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变史概说

□∵塚本善隆着《敦煌研究》∵2007年第01期∵

李大川∵译∵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净土变的发展演变历程,主要对印度和中国净土变形式及发展作了详细叙述。∵

关键词:净土变;曼陀罗;印度净土教;中国的净土教与净土变∵

中图分类号:B9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1-0107-07∵

一∵净土之“变”和“曼陀罗”∵

净土教的源头在印度,延伸到西域,在中国发展起来,后来传入日本,得到了更新的发展。经过悠久的年代,净土教在广大的区域得以传播,其间产生了许多美术作品,并以美术作品为媒介起到了传教的效果。其中在绘画方面,以佛为中心所绘制的净土景象、以及描述佛和圣众来此土迎接信众至净土场景的来迎接引图,其作品的发展最令人瞩目。然而,这两类作品在印度都没有发现实物。净土变在中国得到了特别的发展,传到日本之后不久,就以当麻曼陀罗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得以普及。而来迎接引图在中国曾有少量作品,但主要是在日本得到了很大发展,留下了富有变化的优秀作品。本文拟就净土变加以概括的考察。∵

在日本,比之净土变,人们更多地使用净土曼陀罗这一名称。∵

在《源氏物语》的“幻”一节中,有:昨天忽然想起,快到紫上的一周年忌辰了。∵

应该为她供养她发愿往生的极乐世界的曼荼罗。∵

在《荣华物语》的“御着裳”一节中,有:做四十九天佛事……供养描绘极乐净土的曼荼罗,每天诵法华经一部、阿弥陀经四十九卷。∵

在《本朝世纪》的“长保四年(1002)十二月”一节中,有:∵

于慈德寺,被修前三条院周阕御斋会……施入御佛、阿弥陀曼荼罗一铺,金泥法华经一部八卷,被奉供养。∵

另外,在镰仓时代以后,有名的当麻寺收藏有一幅长、宽各一丈三尺的大幅净土图,这幅图曾被法然上人宗门的僧徒作为重要的教义依据加以研究,并临摹成不同大小的图画普及开来。据说这幅净土图是中将姬(法如)织成的,与后来的智光(770~781前后圆寂)曼陀罗、清海(1017年圆寂)曼陀罗并称为“天下三曼陀罗”。∵

曼陀罗(madala)原来是“成就本质者”的意思,在中国旧译为坛或道场,新译为轮圆具足,又译为聚集。意即完全具足万德,或者诸尊集会的圣洁坛场。一般用来指成为视觉对象的绘画等。在日本,是在一幅画面上,画着所有的净土圣众,作为全面表现净土真实相的这种净土图称为净土曼陀罗或者极乐曼陀罗;而在日本佛教的直接传人地中国则被称为净土变或净土变相。从极力输入和模仿中国文化的奈良朝时代,直到平安朝初期,也是称为净土变的。例如,南都兴福寺五重塔的第一层,画有东方药师净土变、南方释迦佛土变、西方阿弥陀净土变、北方弥勒净土变等四佛的净土变。此外,由三善清行撰写的延历寺座主圆珍传中,记述了中国制作的大幅净土变传人日本的过程:∵

[日本贞观九年(807)]唐温州内道场供奉德圆座主,随务(婺)州詹景全向国之便,赠则天皇后缝绣四百幅之内的极乐净土变一铺,长二丈四尺,宽一丈五尺;织绘灵山净土变一铺,长一丈五尺,宽一丈;付法藏上自释迦叶,下至唐慧能之影像二帧子,各宽四丈。∵

后来,遣唐使被废止,日本人的思维和感情从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中得到解放,发展成长起来。使用假名文字写作的文学在京都的贵族社会开始兴起。这时日本的宗教界,空海的真言宗自不必说,最澄的天台宗也完全密教化,所谓东密、台密的曼陀罗佛教同净土教一起,成为贵族社会所必需的宗教而兴盛起来。在这种风潮中,紫式部等作家巧妙地把中国的净土变、净土变相的名称改变为“净土曼陀罗”。这大概是因为曼陀罗这个名称的语感不但具有佛教故乡印度原文的神圣观念、神秘感以及内容的丰富性,而且比之变和变相的音调更新鲜,更具有魅力吧。藤原兴盛期流行的净土曼陀罗这个新词,成为日本长期使用的用语,而且连现代的文学界和电影界也一直爱用某某曼陀罗之类的说法。那么,净土图本来的名称——变或者变相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又是什么含义呢?∵

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法显的印度旅行记中。他在回国途中,途经狮子国(锡兰,今斯里兰卡,时为411~422年),那里正举行规模宏大的佛教盛典。原来供奉在城内精舍的佛牙移入无畏山寺,举行了长达九十天的佛牙供养大法会。在举行法会十天前,身着国王服装、能言善辩的王使,骑在挂满装饰的大象上,敲着鼓在街市上巡回演说:“佛陀在成道之前五百世,就以种种身份,不惜身命,持续修过苦行。有一世舍弃了王位、妻子儿女、布施了自己的眼睛;有一世用自己的肉救鸽子,还布施过自己的头,还曾投身喂虎。这些苦行都是为了众生。世间眼(佛陀)的寂灭是我们众生永远的悲痛。诸位僧俗,想种福田的人们,让我们修整道路,把街道装饰起来,准备好香花等供养吧!”于是,街道两旁制作装饰了佛陀五百世本生故事的种种场面,佛牙从中通过,移向无畏山寺。∵

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拏,或作睒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象,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山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

文中使用了“种种变现”这个说法,实例中举出了“睒变”。睒变是睒摩(Sama)仙人本生故事的形象化。这部本生经汉译为《菩萨睒子经》,并被收入《六度集经》和《杂宝藏经》中,南传佛教也将其收入Mahavatsu和Jataka中,印度的Sanchi(桑奇)大塔上也刻有这部经。∵

北魏的惠生记述他在520年去印度求法的途中,曾在乾陀罗国求人临摹《释迦四塔变》。原文如下。∵

惠生遂减割行资,妙简良匠,以蝓摹写雀离浮图仪一躯,及释迦四塔变(《洛阳伽蓝记》五)。∵

释迦四塔据传说是释迦本生故事的遗迹,即释迦本生经中有名的“割肉贸鸽”、“以眼施人”、“截头施人”以及“投身饿虎”的发生地,当地人把建在这里的塔称为四大塔(法显传)。惠生求人临摹的,大概就是这些描写四个本生故事的雕刻或绘画,即所谓“变”吧。∵

不过,法显和惠生昔日在印度和锡兰看到的释迦本生故事的模型或雕刻,是由于认为与中国的“变”相同而称为“变”,亦即这个词是来源于汉语的呢,还是把当地佛教徒对此类作品使用的名称翻译成“变”的呢?我还没有对原来语言使用的名称进行考察,我想大概不是译文。在中国,古代画像石上也刻有这样的绘画式雕刻,但没见到称为“变”的。另外,700年前后,唐菩提流志翻译的《不空了魃癖湔嫜跃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