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中国净土宗及其持名念佛

作者:

佛教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至今二千年来,历经沧桑,有隋唐时的鼎盛,也有三武一宗的毁佛。佛教理论也由于依附汉文译经建立了多种独特的体系,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宗派特色。净土宗是东晋时的慧远大师开始开导。由于此宗的修持方法(念佛法门)方便简捷,易行又切实用,经过历代祖师的弘扬,受到广泛的推崇,如今大有万宗归一的趋势。现就将我对净土宗及其修持法门——持名念佛的认识略述如下。

一、净土的分类

净土是净业所感之土,《摄大乘论》卷八曰:“所居之士,无于五浊,发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说明圣者所住的国土,是由往昔所修的清净业因所招感的。在这个国土里没有五浊恶世的污垢杂染,就好像玻璃珂一样清净无瑕。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净土。佛教常说十方三世佛,若每一佛各有一世界,那么有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就应有无量的净土。之所以有许许多多的诸佛刹土,皆是因为诸佛要利益众生,故以净识功德妙用,变现安立净土。但由于诸佛的愿力和众生机感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不同名义的种种净土。智者大师将其分为四种:1、凡圣同居士,这是界内土,是凡夫和三乘圣人共住的地方;2、方便有余土,这是界处土,是二乘和证了方便道的菩萨所住的地方;3、实报庄严士,这是华藏世界法身菩萨所住的地方;4、常寂光净土,此是法性土,是妙觉极智所照的如如世界。

在这此净土中,与娑婆世界众生最契机的有:

1、弥勒净土。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所居之处,故称该土为弥勒净土。《弥勒上生经》中详细说明了彼土的情形。在弥勒信仰中分上生和下生两种。上生是指上生兜主内院,听闻弥勒佛说法,受法益而得度;另一种是弥勒下生人间,龙华三会以度众生,自己也因此而得度成佛。

2、药师净土。此即是指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之净土。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东方去此过十竟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流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圆满。”又如药师如来所发十二大愿中的第二愿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作诸事业。”由此可见,东方药师净土的世界及如来皆如琉璃,所以称之为“净璃璃世界”。

3、弥陀净土。此是指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如《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由于娑婆世界众苦逼迫,无有恒常,众生皆欲寻觅一能够永离诸苦,永享快乐的世界,所以对西方净土非常向往,以至使净土法门在本土得以迅速的广泛弘扬。

在上述三种净土中,最早关于弥勒净土的信仰者是东晋时的道安法师,他发愿往生弥勒净土。由于《阿弥陀经》的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人增多,至使弥勒信仰逐渐衰弱。药师净土的信仰,曾盛行于刘宋以后,及后来逐渐淡然,只是人们在祈愿消灾免难时,才有念诵药师如来,但发愿往生彼土者甚少。而弥陀净土的信仰,由于其修持法门下手容易,成效稳当,所以深受广大民众所欢迎,甚至出现了“家家弥陀佛”的盛况,由此可见,弥陀净土与此界众生的机缘更为殊胜。

二、西方净土的依据

弥陀净土的主旨是以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为目地。既然如此,有人问西方净土到底是有是无呢?若要证明净土的人无,一定要选择有权威的论据证明才会令人信服。佛陀是出世间的大圣人,他的地位最极尊贵。德望更是超越出世间的一切,所以佛陀所言定是真实不虚。

《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经。”

《法华经》云:“西方有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

《悲华经》云:“轮王发深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宿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如是西佛出现入灭,过一恒河沙阿僧祗,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

《大方等大云经》云:“善男子,于此西方有一世界,名曰安乐,其土有佛号无量寿。”

以上诸经中,安乐世界即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的别号,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居的净土。

三、中国净土宗的传承

佛在耆奢崛山说《无量寿经》,在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在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佛灭度后,马鸣、龙树、世亲等菩萨造往生等论,赞述三经之要义。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后,迅速流行起来,而且深入民间,形成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净土宗。此宗创立源于东晋,其立祖之说始于宋代。此宗的传承也不象其宗派师资相承的关系,而是后人根据前人对净土思想的弘传有突出贡献的加以推举而成。

宋四明宗晓以东晋慧远为净宗初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继之。后来四明志馨改立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净宗七祖。明清之际又加推莲池为第八祖。清道光年间,悟开大师更加推智旭为第九祖,实贤为第十祖,际醒为第十二祖。后人又一致公推印光大师为第十三祖。此十三祖的事迹在《莲宗十三祖传》中均有详细记载,这里不再赘举。

净土宗从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率众结社而始创至今,历经各代有很多弘扬此宗的大德,他们虽未被列入祖师之位,但他们对净土宗的发展所建立的功勋是绝对不可抹煞的。

从初祖慧远到二祖善导中间相隔了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中,东晋的昙鸾造《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赞阿弥陀佛偈》一卷等,为后世净土宗立宗奠定了基础。而唐代的道绰大师继承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并着有《安乐集》两卷,系统地阐述了净土法门的教理和教义,成为净土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对后世净土宗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的净土宗虽很兴盛,但多是依附于天台及禅等诸宗而行。如天台的遵式、知礼、本如等,或结社,或建寺,率领缁素共修念佛,祈愿往生西方。禅宗的云门文偃、慧林宗本、中峰明本等都有兼弘净土,并提倡禅净***。明清之际的净土宗承宋元之遗风,仍依附于诸宗而广行于道俗之间,特别是到了清朝,禅净***之风更加兴盛,同时台宗,律宗的行人也大都参禅归净。这一时期如德清、传灯、成时等人都有把净土思想弘传一方。

四、净土宗与其他宗派的关系

净土宗所依的经论主要是五经一论。五经即《大乘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论是世亲菩萨造的《往生净土论》,其中《华严经》、《楞严经》是贤首宗所依的主动要经典,世亲菩萨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可见,佛说法不是一时一法,而是一法容一切法,圆融无碍,只是隐显不同而已。

1、《华严经》中的净土思想。

《华严经》是贤首宗的主要所依经典之一。《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述的是善财童子听从文殊菩萨指导,发无上菩萨之心,广参善知识,修习无量法门,一生证入法界的经过最后普贤菩萨指出,修习一切法的行为就是念佛他还将自身行周愿圆,证入一真法界的修行概括起来,就是以十大愿王归向极乐净土。他对善财童子说:“我临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而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些都明确地表现了此经导归极乐净土的思想。

2、唯识宗与净土宗

中国唯识宗的集大成者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第七佛土章》中,把佛土的身土分为法性身、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变化身土四种的差别。此四土皆是以佛的最极自在之净识为体,离此识外,别无土可立。他认为弥陀净土应是报土,属于他受用土,因众持各别有其净土故。当众生感生于净土时,由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所以只是在各自的土上现出相似的相分境,这就是所谓的“唯心净土”。又关于往生净土的条件,大师认为应以善根为因,大愿为缘,因缘具足才能往生净土。

3、天台与净土宗

天台宗是隋朝的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所开创,所以后世称为天台宗。因此宗的教义依《法华经》,故又称为法华宗。整部《华法经》是以诸法实相为体,所以该宗的中心理论即是诸法实相论。而此宗所立的“圆融三谛”、“一念三千”就是说明诸法实相之义。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有这样的一段经文:“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上。”可见《法华经》中已把西方极乐世界做为生命的最终归宿之一。

天台宗第三十一祖藕益大师父1599——1655),他在《教观纲宗》中安立了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修正了“阿含十二方等八”等说法。他的佛学思想是以天台教学为中心,将禅、教、律、净、密诸宗相融合,并强调教观统一,融禅宗见性成佛和台宗教教观权实一体。他的佛教理论的最大特色是“融宗归净”,即以禅宗参究归于天台教观,又以天台教观应用于念佛法门。提倡三学(戒、定、慧)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他在《弥陀要解》中说:“(极乐)净土法门,三根普摄不可思议,圆超圆收一切法门。”《藕益大师全集》中又说:“当知《佛说阿弥陀经》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之灵文也。”“当来经法灭尽,独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司南,皆出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将净土宗的教理发挥得精僻透彻堪绝唱。印光大师高度赞扬说:“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因为他对净土宗的贡献巨大,所以又被推为莲宗第九祖。

4、律宗与净土宗

律宗以谨持戒律为修方式。律宗的行者,在持戒之余,多有兼修净土,且以极乐为最终归趣。如宋朝元照律师,曾“博究南山一宗,杖锡持钵,乞食于市。”但在他晚年时却“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法门。”他着有《无量寿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等。又如近代的慈舟律师,他曾与印光大师同在灵岩山创道场,因他对宏扬净土思想的贡献也很大,所以有人要推他为净土宗第十四祖。他着有《普贤行愿品亲闻记》、《阿弥陀经讲学》等书。再如弘一大师,生平以持戒为道本,发心扶律,重兴律学。大师对净土宗也极为推崇,他说“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法门最契和呢?说起来只有净土法门。”世人称为“律绍南山,行在弥陀。”近代的广化律师,更是主张要“持戒念佛”,他认为“持戒是修行之始,念佛是修行之终。”持戒是因,净土是果。极力劝勉行人要“持戒念佛求生西方。”可见,律宗行人,也极重视净土的念佛法门。

5、禅宗与净土宗

禅宗与净土宗的渊源很深。禅宗第四祖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佛法要,依《楞伽经》,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中一心三昧,念佛心即是佛,妄念即是凡夫。”这里的念佛心就是“系心一佛,故称名字。”他与弟子弘忍在湖北黄门共创“东山法门”。弘忍的弟子神秀也把念佛的与观心融为一体。

∵但在六祖慧能以后,至五家禅宗,则贬低、偏离甚至排斥念佛,直至宋永明延寿禅师(法眼宗第二代祖师),为补禅宗执理迷事之徒的偏见,极力倡导禅净***。他在所着的“四料简偈”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路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地随堕;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这首偈表明了寿公已经将净土与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亦成为奉行净宗的准绳,并直接说明了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愁不开悟了。

禅的宗师如长芦慈觉宗赜禅师,真歇清了禅师,天如怀则禅师,楚石楚琦禅师,憨山德清禅师等,都以参佛往生为最终归宿。从永明禅师以后,禅净结合的修行方法,在民间普遍弘扬,直至现代佛教,仍以此为主行执法门,禅净结合成为中国佛教独具的特色。

五、净土宗的教判

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修行的法门,历代都被人们赞其简便易行。关于净土宗的教判有三种。

1、难行、易行二道。奠基净土宗立宗基础的昙鸾大师,依龙树菩萨造的《十住毗婆沙论》,判释迦一代教法为难行、易行二道。“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不退,为难行道。辟如陆路,步行则苦;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助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辟如水路,乘舟则乐。”

2、圣道、净土二门。此约证之教相。在道绰大师着的《安乐集》中,把大乘圣教分二种胜法。一是圣道门,二是往生净土门。于此娑婆世界断惑证真,入圣道果,名圣道门;依弥陀之大愿业力,往生极乐世界,入圣道果,名净土门。圣道一门,现在已属难证,因为我们现在离大圣太远,又教理甚深,末法众生根机愚钝,对教理的理解还不太少,所以在这个末法的五浊恶世,只有净土一门,可以入路。

圣道、净土,难行、易行,虽名字有异,但其意义相同。

只是难行的圣道门,全凭自力,而易行的净土门依仗他力,所以净土宗属于易行道净土门,其他大小乘教,则属难行圣行道门。

3、声闻、菩萨二藏,渐、顿二教。此约教之教相。出自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疏中判此宗于声闻、菩萨二藏中,属菩萨藏所摄,于渐顿二教中属顿教所摄。

六、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

1、持名念佛的依据

净土法门之所以能深入民间,得到普遍而广泛的流行,以至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且被行人称之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因为净土法门简便易入。一生承办。

持名念佛是释迦佛为普利群机而特设的法门,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于此法门微妙不可思议,佛恐众生不信,又请六方诸佛证明:“东方世界有阿閦裨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三千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亦有无量寿佛……北方世界亦有焰肩佛……下方世界亦有师子佛……上方世界亦有梵音佛……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六方诸佛同说诚实言赞叹弥陀,我人又怎么可以疑而不信呢?但由于末法众生障深业重,佛才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皆当信受我语,诸佛所说。”可见佛之悲心无限及持名念佛往生之事确是“难信之法”。

《无量寿经》中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后丘时,为度众生,而从大慈悲心中发四十八愿,广接三类。其中第十八愿就是具体说明持念佛名即得往生彼国,“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正是阿弥陀佛以本愿力接持念佛名众的证明,这也是净土持名念佛凭他力往生的特色。

在净土三经中所述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同样都在讲持名念佛。《观无量寿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造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花……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诸经中都有明示念佛往生这一法门的,所以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敛念得生,决定无疑,见弥陀。”印光大师也告诫道:“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劫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聚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劫以来业障深重,非凭佛力聚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能蒙佛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送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又说:“偏***渐一切法,无不从法界流,大不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法界,不断惑业,得予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由此而知,佛金口所宣的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已被后世弟子所领受,并得以发挥。

2、念佛的种类及方法

每一宗派都有彼此不同的修持法门,净土宗的修法门主要是念佛,印光大师将此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

(1)“实相念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司证,乃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一切法体即空,观见本具妙真如性骸禅宗看念佛是谁,并各种上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

(2)“观想念佛者,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尊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十六种观。”

(3)“观像念佛者,谓对佛形像、想念佛相好光明等。”

(4)“持名念佛者,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

上述四种念佛法门中,实相念佛最难,因为末法众生,若没有宿根成熟,于甚深谛理不能通达,又怎难实证呢?而观想与观像,皆属观门,对所观之境,我们只是凭经中介绍,从心中揣摩,但并不熟悉,如此又如何作观呢?所以印光大师认为“唯以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因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念佛浅近易入,但有于娑婆众生习惯喜好不同,所以大德祖师们又总结出十二种不同的持名方法。1.高声念,2.默念,3.金刚念,4.觉照念,5.观想念,6.追顶念,7.礼拜念,8.记十念,9.十口气念,10.定课念,11.四威仪中皆念,12.念不念皆念。

3、持名念佛的真义。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其资粮。信即信自、自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即是厌离娑婆,愿生净土。行即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乱。所谓“一心不乱”,就是藕益大师所说的念佛三昧,此与印光大师所倡导的摄心念佛有异曲同工之妙。印光大师说:“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已诚已,犹夫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意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身矣。”这就是说,所谓摄心,是由心统摄眼、耳、舌、身、意六根。也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已都摄六根念相续,就已成定境,即入念佛三昧,由此可见,“摄念”、“一心”的重要。

但有一类人,断章取义,错误的认为,平时什么都不要做,只等临终十念,便能往生西方。这样的理解实在是有违佛之本愿。上面已经说过,要往生西方净土,必须由信发愿,由愿导行。只俱信愿而无实行,那也是不可以的,阿弥陀第三十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从此愿看来,求生净土,不只要称佛名号,还要“植众德本”,这植众德本包括了要行五戒十善、六度万行。所以《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就是说应以此植众德本,广集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方可往生西方,更何况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福薄根浅呢?

虽说仗佛慈力接引,亦可往生。但若要与本愿相应,不但要有深心愿,还必须于“临终时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的定力,若无平时念佛的功夫,岂是轻易可得,所以必须要“执持名号,如予忆母,常时无间。”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这“临终一念”,达到“一心不乱”,进而“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所以净空法师一再劝勉行人要放弃杂念。“老实念佛。”

诸佛出世之本怀,唯一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得佛之知见,无有第二,诸你法门也是佛方面随宜而设。若论摄机之广,则非净土门莫属;若论行持之易,当属持名念佛。佛门行人莫不以持念弥陀圣号,发愿往生西方为最终归趣。念佛法门虽老少皆易,方便快捷,而又必备三支资粮,这些如鸟之双翅,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一定要依佛言教以菩提心为因,以深信、切愿、笃行为缘,老实念佛,则西方净土人人有分。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