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探道绰的净土思想特色

陈大先

一∵∵、前言

净土法门在今日中国佛教界普遍受重视,有关於其修持法门与教义,自然有被认识的必要。其实远自印度,除了有各种净土经典之传来,也有龙树、世亲等诸大菩萨对於净土法门的论着,使得中国对此法门的重视。而最特殊、也最为後来净土宗所引用的,应是龙树在「十住昆婆沙论」中所言难行道、易行道。

「十住昆婆沙论」卷五云: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

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

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说

东方善德佛∵∵南柄檀德佛

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

…………………………

…………………………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注一)

又,气十住昆婆沙论」卷五云:

「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

越致耶?答曰:

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

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

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以偈称

赞。」(注二)

而净土法门在中囱的弘传,仍不免有其思想的演变,以净土宗所立的初祖——慧远,二祖——善导,两者的净土思想是有差异的。慧远在庐山的结社念佛,是专以般舟三昧经为依据,多重禅观。而善导是倡导持名念佛。善导的持名念佛应是较近於今日的净土法门。故论净土宗,应以善导为初祖更合理,慧远实为净土宗的托始。然善导的思想又渊源於昙鸾与道绰。故在净土宗,昙鸾与道绰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两位大德对於净土竭力弘扬,而且对於净土教义都有特别的贡献,何以不列为祖师之一?是我们所疑惑的。然在此论中暂不谈此问题,而专以道绰的着作——安乐集,来采讨道绰的净土思想,再者窥其意义·我之会选择此间题,是因此论对於净土法门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引诸经论证明之。

二、道绰的生平与着作

道绰的事迹,在「续高僧传」及「净土圣贤录」均有记载。「续高僧传”云:

「释道绰,姓衞,并卅汶水人,弱龄处俗,间里以恭

让知名。十四出家宗师遗诰,大涅盘部偏所弘传,

讲二十四遍。晚事瓒禅师,修涉空理,亟沾徽绩。」

「净土圣贤录」云:

「後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案:依续高倌传,应为

玄中寺;。),昙鸾法师之所立也。绰慕鸾;法师净

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坐常向西,六时礼敬不

缺,念佛日以七万计。」

「绩高僧传」云:

「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导悟自他,用为资神

之宅也。……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

而为数量,……自业穿诸木乐子以为数法,遗诸

四众教其称念,……着净土论两卷,统谈龙树、

天亲,迩及僧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

总结道绰生平事迹:

㈡生於北周武帝保定二年(西元五六二),并卅汶

水人(山西省大原府太原县),卒於唐太宗十九

年(西元六四五)。

㈡十四岁出家学习、经论,且偏弘大涅盘经。

㈢晚事慧瓒禅师,修涉空理。

㈣後居汶水石壁谷玄中寺,慕鸾法师净土之业,遂

於隋大业五年(西元六O九)时,年四十八,弃

涅盘之讲说,归心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日以七万

遍为限,恒修礼拜供养。

㈤唐贞观以来,恒讲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

㈥广劝有缘人念佛,以小豆记数,後叉穿木穗子作

数珠,擂之以数念数,此殆为数珠之滥觞。

㈦遗着:净土论——即安乐集二卷。共分十二大门

,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生。

三、思想背景

道绰的思想背景,可分四点:㈡承继昙鸾而来。此如「绩高僧传》云:「承昔鸾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搜酌经论,会之通衢布以成化。」(注六)㈡受末法思想启发。此如安乐集中所云:「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侮修福,应称并名号时者。」㈢摄论师对於净土宗所谓由发愿而得往生西方,指为「别时意说」。及其它诸家所说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此如「安乐集」卷上云:「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周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导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注八)㈣禅师认为以愿生净土为取相。「安乐集」卷上云:「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注九)

值此时机因缘,道绰为昌明净土法门,着「安乐集」两卷,总开十二大门,其主要意义不出三点:一为摧破异见邪执。二为对破诸师谬解。三、为开示末世要路。

四、主要思想

(一)末法机教—宜修净土法门

道绰受末法思想启发,主张时教相应之重要,说教若合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故欲修道必先观察机宜。於「安乐集」中引「大集月藏经」所云:佛灭後有五个五百年,其修学法各异;又引正,像、末法三时说;而言隋大业七年(西元六一一),正是「大集月藏经」所指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及三时说的末法时期。此算法则是依法上以佛灭於周夷王十四年庚辰(西元前八九O年)算起,隋大业七年,正当佛灭一五O一年,而有此说。

又承昙鸾难、易二道之说:五浊无佛之世,求阿稗跋致为难行道,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位为易行道。(注十)而将佛教分为圣道、净土二门,於裟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名为净土门。圣道门,去佛时遥,且其理甚深,今时末法之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反之,净土法门若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滑除,决定往生。故净土法门正是适、应今时钝根造恶之唯一法门。

以上所言,我们可参看「安乐集」所载:

「计今时众生,印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

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

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

恒忏悔人也。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

,後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後者称名是正,前者

是兼。」(注十一)

「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

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

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

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

造恶,但能系念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

除,定得往生。」(注十二)

㈡弥陀净土—往生最便

对於古旧相传所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道绰言「此为大失也」。而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且言:弥陀净国为净土之初门,裟婆世界为秽土之终处,故往生甚便。

「安乐集」卷上云:

「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今

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

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云

:阿弥陀如来………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

……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

……无住处………然阿弥陀佛亦具三身,极乐出

现者,即是报身。”

「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

……裟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

,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

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此中道绰分别佛身皆有法、报、化三身,然佛土只有报、化二种,而无法身净土。再者,对於观经所云的「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摄论云「别时意语」,古来通家也判「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道绰的答覆是: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

「安乐集」卷上云: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

……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

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

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仓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

,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

,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

有过去因。……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

便(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

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

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注十

五)

㈢修行要门

1、发菩提心

有关净土之生因,相同於昙鸾等,以菩提心为净土之本源,念佛三味为其要行。

「安乐集」卷上云:

「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

?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

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

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

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

果。”(注十六)

此中言欲生净土,须发菩提心,并言菩提心之相是广大如法界,究竟等若虚空,长远尽未来际,具足诸功德。故又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捉心。」(注十七)此即何以净土法门被列为大乘之因。修净土并非只顾个人的安乐,相反地,愿度所有众生。菩提心与生净土,可说是相辅相成的。

虽言发菩提心、生净土,然又会归空理——真谛,从真谛中又起俗谛——大悲念众生。

「安乐集」卷上云:

「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

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

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

人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

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味力故得一切种智。」

「安乐集」卷下云:

「诸经多明念佛三味为宗………若善男子善女人,

应在空间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敢

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

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

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问曰:

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

出世无上菩提以不?答曰:得。」

念佛三昧,姑不论其世间功德,能感出世无,上菩提才是我们所要努力的。然要达到一心不乱实非易事—若教心念佛又如何?是否毫无功德可言?若如此,将又为怯弱凡夫所长,而无能三根普被,所以道绰又提出专心念佛故然功德不可思议,散心念佛,福亦不尽。且较之布施行及禅观等,功德过彼,故释迦佛处处叹归西方。然最後,道绰又指称无相。

「安乐集」卷下云:

「「涅盘经」云:佛告大王,假合开大库藏,一月

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日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若人敬心念佛,乃至

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

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明此彼

禅观比较劝往生者,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合

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

,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末

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

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

究竟清凉。……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

,从此界去,於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

处叹归。……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

尘果。……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

菩提。……又依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

相也。」

五、结论

由以上,我们可知道绰除了承昙鸾的难、易二说,更附以末法思想,而提出圣、净二门,劝修净土。也对於当时所质问的异见邪执,均一一加以破斥,其净土思想的特色是处处能以空、无相、无生等般若义言往生,又能具大悲心在大众中修诸善功德,显大乘法门。可说:以往生西方为末法机教,且又不违佛经教及龙树、天亲等大菩萨诸论说,是吾人应认识的。故「安乐集」是净土行者很值得一阅之书,道绰的净土思想,若能在今日的净土道场弘传,裨益行者必多。

摘自《中国佛教》第32卷8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