乘义章》所举出的各种净土之因,∵以法性

∵最为重要︰它具足法性土的体性,∵又遇缘而生起实报土;而

∵圆应土作为法性土、实报土的示现,∵溯本归源也当是依于法

∵性而有。∵上文已经指出《大乘义章》所谓“法性”,是指作

∵为所有存在的根本的那常住的、清净的实性。∵值得一提的是

∵《大乘义章》认为法性乃是众生的实体,∵并把它等同于《胜

∵鬘经》所说那为众生所本有的如来藏︰

∵“法”者所谓无始法性。此法是其众生体实,妄想覆缠

∵,于已无用;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

∵如《胜鬘》说︰隐如来藏,显成法身。(∵注∵25)

∵如是看,修行者在成佛时所感得的净土,乃是以其自身本有的如

∵来藏为本因。

∵(五)净土和佛身

∵《大乘义章》以为修行者在成佛时,在感得佛土的同时,

∵亦证得佛身。∵对佛土跟佛身的关系,《大乘义章》〈净土义〉

∵第四“约身明土门”有如下说明︰

∵言“本末”者,随相言之,身报依土;∵穷实论之,国

∵土依身。∵故《花严》云︰宝花云香诸庄严具,皆从如

∵来法身中出。∵又彼亦言︰三世劫数及诸佛刹,于一佛

∵身一切悉现。(注∵26)

∵这里指出要是从表面事相看,∵佛身居于佛土中,依于佛土而

∵活动;∵故是佛土为本、佛身为末。但究实而论,正如《华严

∵经》所说,∵三世所有佛土及其严饰,皆是出于法身,为法身

∵所变现;故是佛身为本,佛土为末。

∵──────────────

∵(23)∵∵同上注。

∵(24)∵∵有关阿弥陀佛的弘誓,参见本文第二部分。

∵(25)∵∵《大正藏》卷∵44,页∵837∵下。

∵(26)∵同上注,页∵836∵下。

∵354∵页

∵《大乘义章》在讨论佛身时,把佛身区分为法身佛、报

∵身佛、应身佛三种。∵法身佛为众生所本具的法性,在去除烦

∵恼后,∵得以显现,从而成就的佛体;报身佛为法佛体酬报清

∵净因行,∵从而变现的相好庄严之身;应身佛为法佛体顺应其

∵教化的众生的根性,∵从而示现的各种身。∵(∵注∵27)∵《大乘

∵义章》分别把法性、实报、圆应三种佛土,∵跟这三种佛身比

∵配︰

∵总相论之,三身一身,三土一土,以一佛身依一佛土

∵。随义别分,用彼三身,别依三土︰法性之身依法性

∵土,实报之身依实报土,应化之身还依应土。∵(注28)

∵这里分“总”、“别”两方面,∵把三种佛身跟三种佛土比配

∵;∵指出要是总合三佛身为一佛身,总合三佛土为一佛土,则

∵是一种佛身对应一种佛土;∵要是别分一佛身为三佛身,别分

∵一佛土为三佛土,∵则是法身佛对应法性土,报身佛对应实报

∵土,应身佛对应圆应土。

∵(六)佛土和凡土

∵《大乘义章》∵<∵净土义∵>∵第五“凡圣有无门”,∵提到

∵对于佛土、凡土为有为无的问题,∵诸家的说法不一致︰例如

∵竺道生(∵360∵?~∵434∵)主张诸佛无土、凡夫有土,∵诸佛

∵在教化众生时,应现住于凡土中。鸠摩罗什(∵344∵?~∵413)

∵则主张诸佛有土、凡夫无土,∵诸佛顺应其所教化众生的需要,

∵于一佛土,作出各种示现。还有人主张诸佛和凡夫皆有土,

∵他们各自依于其所造不同的业因,∵住于不同的净土果中。《

∵大乘义章》以为这三种说法其实是相通,∵不可偏取︰它指出

∵要是“摄实从相”,∵专就凡夫事相界的层面看,是凡夫有土

∵,∵诸佛无土;要是“摄相纯实”,专就诸佛实相界的层面看

∵,∵是诸佛有土,凡夫无土;要是“分相异实”,把凡夫事相

∵界和诸佛实相界分开来看,∵是凡夫和诸佛皆有土。要注意的

∵是《大乘义章》虽然对偏取三种说法同样反对,∵但其批评的

∵矛头,∵则以集中于偏取第一种说法者身上,斥之为“谤佛果

∵德,∵其罪至重”,∵(∵注∵29)∵语气异常严厉,可见它对“无

∵佛土”的说法,∵尤其反感。另一方面,它在上文分析净土种

∵类时,∵肯认有凡夫的事净土和佛陀的真净土的存在,并一一

∵标举其不同的行因,∵表现出近似第三种说法的观点。(注30)

∵──────────────

∵(27)有关这三种佛身,详参《大乘义章》∵<∵三佛义∵>一科。

∵(28)《大正藏》卷∵44,页∵836∵下。

∵(29)同上注,页∵837∵中。

∵355∵页

∵二

∵大乘佛教盛言宇宙间有无量数的佛,由是亦认为宇宙间

∵有无量数的净土。∵在大乘佛经所提到的众多净土中,最吸引

∵中国佛教徒注意的,∵首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大乘佛

∵经述及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者为数甚多,∵当中描写最详

∵尽、而又影响中国佛教发展最深远者,∵要为《无量寿经》(

∵简称《大经》)、《阿弥陀经》(简称《小经》)和《观无

∵量寿经》(简称《观经》),∵它们被合称为“净土三部经”

∵,∵为中国净土宗的最基本教典。净影寺慧远虽然非净土宗人

∵,∵但他对这些以阿弥陀佛信仰为主题的经典表现出浓厚兴趣

∵,∵其所作的《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经义疏》,为现

∵存最早的《大经》和《观经》注释书,∵对日后这两种经的各

∵家注解,有重大启导性作用;(注∵31)∵而其所表达关于阿弥

∵陀佛信仰的意见,∵跟正统净土宗所言者有同的地方,也有异

∵的地方,∵亦饶富趣味。本节以这两种注释为主要根据,并参

∵考《大乘义章》∵<∵净土义∵>∵的有关部分,∵略述慧远对跟阿

∵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有关的问题之见解。

∵(∵一)阿弥陀佛信仰经典在佛说中之位置

∵《无量寿经义疏》发趾界定《大经》在佛说整体里的位

∵置,说︰

∵圣教不同,略要唯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教

∵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

∵......∵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注∵32)

∵慧远把佛陀的教说大别为“声闻藏”和“菩萨藏”两门,

∵前者是为小乘声闻人所设的教法,∵后者是为大乘菩萨人所设

∵的教法;∵而他认为《大经》为属“菩萨藏”一门。慧远又进

∵一步把菩萨藏分为“渐”和“顿”两类,∵主张《大经》为属

∵“顿”一类︰

∵──────────────

∵(30)∵∵《大乘义章》的净土理论,∵近年吸引一些学者注

∵意。∵参阅日置孝彦︰∵〈净土教?研究(一)──∵净影

∵寺慧远?∵净土思想????〉,页∵108∵~∵121∵,《金

∵泽文库研究纪要》,第∵10∵期,1973∵年;∵望月信亨︰

∵《中国净土教理史》,∵页∵90∵~∵9∵8∵(京都,法藏馆

∵,∵1964∵年)

∵(31)∵∵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慧远为现今可知最早把《大阿弥

∵陀经》称作《大经》的人,而其所作的《观无量寿经义

∵疏》的组织、用语和释义,对日后各家《观经》注释,

∵有重要启导作用。∵参阅∵Kenneth∵K.∵Tanaka,∵The∵Dawn

∵of∵Chinese∵∵Pure∵∵Land∵∵Doctrine∵∵(∵Albany:∵State

∵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0∵),∵part∵1,

∵chaps.∵∵4∵~∵6.

∵(32)∵∵《大正藏》卷∵37,∵页∵91∵上~中。

∵356∵页

∵菩萨藏中所立二︰一、渐,∵二、顿。言渐入者,是人

∵过去曾学大法,∵中间习小,证得小果,后还入大;(

∵大)从小来,∵称之为“渐”。∵......∵言顿悟者,有

∵诸众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则能入大;

∵大不由小,∵∵因之为“顿”。∵∵......∵∵今此经者,

∵......∵为根熟人顿教***。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

∵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

∵不从小大,故知是顿。∵(∵注∵33)

∵“渐”一类经是为“渐入”的大乘修行人而设立,∵这些修行

∵人过去曾学习大乘法,∵中途退而学习小乘法,后来回转再学

∵习大乘法。∵“顿”一类经是为“顿悟”的大乘修行人而设立

∵,∵这些修行人一往修习大乘法,久种善根,现今见佛,即时

∵能悟入大乘道。∵慧远指出《大经》乃是以厌畏生死之苦,追

∵求正确禅定之道的凡夫为教授对象,∵教他们发心,往生西方

∵极乐净土,∵而经内没有提到这些凡夫是从小乘转归大乘,故

∵可知它为“顿”一类经。∵至于《观经》方面,慧远同样判定

∵之为属于菩萨藏中“顿”之一类。∵《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开

∵始便称言《观经》“乃是菩萨藏所收”︰

∵教别二藏,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此经乃是菩萨

∵藏收。(注∵34)

∵就把《观经》归入菩萨藏中“顿”之一类,这点疏本有如下

∵解释︰

∵此经是其顿教***。何故得知?此经正为韦提希说,

∵下说韦提是凡夫。为凡夫说,不从小入,故知是顿。

∵(注∵35)

∵这里指出《观经》的直接教授对象为王后韦提希,∵(注∵36)

∵而韦提希是凡夫,没有从小乘归向大乘的“渐入”经历。故

∵知此经是“顿”。

∵从慧远把《大经》和《观经》同样收入菩萨藏之“顿”

∵一类,可见他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教学在内容上是纯粹大乘性

∵质,不涉小乘成分。又从慧远以为《大经》和《观

∵──────────────

∵(33)∵∵同上注。

∵(34)∵∵《大正藏》卷∵37,页∵173∵上。

∵(35)∵∵同上注。

∵(36)∵∵《观经》记述佛陀应摩揭陀国王后韦提希夫人的请求,

∵示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并讲述往生彼世界的方法。

∵357∵页

∵经》的教授对象同样是凡夫,可见他注意到阿弥陀佛净土教

∵学把佛法普及化的取向。

∵(∵二)阿弥陀佛之身位

∵阿弥陀佛信仰经典的焦点人物自然是阿弥陀佛。“阿弥

∵陀”为梵语字∵Amitayus∵和∵Amitabha∵的音译,意译分别为

∵“无量寿”和“无量光”。∵据《大经》的记载,过去于世自

∵在王佛在世时,∵有比丘名法藏。他受世自在王佛的教化所感

∵动,∵许下众多弘大愿望;经过长时期修行,累积功德,其愿

∵望得以成就,∵于十劫前成佛。由于其所成佛的寿命和光芒,

∵非算数所能计量,∵遂有“阿弥陀”之称号。慧远替以歌颂阿

∵弥陀佛之德力为主题的《大经》和《观经》造疏,∵可见他对

∵阿弥陀佛的重视。∵这两种疏本的一些话,反映出慧远对阿弥

∵陀佛之身位的看法。∵《无量寿经义疏》谈到阿弥陀佛的“无

∵量寿”名称时,说︰

∵此佛从其寿命彰名。寿有真、应︰真即常住,性同虚

∵空;应寿不定,或长或短。今此所论,是应非真。于

∵应寿中,此佛寿长,凡夫、二乘不能测度,知其限算

∵,故曰“无量”。命限称“寿”。云何得知是应非真

∵?如《观世音及大势至授记经》说︰无量寿佛寿虽长

∵远,亦有终尽。彼佛灭后,观音、大势至次第作佛。

∵故知是应。∵(∵注∵37)

∵《观无量寿经义疏》亦有一节相似的话︰

∵然佛寿命有真有应,真如虚空毕竟无尽,应身寿命有

∵长有短。今此所论,是应非真。故彼《观音授记经》

∵云︰无量寿佛命虽长久,亦有终尽,故知是应。此佛

∵应寿长久无边,非余凡夫二乘能测,故曰“无量”。

∵命限称“寿”。(∵注∵38)

∵这两节话论及阿弥陀佛的寿命,∵都提到佛的寿命有“应”、

∵“真”两种,∵前者有长短段限,后者为常住无穷。今观《大

∵乘义章》〈三佛义〉论法、报、应三种佛身,∵曾把前两者合

∵称为“真”身,∵跟“应”身对举;∵(∵注∵39)∵又观上引第

∵二节话谈到佛寿命之“应”的一种时,∵用到“应身寿命”一

∵词;∵由是可推知慧远所谓佛寿命的“真”和“应”,前者当

∵是指法身佛、报身佛的寿命,∵后者当是指应身佛的寿命。以

∵上所引两节话都认定阿弥陀佛的寿命为“应”;∵并同样举出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的话为证

∵──────────────

∵(37)∵∵《大正藏》卷37,页92上。

∵(38)∵∵《大正藏》卷37,页173下。

∵358∵页

∵明,∵指出此经声称阿弥陀佛的寿命有终尽,其后观世音和大

∵势至两位菩萨相继他成佛,∵(∵注∵40)∵∵可见阿弥陀佛之寿

∵命虽然甚为久远,∵但还是有终结的一天。至于“无量寿”的

∵“无量”一词,∵根据第一节话的解释,是表示“凡夫、二乘

∵不能测度,∵知其限算”,并没有无限量的意思。从慧远一再

∵表明阿弥陀佛的寿命为“应”,∵可见他以为阿弥陀佛的身在

∵三种佛身中,∵为属应身。再者,《观无量寿经义疏》把观佛

∵分为真身观、应身观两种,∵指出《观经》所陈说的阿弥陀佛

∵观,∵乃是应身观,这亦反映出阿弥陀佛为应身佛的看法︰

∵无量寿佛者,是(此经)所观佛。∵观佛有二︰一、真

∵身观、二、应身观。∵观佛平等法门之身,是真身观;

∵观佛如来共世间身,名应身观。∵......∵今此(经)

∵所论,是应身中粗净信观矣。(∵注∵41)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