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极乐世界到人间净土(下)

释真慈

三、求生极乐世界∵必须建立人间净土

(一)、往生条件

求生极乐世界∵,必须建立人间净土,如何建立人间净土?首先要明了念佛的意义。佛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无须我们念,我们念佛一方面要思维佛的功德,一方面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如何与佛有感有应?通过断恶修善,勤修净业,修正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人格,达到转迷成悟,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因此勤修净业是很重要的。

行者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具足信、愿、行,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着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法。《华严经》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1]信位是入菩提大道的根源,是万行的依处,菩萨修行五十多位,以信为首,因此修净业,应以信为先。首先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佛也是断惑业修福德智慧而成就觉正净的。还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与佛无二无别,自己通过修行也能成佛。有了这样的深信,还要有切愿。生死轮回是苦,生命无常是苦,厌离娑婆世界,视三界如火宅,无处可安身;欣求极乐世界,时刻想念娑婆非久住,极乐是家乡,当如游子思乡。愿生西方净土了脱生死,然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度众生。有信有愿,接下来要有真行,若无实行,所发之愿成了空愿。信愿行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求生净土以念佛为正行,以五戒十善乃至六度万行等的修持为助缘。在净土五经中,各经的要求不同,除了一心不乱念佛之外,还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如《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2]所谓善根福德,就是发菩提心而修持名念佛之正行,名为善根,即亲因缘;修布施、持戒、禅定等诸度,名福德,即助缘。莲池大师说念佛人当以念佛为正行,以六度万行为辅助,不要攀缘,对于恶缘要尽量避免,对于善缘仍当随缘努力去做。又说“戒杀吃素”和“赎命放生”是最能获多善根福德因缘最好的方法。因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3]《无量寿经》中说到三辈往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4]

可见,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亲见弥陀接引,除了念佛以外,还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如果不能做诸功德,只念佛,最多也只是下辈往生;若不能一心不乱念佛,那往生还是没有把握地。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者少,原因就在这里。观经中有九品往生: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上品上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是名上品中生者……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上生者……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5]

下品下生者是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往生地条件已经放到最低了,这可见阿弥陀佛悲愿广大。这些众生如果遇不到善知识,将永堕地狱,或者遇善知识,他不相信念佛法门,也无法出离。因此,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认为平时干尽坏事,等到临终时再来念佛,也能往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绝对不可取。这类人今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乃宿世的善根福德,今生因缘成熟,得以往生。末法时的众生障深慧浅,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得从日常生活善事做起,积累福德,以求多消业障,多积累福德资粮。以此净业因缘,临命终时,蒙佛摄受,顺利往生。

从各部经往生条件来看,助道之缘是不可缺少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更重要是在发菩提心度众生。求生极乐世界并非人们所说的自了汉,不顾娑婆众生,只顾念佛等待往生。长期以来,许多人存有不正确的观念,只听人说念佛能往生,不解真义,亦不听经闻法,只求早死早超生,好去极乐世界享受,这是误解了佛法。某些人手持念珠,却常与人说长道短,不懂得念佛的真正意义,如此念佛能往生吗?祖师说“念佛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应该清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厌离娑婆世界,但不等于不顾娑婆世界。厌离娑婆世界是要我们放下,只有欣求极乐世界,才能放下对娑婆世界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只要有一念放不下,念佛都不能成就。是故厌离娑婆世界,非不顾娑婆世界。

(二)求生西方并非不顾娑婆

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才能真正去利益众生,他心里明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应该广积福善。善根、福德因缘越多,愈能成就自己念佛,愈能成就自己往生。我们这个世间是最好培植福报的地方,此世界的众生,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多恶少善,若能改恶从善甚为难得。如《无量寿经》云:

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6]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利用现有的色身,改恶修善,多培植福德,求上品上生呢?观经中明确指出:

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7]

成就了这三福不仅能往生西方净土,当下也就生活在人间净土中。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世间的道德,佛陀以慈悲救世,也不于离此。《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父母恩德讲得非常详细,《佛说盂兰盆经》中,又告诉我们如何报恩。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孝顺和忍耐,对于朋友们及不认识的人,又如何去忍耐、谦让。如果对于父母师长都不顾,又怎能以慈悲心去救护他人。由对父母的孝养、敬爱,扩大为对一切众生的慈爱,即以平等之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这就是佛陀的大慈大悲愍众生。我们如果能够视一切众生如父母,那么能怨恨他们,视他们如仇敌吗?

欲求往生,须修净业,勤修五戒。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妄、不两舌,不饮酒。首先要不杀生。佛陀不让我们杀生,杀生能断慈悲心。每个众生都贪生怕死,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使他人受苦,将来也感受同等的果报。依于世间法律,杀人亦须偿命;在佛教看来,这也是招受短命的原因。众生因无明造杀业,生死轮回不息。《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报,恶业俱生穷未来际。”∵[8]如此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不杀生是尊重众生的生命,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是世界上最残忍得动物。世界上的其它动物大多在饥饿时才去捕杀猎物,而人类却常以打猎取乐;其它动物抓来猎物只是撕碎吞下肚子,甚至还来不及细嚼慢咽。而人类却将自己精心饲养的猪羊鸡鸭等随意杀了,剁成肉块,肉片,肉酱,还要极尽烹炸煎炒之能事。他们千方百计地在吃动物的尸体,却没有意识到已经失去了人道,还妄称万物之灵。多么可悲!看着销烟弥漫的战场,多少人在炮声中倒下,又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最后以战争为结束。这是谁造成的?人人都向往有个安定的社会,幸福的家园,可是战争却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这都是杀生的恶果。如果人人都能不杀生,还会出现战争吗?社会上有些人因杀人而埋没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或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面对铁窗欲哭无泪,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还有人因杀生乱吃动物肉而引生种种疾病,在百般痛苦中死去。我们要戒杀,常行放生护生,不仅自利,而且利他。放生是在偿还命债,救别人的生命,就是在延长自己的寿命。从前有位小沙弥,师父知他七日后寿命尽了,所以叫他回去看望父母,七日过后安然无恙地回到师父身边。师父入禅定,才知他在回家的路上因救了被水所淹的蚂蚁,。后来这位沙弥还活到八十多岁。因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说是举手之劳,不仅救了蚂蚁,同时也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不是自利又利他吗?故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我们把这种护生救生的行为展开,对人类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帮助残废、救人急难等等,相信在我们的周围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和乐安宁。

欲求往生,须修净业,我们不杀生,还要不偷盗。偷盗是非常可耻的行为,直接侵犯到他人财产,法律保护个人的财产,侵犯他人财产,要受法律制裁。偷盗抢劫使人们生活在极度恐惧中,曾经有位居士对净空法师说,他每一周要换门锁,整天为这些事情而烦恼。这位居士很有钱,不法分子想进他家得到一些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他岂能安心做事睡觉?偷盗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扰乱人们的生活。偷盗之人不仅现世受人谴责,法律制裁,来生还要招感贫穷的果报。故佛陀不许弟子偷盗,乃至一片草叶亦不许盗。我们不仅不偷盗,而且要广行布施,菩萨六度中以布施为首。布施可以去除悭贪之心,又对他人有切身利益,解救他人身心之苦,还可以与众生广结善缘,也是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菩萨四摄中就有布施摄。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众生缺衣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救济他们;若有求法者,应布施正法;对于生恐惧者,施给无畏,帮助他们度过恐惧的时刻。∵

欲求往生,须修净业,断除邪淫。万恶淫为首,淫欲乃生死轮回之本,欲出生死须断淫。不邪淫是对在家弟子而言,邪淫破坏了家庭幸福和睦。现今社会结婚不久又离婚常有的事,虽说领取了结婚证,幸福的生活还是没有保证,多少家庭因夫妻互相不忠,而造成悲惨的结局。因此,佛陀教诫在家弟子不邪淫,让别人过幸福安宁的生活,也让自己拥有和谐快乐的生活。出家弟子不仅不邪淫,还要断淫。淫欲为生死的根本,而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楞严经》云:“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9]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10]如果我们想要修出离法,不断淫欲,如欲蒸沙而成美味,无有是处,所以菩萨视淫欲,如避火坑。一位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若不能断淫,尽可能做到不邪淫,否则想往生无有是处。

欲求往生,须修净业,讲真实语、柔软语、质直语、调解语,远离妄语。妄语包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又叫虚诳语,说不真实得话,即欺骗人。绮语又叫杂秽语,是花言巧语,说些无意义的话等。两舌又叫离间语,即挑拨离间。恶口又叫粗恶语,包括毁谤、攻击、讽刺、挖苦等尖酸刻薄,伤害他人的语言。人与人之间,你欺我诈、阿谀奉承、恶口伤人、挑拨离间等等都由我们的口出,故说“舌为软剑,杀人不见血”。人常说打一顿受得了,骂一句受不了。甚至对无情之物我们都不能骂。日本的一位医学博士叫江本胜。他经过研究证明水具有记忆、复制、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他把水装入两个瓶子中,一个写着“爱、感谢”,另一个写着“浑蛋或恶魔”。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个瓶子的水结晶非常美丽,呈现出六角形,第二个瓶子的水无法形成结晶。∵[11]不仅水能听闻,所有一切万物都能听闻。佛陀早就在经文中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只是现在科学才证实而已。无情之物都需要爱,何况有情。世界需要爱,人类需要爱,万物需要爱,伟大的佛陀深知这一点,就把爱语立为摄受众生的法门之一。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妄语,那么社会安宁、人民真诚、家庭和睦、君仁臣良,社会治安不治而治。《分别善恶报应经》云:“因无妄语口常香洁,因无离间眷属和愿,远离高下霹雳霜雹。因无粗恶果味甘美,远离硬涩。因无杂秽林木园苑,远离丛刺皆悉滋润。”∵[12]可见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要讲真实语、柔软语、质直语、调解语,让自他生活在和乐的环境中。

欲求往生,须修净业,禁止饮酒。饮酒虽不是生死的根本,但饮酒能引起杀盗淫妄等行为。酒能乱性,使人昏昧不清,一杯酒下肚子,脸红脖子粗,说话语无伦次,争吵打架怪事百出。有位居士严持五戒,后因误饮酒五戒全毁犯。因此,佛陀遮令弟子不饮酒,以防护根本戒。社会上的人因饮酒败光了财产,也因饮酒夫妻争吵打架,造成家庭的不和,严重者还涉及到邻居。人在酒精的麻醉下失去理智,什么事情都能干地出来,生活也是糊里糊涂的。一个修行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生活在正念中,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清清楚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了知饮酒的过失,为了保证自己在临命终时,保持正念,念佛中得阿弥陀佛的接引而往生,他决不能饮酒。∵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合称十善。佛法中称贪嗔痴为三毒,这三者能扰害众生的清净心。对于贪,大家都很清楚。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为贪口福杀害其他众生,为贪财而抢劫,为贪色而做不净行。如此之类实在太多了。若对世间贪爱、执着,往生无分。如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一样,死守财产,连妻子女儿都舍不得给,临死时还交待女儿到那边来向他交帐,如此之人不但不能往生,而且会堕三恶道中。《撰集百缘经》卷六记载: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贤面,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多诸谄曲悭贪嫉妒,终无施心,乃至飞鸟驱不近舍。有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乞丐从其乞者,恶口骂之,勤求资产,积聚为业,不修惠施。其后命终,受毒蛇身,还守本财,嗔恚炽盛,近则害人。”∵[13]∵

拥有家财万贯,不知行善,结果落到如此下场,我们应引以为戒,多行布施等利益众生。因无明生贪,也因无明起嗔心。人们常常对于违逆境界起嗔恨心,将所有的过错都归于外境,而不能反观内心。总以为我对他错,不随顺我的就用打骂种种手段,发泄内心的怨恨。殊不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当人们在发泄时,地狱之门已经为他打开了。嗔心如火,可以烧尽一切功德林。如果以嗔心砍树,还要招受头长树枝的果报,何况以嗔恨之心,打杀骂人?《楞严经》云:∵

嗔习相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14]

人间有监狱,六道有地狱,皆由众生无明邪见,自作自受。不造杀盗淫等业,进不了监狱;同样不造杀盗淫等业下不了地狱。一切好坏在于人为,在于我们的心。故古人说:“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内心无嗔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无贪无嗔无痴得清净心,才是完美和永恒。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何不建造人间净土,而设立监狱?如果说人人都能行五戒十善,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家庭和乐,人间净土不就展现在眼前吗?

以上略说五戒十善,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弥陀接引,除了念佛,修诸功德,此外还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只有深信因果才能修行五戒,也只有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何以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15]离开众生,无法成就佛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目的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们处在五浊恶世,烦恼境界强大炽盛,恐自己被业力所缚,又无智慧和方便力,无法救度众生,因此,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生于极乐世界,蒙佛威力,证得无生法忍,倒驾慈航,救度众生。然而建立人间净土更要发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面临世间的种种苦难,险恶境界,容易退失信心,不但不能战胜贪嗔痴等烦恼,而且善法修不起来。善法不修,福德资粮不够,另外,又不断造恶业。如何能建立人间净土呢?只有发菩提心,上求佛道—学佛所行;下化众生—广行利生。只有了发菩提心,才能积极为大众服务,所以发菩提心是求生净土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若欲保持人身不失,须行五戒;若欲将来生于天上,须修十善。我们在这里说修五戒十善,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而是为了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只有在人间做好了,在不失人身的基础上,才能论及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太虚大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16]如果一个人连作人的标准都不能达到,又如何成佛?因此,求生极乐世界者不要忽略了这一点。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只顾求生西方,不顾娑婆世界。

结∵∵语

真正想要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必须先建立人间净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唯有这样,才可以把佛陀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真精神表现出来。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人间,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为了拔济沉沦生死的众生,首先是要解决人间的痛苦问题。现今社会堕落、道德败坏、四处战争、弱肉强食、人格破裂、野心如焚。佛弟子不能视之不顾,但这种社会现象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扭转,需要靠大众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能行五戒十善,乃至六度万行,由净化个人以达到净化国家,净化社会,那么人间净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净土就在当下。如此一来,不仅现世生活在净土中,培植福报、积聚资粮;将来还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岂不是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

1、张曼涛:《佛教与人生》,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2],大乘文化出版社.

2、张曼涛:《净土宗史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5],大乘文化出版社

3、康僧铠译:《无量寿经》

4、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

5、罗什法师译:《阿弥陀经》

6、张曼涛着:《净土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6],大乘文化出版社。

7、《八十华严经》卷一十《夜魔天宫菩萨说偈品》

8、罗什法师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9、罗什法师译:《维摩诘所说经》

10、圆瑛法师着:《莲池敬策.念佛为正行》高雄净宗学会印。

11、《人世间》,戒幢佛学院研究所

12、《护生的故事.沙弥救蚁》,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

13、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六《贤面怪贪受毒蛇身缘》。

14、巴尔扎克:《守财奴》,高级中学课本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5、济群法师:《佛教小丛书》

16、《净土圣贤录易解》(一),高雄文殊讲堂印赠

17、宋天息灾译:《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下

18、江本胜着:《水知道答案》,南海出版社。

19、《妙云集》下编之四《净土与禅》【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正藏》册十,页七二中。

[2]∵《大正藏》册十二,页三四七中。

[3]∵圆瑛着《莲池警策》页二五,一零零,高雄净宗学会印。

[4]∵《大正藏》册,页二七二中。

[5]∵《大正藏》册,页三四四下。

[6]∵《大正藏》册十二,页二七七下。

[7]∵《大正藏》册十二,页三四一下。

[8]∵《大正藏》册十九,页一二零中。

[9]∵《大正藏》册十九,页一二零中。

[10]∵《大正藏》册十九,页一二零中

[11]∵江本胜着:《水知道答案》页五,图1图2,南海出版公司。

[12]∵《大正藏》册一,页八九九中。

[13]∵《大正藏》册四,页二二八上。

[14]∵《大正藏》册十九,页一四三下。

[15]∵《八十华严》卷八十一,页二零。

[16]∵《太虚大师选集》下册,页二一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